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氣候週(Climate Week NYC)是每年在聯合國大會期間舉行的重要活動,旨在討論和推動全球氣候行動。今年的紐約氣候週從9月22日至29日舉行,主題為「是時候了」(It's Time),強調世界在對抗氣候變遷的戰役中已到達關鍵時刻。
這次活動吸引了超過10萬名參與者,包括企業高層、政府官員和公民社會領袖。活動安排了超過900場會議和討論,涵蓋永續金融、碳市場和新技術等多項主題。台灣的環保團體也參與其中,並規劃了兩場論壇,討論晶片去碳化和東亞能源轉型的挑戰。
自願性碳市場正獲得全球頂尖經濟學家、政策制定者與慈善家的支持,企業在尋求達成氣候目標的同時也希望將資金引入開發中國家。
週三(9/25),聯合國氣候行動與金融特使 Mark Carney 與億萬富翁慈善家 Michael Bloomberg 預計將聲援各種碳市場的倡議,試圖為這個飽受質疑的市場注入誠信。巴哈馬總理 Philip Davis 也對市場前景抱持樂觀態度。「如果操作得當,碳市場每年能為新興市場注入數千億美元的資金。」前英國央行行長 Carney 表示。
碳權近年一直陷於不確定性和醜聞之中,這也導致2023和2024年的銷售額度大幅下降。「在自願性碳市場上長期以來存在供過於求的現象,這些碳權被視為品質不佳,因為它們實際上並未促成任何減碳或移除成果。」 BloombergNEF 永續發展研究主管 Kyle Harrison 表示。「除了供應過剩外,市場直到最近才開始進行集中管理。開發者、註冊機構、市場和經紀人各自制定碳權創建、定價和銷售的規則,這導致市場價格和品質嚴重不一致,且缺乏有效的治理機制。」他補充道。
理論上,自願性碳市場允許參與者購買碳權以減少自身排放,這些資金用於資助移除溫室氣體的專案,每筆碳權單位都等於一噸二氧化碳的移除量。針對碳市場品質問題的疑慮,市場支持者們推出了多家評級機構、標準制定組織以及審計單位,試圖重建企業和政府客戶的信心。
目前業界將希望寄託於一些充滿縮寫的組織與計劃,如 ICVCM、VCMI、GCMU 和 CCP 等。這些集體推動市場合法性的努力,結合金融和政府界大人物的支持,目標是讓這個剛起步的市場獲得足夠的信任,讓它能夠存續,並且逐步淘汰不良業者。例如,ICVCM(自願性碳市場誠信委員會)目標是制定高誠信碳權標準,並設立合格額度的門檻。而自願性碳市場誠信倡議(VCMI)則將為企業和非政府組織提供如何運用這些額度的具體指導方針。
即便如此,這仍是一項艱難的挑戰。 ICVCM、VCMI 等機構在開發高品質碳權的過程中,實質上是在構建一個沒有上限的總量管制交易系統、一種無需政府介入的稅制,還有一種完全從無到有的金融產品——針對的更是一種無形的商品。與此同時,政府監管的碳市場每年交易額約為 1000 億美元,而自願性碳市場目前則僅約 10 億美元。
「自願性碳市場有潛力加速我們應對氣候變遷的腳步,但前提是它們必須在誠信和透明的基礎上運行,」億萬富翁慈善家兼聯合國秘書長氣候雄心與解決方案特使 Michael Bloomberg 表示。「通過公共、私人與非營利部門的合作,這個團隊將有助於提升市場信心,進而促進經濟增長與社區健康發展。」
週三,ICVCM、VCMI 和 GCMU 將在紐約氣候週期間推出一項倡議,旨在為碳市場計劃帶來誠信。「我們之所以攜手合作,是因為我們必須展示自願性碳市場在動員氣候行動資金方面的重要性,」VCMI 執行董事 Mark Kenber 表示。根據 BloombergNEF 今年稍早的報告,如果有完善的保障機制,自願性碳市場的年價值到 2050 年可能達到 1.2 兆美元,但若「企業無法信任所購買的碳權品質,且沒有足夠的財務誘因」,市場規模可能僅達 340 億美元。
「即便市場上仍有大量低品質的碳權流通,只要買家能區分優劣,他們就會更有信心進行大規模採購,」 BloombergNEF 的 Harrison 表示。他補充,實際進行碳權交易需要更完善的基礎設施。「當前市場上有許多交易所、平台和衍生產品出現,下一步則是將這些不同群體進行某種程度的整合,讓交易能夠集中化。」
Whole Foods Market 的執行長 Jason Buechel 則認為,建立供應商聯盟或一套類似動物福利標準的規範,將是建立市場誠信的良好起點。「同時,這個領域牽涉到眾多利害關係人,我們希望確保各方都有成功的機會。我認為這個領域存在一些風險和挑戰亟需理清。」
Schroders 投資管理公司的氣候專家 Holly Turner 表示,在氣候週中設立專門一天來討論自願性碳市場,特別是聚焦市場誠信的討論,「或許可以為市場參與者提供更多信心,同時也表明需要在即將到來的 COP29 上,針對巴黎協定第 6 條的發展展開更深入的對話。」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有助於吸引來自富裕國家的資金,同時保護並復育能有效去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關鍵棲息地。在巴哈馬,政府正努力驗證一個海草專案,作為一種新的碳權形式,稱為藍色信用,旨在利用全球海洋作為碳匯之一。藉此,加勒比海的島國希望吸引富裕國家的資金,協助其能源轉型的資金需求。
「將能源從化石燃料轉型為太陽能和更乾淨的能源是一項昂貴的計劃,」 Davis 說道。「我們正在進行的這項轉型計劃規模約為十億美元,但我無法讓我的人民承擔這樣的負荷;他們負擔不起。因此,我必須找到創新的方式來完成這一目標。」「這就是為什麼全球北方國家必須挺身而出,幫助像我們這樣的小島嶼發展中國家,並協助我們完成這一轉型,」他補充道。
然而,大多數人都同意某種形式的國際碳交易機制對於避免氣候變遷的最壞影響至關重要。自然為本解決方案(如森林再造)的最大且最具成本效益的機會,通常存在於亟需投資的國家。而有潛力的科技解決方案則在大規模推廣之前需要客戶的支持。
「目前許多企業仍處於觀望狀態,等待確認哪些碳權可以被納入計算,哪些不行,」環境防衛基金的永續金融高級總監 Dylan McCall-Landry 表示。「這些指引即將出爐。我認為另一個關鍵點是來自 SBTI 關於範疇三排放碳抵換的明確指導。」
如何讓買家相信所採購的碳抵換真實可靠,有實質性的減碳屬於重中之重;只要有絲毫的可能性傳出醜聞讓這些碳抵換變成壁紙,那就會是傷害整個市場的大事件。畢竟普通買賣股票的升斗小民散戶都不想被當韭菜了,更何況碳抵換的實質買家都是國際級大企業集團;對於變成韭菜的在意程度非同小可,商譽太值錢了。
而這樣的發展歷程第三方驗證與對應的保險機制必不可少。目前第三方驗證在主流的碳抵換標準都屬必備(如何做得更好更完整是另一層次問題),不過在保險方面就還有很多發展空間,希望金融保險業能更快更積極地開始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