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接受(腓骨骨折、錯位開刀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5/15

看著網路上的資訊,覺得應該要在腳能接受的範圍內做點運動,於是動動腳指是每天必要的

其實沒有很90度,只是腳趾頭誇張了點

其實沒有很90度,只是腳趾頭誇張了點

至於腳踝幫浦運動,只敢小小動一下

畢竟有時候勾起來,有感覺到裡面板子微刺感

好可怕呀😵‍💫所以不太敢太激烈🫣

畢竟欲速則不達。。。

raw-image


也因為膝蓋有深傷口,所以我也不好做空中騎腳踏車的運動

等待膝傷好了再好好的練一下肌力🦵

慢慢的把一些瘀青的地方自己忍痛退散

(除了開刀處周圍)

這樣才能趕快讓傷處減少🤨

我的精神支柱之一

我的精神支柱之一


by the way

受傷前養了一隻倉鼠皮皮

一年多了,朝夕相處

卻因為車禍而不能每天吸吸嚕嚕他

超級想他,每天只能視訊

直到前陣子終於見到皮皮

對於聲音是熟悉的,但我身上的味道已經不同

當然還是一樣要吸吸嚕嚕呀

我的動力之一🙂

希望能趕快好起來

畢竟到現在才快慢一個月……

為我加油吧!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皮皮哇愛哩❤️
2會員
8內容數
紀錄開刀後的生活。。。 以前每天工作,現在卻因為意外🥲 開刀。只能乖乖在媽媽的照料監督下安分生活…… 一樣嗎? 一起努力加油🦶🦶🦶🦶
皮皮哇愛哩❤️的其他內容
2025/04/19
拔釘後滿一個月了 去年的4/20出了車禍,雖然明天才滿1年 但因為工作的關係還是在與醫生評估下速速安排取出 3/19早上出發去醫院做術前檢查,前一天晚上12點後就無進食了,於是檢查完就安排開刀 因為害怕一小時聽他們開刀內容,於是我還是一樣選擇全麻 術後當晚護士沒讓我下床,我也沒有想下床
Thumbnail
2025/04/19
拔釘後滿一個月了 去年的4/20出了車禍,雖然明天才滿1年 但因為工作的關係還是在與醫生評估下速速安排取出 3/19早上出發去醫院做術前檢查,前一天晚上12點後就無進食了,於是檢查完就安排開刀 因為害怕一小時聽他們開刀內容,於是我還是一樣選擇全麻 術後當晚護士沒讓我下床,我也沒有想下床
Thumbnail
2024/06/12
當開始可以拿四腳走路時 每天起床要將膝蓋曲起來時 膝蓋內側都會很痛,於是都要忍一下做個10~15下左右的伸直、曲起來 這樣膝蓋內側就會不痛了 估計是右腿將近40天沒有實際出力踏地走動 所以除了肌肉急速變軟外而導致走路膝蓋有點無力🥲 所以建議,在醫生的建議下以及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 一定
Thumbnail
2024/06/12
當開始可以拿四腳走路時 每天起床要將膝蓋曲起來時 膝蓋內側都會很痛,於是都要忍一下做個10~15下左右的伸直、曲起來 這樣膝蓋內側就會不痛了 估計是右腿將近40天沒有實際出力踏地走動 所以除了肌肉急速變軟外而導致走路膝蓋有點無力🥲 所以建議,在醫生的建議下以及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 一定
Thumbnail
2024/06/06
開刀後的40天,回診 醫生說可以練走路了 所以回來慢慢練 46天,可以不用助行器了😭 但還是要很小心的走 走的姿勢雖然很醜 但至少可以小小慢慢前行 受傷時,最想知道的就是哪時候可以走
2024/06/06
開刀後的40天,回診 醫生說可以練走路了 所以回來慢慢練 46天,可以不用助行器了😭 但還是要很小心的走 走的姿勢雖然很醜 但至少可以小小慢慢前行 受傷時,最想知道的就是哪時候可以走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近年流行「登山/越野/踏青/健行」等戶外運動,許多人在進行這些活動時遇到了腳部問題,例如起水泡、瘀血等。本文章將探討登山適合穿雨鞋嗎,膝蓋痛是否需要看骨科,以及相關的治療選擇。歡迎查看影片瞭解更多知識。
Thumbnail
近年流行「登山/越野/踏青/健行」等戶外運動,許多人在進行這些活動時遇到了腳部問題,例如起水泡、瘀血等。本文章將探討登山適合穿雨鞋嗎,膝蓋痛是否需要看骨科,以及相關的治療選擇。歡迎查看影片瞭解更多知識。
Thumbnail
