來源:📗臨證紀事—我的針灸之路
◎概述
- 膝關節骨關節炎,多由於局限性、進行性軟骨破壞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所致
- 臨床症狀:以上下樓梯及做坐位站起等動作時髕骨下有摩擦感及疼痛,反復發作的膝部腫脹,嚴重時出現關節畸形等
◎針灸處方
【主穴】髕中、(內外)膝眼、陽陵泉、血海
- 髕中穴:內外膝眼連線的中點
【操作】
- 主穴中髕中、(內外)膝眼,每次任選一穴,二穴交替,餘穴均取,配穴酌加一穴
- 髕中:針刺時,先令患者正坐,將患膝略前伸約成135°角,取28號2.5寸毫針,與皮表成90°角直刺,向委中方向緩慢進針至2寸深左右,略加小幅度提插捻轉,使關節內有明顯酸脹感,留針
- 內、外膝眼:用28號2寸針,亦與皮表成90°角直刺入1.5-2寸,至得氣
- 其餘四穴:以相同針具分別向膝眼方向進針,用導氣之法,使針感盡量放射至膝蓋
- 留針時,髕中或膝眼加溫針
- 以1寸長之純艾段,插於針柄上自下方點燃,燃盡更換,一般2-3壯
- 留針20-30分鐘
- 疼痛明顯者,可在血海和梁丘壓痛明顯處行刺絡拔罐
- 三稜針重度叩刺十數下,以中號火罐吸拔10-15分鐘,出血量宜在20-30ml
- 針刺每周2-3次,拔罐每周1次
◎體會
- 本方為著者的經驗方,以對疼痛明顯冬季加重者更為適合
- 髕中為經外穴,但一般專業書籍多不載,為著者所喜用。該穴和內外膝眼穴均為局部取穴,確可疏膝部經氣,起活血散寒的作用而加用溫針更可增強此功能
- 陽陵泉為筋會,足三里、梁丘,屬多氣多血之足陽明胃經,血海更能活血逐瘀,加之四穴又在膝之四周。諸穴合用,可以發揮祛寒活血利膝的協同作用。
- 針刺時有幾點需要注意
- 一是針髕中時,針具宜長,坐姿要正確,否則不易進針至滿意的部位
- 二是四周之穴要盡可能使針感向膝蓋放散,要達到此點,宜用緩進緩出的導氣法,並不斷調整針尖的方向
- 三是對疼痛明顯者可增加溫針的壯數和拔罐
- 四是最好在三伏天治療,也就是冬病夏治打伏針的意思
- 五是刺絡拔罐時,可根據症情決定出血量的多少
- 症狀消失後,除了囑其平時注意保健,如保暖、避免登高鍛鍊、減肥等,有條件者可於每年三伏天針灸一療程(3-5次)
- 值得一提的是,和頸椎病一樣,針灸治療重在消除症狀,而難以治療骨質增生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