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季目標」推進你的研究計畫:碩博士生必讀】

更新於 2024/10/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碩博士生常常面臨著繁重的研究任務,從文獻收集、實驗設計到論文撰寫,每一個步驟都需要長期規劃。然而,將長期目標分解為可以實踐的步驟卻是一大挑戰。透過「季目標」,你可以有效平衡短期和長期的研究計畫,穩步推進你的學術成就。


raw-image



▋季目標的核心意義


季目標可以被視為連接長期學術目標和每週研究任務的橋樑。它能讓碩博士生在繁忙的學術生活中,找到一個清晰的方向。吉武麻子的著作提到,季目標不只是中期目標,更是我們研究願景的具體表現。對碩博士生而言,每學期的研究任務繁雜,如果沒有一個具體的季目標,研究容易失焦。


▋以專案形式推進研究進度


每一個季目標都應該視為一個專案。碩博士生可以將「寫完一篇會議論文」、「完成實驗數據分析」或「撰寫文獻回顧」設為一個季目標。這樣的專案方式能幫助你具體且有步驟地推進,不再讓研究計畫看似遙不可及。


例如,如果你的長期目標是完成博士論文,那麼季目標可以是「在這一季完成第二章的初稿」。每週的研究計畫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完成資料收集」、「撰寫引言部分」等具體任務。透過這種方式,論文寫作變得更具體,也能更快看到成效。


▋季目標幫助你重新聚焦


研究的過程中,最常見的挑戰之一就是持續維持動力。碩博士生在研究初期充滿熱情,但隨著研究進展,容易陷入疲憊或失去方向。季目標的好處之一,就是在每三個月的週期內,給自己一個檢視與重新聚焦的機會。


當一個季度結束時,你可以回顧自己這段時間的進展,重新評估研究方向,並調整下一季的目標。這種「歸零」心態,有助於你不斷保持新鮮感,並重新激發研究熱情。


▋君子立長志,小人常立志


這句古語對碩博士生來說特別有啟發性。研究工作需要長期規劃和耐心,君子立長志就是設立年度或更長遠的學術目標。然而,只有不斷迭代的週目標,才能保證我們持續推進,這就是小人常立志的涵義。


季目標正是幫助碩博士生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的工具。以年度學術目標(如完成論文或取得學位)為方向,但同時以靈活的短期行動來實踐,讓每一季的研究成果不斷積累,逐步邁向最終的學術成就。