如果一件事情要每天做、經常做,那就需要把它變得簡單容易。 阻力小了,自然就好進行下去。 所以我需要看清楚自己的阻力是什麼。
Thumbnail
如果一件事情要每天做、經常做,那就需要把它變得簡單容易。 阻力小了,自然就好進行下去。 所以我需要看清楚自己的阻力是什麼。
Thumbnail
願我們都能用更多的溫柔對待自己,不求用盡全力、但求全心全意。
Thumbnail
願我們都能用更多的溫柔對待自己,不求用盡全力、但求全心全意。
Thumbnail
當開始可以拿四腳走路時 每天起床要將膝蓋曲起來時 膝蓋內側都會很痛,於是都要忍一下做個10~15下左右的伸直、曲起來 這樣膝蓋內側就會不痛了 估計是右腿將近40天沒有實際出力踏地走動 所以除了肌肉急速變軟外而導致走路膝蓋有點無力🥲 所以建議,在醫生的建議下以及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 一定
Thumbnail
當開始可以拿四腳走路時 每天起床要將膝蓋曲起來時 膝蓋內側都會很痛,於是都要忍一下做個10~15下左右的伸直、曲起來 這樣膝蓋內側就會不痛了 估計是右腿將近40天沒有實際出力踏地走動 所以除了肌肉急速變軟外而導致走路膝蓋有點無力🥲 所以建議,在醫生的建議下以及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 一定
Thumbnail
5/15 看著網路上的資訊,覺得應該要在腳能接受的範圍內做點運動,於是動動腳指是每天必要的 至於腳踝幫浦運動,只敢小小動一下 畢竟有時候勾起來,有感覺到裡面板子微刺感 好可怕呀😵‍💫所以不太敢太激烈🫣 畢竟欲速則不達。。。 也因為膝蓋有深傷口,所以我也不好做空中騎腳踏車的運動 等
Thumbnail
5/15 看著網路上的資訊,覺得應該要在腳能接受的範圍內做點運動,於是動動腳指是每天必要的 至於腳踝幫浦運動,只敢小小動一下 畢竟有時候勾起來,有感覺到裡面板子微刺感 好可怕呀😵‍💫所以不太敢太激烈🫣 畢竟欲速則不達。。。 也因為膝蓋有深傷口,所以我也不好做空中騎腳踏車的運動 等
Thumbnail
每隔一陣子,腳底筋膜炎就會發作。雖說是每隔一陣子,其實就是三次。第一次是在10幾年前,被New Balance的574鞋款拯救了。第二次是幾年以後,突然想到可以透過拉筋復原,那次也真的被拉筋復原了,還有點後悔怎麼沒早一點拉,明明是自己在家就辦得到的事情。第三次,則是最近這次,延續了好幾個月
Thumbnail
每隔一陣子,腳底筋膜炎就會發作。雖說是每隔一陣子,其實就是三次。第一次是在10幾年前,被New Balance的574鞋款拯救了。第二次是幾年以後,突然想到可以透過拉筋復原,那次也真的被拉筋復原了,還有點後悔怎麼沒早一點拉,明明是自己在家就辦得到的事情。第三次,則是最近這次,延續了好幾個月
Thumbnail
在親友與網路上病友的支持中逐漸康復,帶著滿滿的感謝與祝福回到球場。
Thumbnail
在親友與網路上病友的支持中逐漸康復,帶著滿滿的感謝與祝福回到球場。
Thumbnail
開刀後的第一次下床,宛如初生嬰兒重新學習走路,感受到了無力感。
Thumbnail
開刀後的第一次下床,宛如初生嬰兒重新學習走路,感受到了無力感。
Thumbnail
大家開刀後都要馬上復健!!請協尋醫生或是復健師,不要自己去整骨,也不要因為打石膏都不動!消水腫後,活動範圍會增加,而動了才會消水腫,不動就會一直腫。 大家不要小看一個月不動的影響,我只是一個禮拜不動,醫生教我的復健動作,我做的時候覺得我在動腳,實際看著腳做的時候,我的腳根本不會動,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
Thumbnail
大家開刀後都要馬上復健!!請協尋醫生或是復健師,不要自己去整骨,也不要因為打石膏都不動!消水腫後,活動範圍會增加,而動了才會消水腫,不動就會一直腫。 大家不要小看一個月不動的影響,我只是一個禮拜不動,醫生教我的復健動作,我做的時候覺得我在動腳,實際看著腳做的時候,我的腳根本不會動,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
Thumbnail
大腿根部有卡住的感覺,坐、立皆疼痛不適,走路一拐一拐地。 經初步運動練習後,明顯感到疼痛減輕,行走輕鬆也更有力。
Thumbnail
大腿根部有卡住的感覺,坐、立皆疼痛不適,走路一拐一拐地。 經初步運動練習後,明顯感到疼痛減輕,行走輕鬆也更有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