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DeepMind on Unsplash
在正式開始前,介紹一下自身與演算法之間的淵源,我是在工作時接觸到 AI 演算法開發,當時是個門外漢 PM,由於現在也沒有繼續從事這個職位,因此在 AI 相關的專業也沒有持續累積,但我發現「演算法的思維」很能應用於工作上在開始分享前,想推薦一本書《逆向工程,你我都能變優秀的祕訣:全球頂尖創新者、運動員、藝術家共同實證》書中第二章「CH2:像演算法一樣思考」中提及了演算法開發,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 資料蒐集。
- 找出變數。
- 偵測相似。
- 做出預測。
回到本文主題,為什麼我認為「演算法的思維」很能應用於工作上呢?因為「演算法」的產生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我們在工作中也一直在根據目標,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兩者之間有很高的相似度,以下我就跟你分享兩者間的關係。
演算法是如何思考問題的?
用書中提到的比較生活化的例子來舉例:
- 解決問題:假如今天我們要幫助美美在交友軟體找到男友。
- 蒐集案例:找出美美可能會喜歡哪些「類型」的男人,針對美美「喜歡」以及「不喜歡」的男人找出實際案例。
- 拆解影響因素(變數):接著,關於喜歡的類型可能有幾種維度,最明顯的是「生理特徵」,例如:年齡或身高,但除此之外可能也跟「個人資料的品質」有關,例如:自傳內容或是照片的數量跟類型,在這個環節拉出的影響因素(維度)越多,就對於之後要預測美美的潛在對象更有幫助。
- 歸納原因/相似性:再來,經由觀察美美與這些男人們相處的過程,找出美美比較喜歡相處的男人,以及比較處不來的男人,這兩個族群的相似性(歸納原因)。
- 通過規律來進行預測:最後從這個過程中,交友演算法就會越來越能辨識出哪些因素促成美美做決定的因素。
將演算法思維應用於工作
而工作中也是類似情況,舉例一個要解決的問題
- 解決問題:例如獲取 X 億業績
- 搜集案例:將目標對應到市場上去找對標,例如:哪些類似的公司、作法、產品曾經完成過一樣的目標。
- 找出變因:達成目標不只一種方案,業績也可能是多種方案共同組合而成。要獲取業績有哪些方案?
- 針對變因,放上權重:決定方案做與不做之間是由哪些因素決定,CP值?重用度?還是做這件事對公司具有其他意義?…等等,而根據不同因素,也會需要做不同類型的研究。如果我們在意「與達成業績」要有高相關性,那哪些方法能達成業績我們就做那件事。如果在意「CP 值」最多,那可以列出每一件事,預估耗費多少人力成本,進行市場調查,預估營業額,並按照 CP 值程度去排列。如果我們在意「重用度」,那可以排點出每一件事跟另外一件事的關聯度,從做一件事能在多少面向上受惠去排序。如果是在意「意義」,那需要先釐清創辦人在意的「意義」可能有哪些,以及在意程度。根據在意的面相,將以上三者變數的方案交叉比對,最終找到最終的方案。
- 歸納原因:找到方案後,需要實際以 MVP 測試,不斷分析造成「做得好」或「做不好」可能原因是什麼,不斷的歸納原因優化作法,或判斷情況。
- 預測成效:基於過去種種經驗與當下現實的反饋,可能幫助我們越來越能改善作法,或更能預測成效,例如:在線上教育的產業,大家基於過去經驗發現「問卷數」與「營收」的相關性,因此會針對問卷數做出對營收的預測或決定是否做某一堂課。
總結
對我個人來說,在學習「AI 演算法開發流程」的當下,並沒有想到未來在工作中,可以這麼好的應用上,卻在離開這個業界後,逐漸發現原本電腦科學中的各種理論,例如:「決策樹」的思維,或是「演算法」的思維,由於最初都是為了解決某個「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問題」,加上 AI 也一直以「人腦運作的邏輯」方向來進行研究,因此竟與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有高度的相似性。將這個發現分享給你!希望也對你在工作上、學習上有啟發!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感謝你的閱讀,如果喜歡這篇你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