透過這種方法,碩博士生可以不再只盯著遙遠的終點,而是一步一步地實現每個具體的研究目標。季目標讓研究進度變得有章可循,讓學術路途更加明確。

avatar-img
526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研究過程中的資料整理與筆記管理常常是個大挑戰。日本經濟學家野口悠紀雄在他的著作《「超」創造法 生成AIで知的活動はどう変わる?》中,提出了一套叫做「多維度檔案連結」的方法,能幫助學生從日常的研究筆記到學術論文創作,進行有系統的管理與發展。 ▋「一次元連結集錦」的
在碩博士的學習過程中,堆積如山的研究、報告和進度常讓我們感到壓力巨大,時常陷入「做不到」的挫折感中。不過,讀到日本作家井上新八的著作《「やりたいこと」も「やるべきこと」も全部できる! 続ける思考》後,我深受啟發,書中的12個步驟,不僅可以幫助碩博士生面對繁重的研究壓力,還能從每天的小進步累積出「
最近,我在亞馬遜上購買了一本很有啟發性的書,書名叫《Buy Back Your Time》。這本書的作者是 Dan Martell,他是一位專門為企業創辦人提供諮詢服務的專家。書中提到的很多觀念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買回你的時間」這個核心概念。 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這本書的
在碩博士的求學過程中,學習往往不只是來自課堂或論文寫作。日本作者荒木博行與海老沢潮在《独学の地図》中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學習可以被定義為「體驗前後的差異」。這個角度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在繁忙的研究生活中,找到更多隱藏的學習機會。 ​ ▌學習就是「體驗前後的差異」 荒木博行與海
「類推,是理解事物的原理後,應用在其他地方。」 「類推,是從兩件事物之間找出相似性,並根據其相似點展開推測。」 「類推的思考態度,去問: 01 這個現象背後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02 如何將這件事情在本質上與自己相互結合? 03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抽取出什麼樣的教訓?」
研究需要專注、創新和實際執行的能力,而這些都取決於如何篩選出適合的人才。我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也曾經歷過一段從被忽視到找到自己的價值的時期,這段經歷讓我逐漸理解每個人的長才與安排的重要性。 ▋如何篩選適合做研究的人才? 過去我的老師曾用一個方法來篩選研究人員,就是給一篇論文讓學生閱讀,
對於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研究過程中的資料整理與筆記管理常常是個大挑戰。日本經濟學家野口悠紀雄在他的著作《「超」創造法 生成AIで知的活動はどう変わる?》中,提出了一套叫做「多維度檔案連結」的方法,能幫助學生從日常的研究筆記到學術論文創作,進行有系統的管理與發展。 ▋「一次元連結集錦」的
在碩博士的學習過程中,堆積如山的研究、報告和進度常讓我們感到壓力巨大,時常陷入「做不到」的挫折感中。不過,讀到日本作家井上新八的著作《「やりたいこと」も「やるべきこと」も全部できる! 続ける思考》後,我深受啟發,書中的12個步驟,不僅可以幫助碩博士生面對繁重的研究壓力,還能從每天的小進步累積出「
最近,我在亞馬遜上購買了一本很有啟發性的書,書名叫《Buy Back Your Time》。這本書的作者是 Dan Martell,他是一位專門為企業創辦人提供諮詢服務的專家。書中提到的很多觀念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買回你的時間」這個核心概念。 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這本書的
在碩博士的求學過程中,學習往往不只是來自課堂或論文寫作。日本作者荒木博行與海老沢潮在《独学の地図》中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學習可以被定義為「體驗前後的差異」。這個角度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在繁忙的研究生活中,找到更多隱藏的學習機會。 ​ ▌學習就是「體驗前後的差異」 荒木博行與海
「類推,是理解事物的原理後,應用在其他地方。」 「類推,是從兩件事物之間找出相似性,並根據其相似點展開推測。」 「類推的思考態度,去問: 01 這個現象背後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02 如何將這件事情在本質上與自己相互結合? 03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抽取出什麼樣的教訓?」
研究需要專注、創新和實際執行的能力,而這些都取決於如何篩選出適合的人才。我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也曾經歷過一段從被忽視到找到自己的價值的時期,這段經歷讓我逐漸理解每個人的長才與安排的重要性。 ▋如何篩選適合做研究的人才? 過去我的老師曾用一個方法來篩選研究人員,就是給一篇論文讓學生閱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1. 全面理解研究工作的不同階段: - 研究工作通常可以分為八個主要階段:A. 問題提起(思考等級),B. 探檢(經驗等級),C. 觀察(經驗等級),D. 發想(思考等級),E. 採取假說,推論(思考等級),F. 實驗計畫(經驗等級),G. 觀察(經驗等級),H. 檢證(思考等級)。每個階段
1. 設立過於模糊的目標: - 許多大學生在設定目標時,並沒有清晰具體的認識,這會導致後續行動缺乏方向。例如,一些學生可能只知道自己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但並不明確自己想要達到的具體成果,結果在研究過程中迷失方向。 2. 制定過於僵化的計畫: - 制定計畫是重要的,但計畫過於詳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1. 全面理解研究工作的不同階段: - 研究工作通常可以分為八個主要階段:A. 問題提起(思考等級),B. 探檢(經驗等級),C. 觀察(經驗等級),D. 發想(思考等級),E. 採取假說,推論(思考等級),F. 實驗計畫(經驗等級),G. 觀察(經驗等級),H. 檢證(思考等級)。每個階段
1. 設立過於模糊的目標: - 許多大學生在設定目標時,並沒有清晰具體的認識,這會導致後續行動缺乏方向。例如,一些學生可能只知道自己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但並不明確自己想要達到的具體成果,結果在研究過程中迷失方向。 2. 制定過於僵化的計畫: - 制定計畫是重要的,但計畫過於詳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