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奇蹟課程》中的「感知的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在《奇蹟課程》中,「感知的世界」是一個關鍵概念,它描繪了我們如何通過感官和思維來解讀和理解周圍的世界。然而,這個世界並不是真實的,而是一個充滿幻象的領域,基於我們的錯誤信念和對分離的錯覺。理解「感知的世界」有助於我們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精神狀態,並且引導我們尋找通往內在平安與真理的道路。


感知的世界是幻象的世界

《奇蹟課程》指出,感知的世界並不是真理的反映,而是一個由我們的錯誤信念所構成的夢境。這個世界基於「分離」的信念,充滿了對立、變化、匱乏和恐懼。從出生到死亡,感知的世界不斷強化這些信念,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是唯一的現實。

感知的世界並非基於客觀事實,而是根據我們的詮釋與內在狀態所投射出來的。因此,我們每個人所感知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思維系統、情緒狀態和信念各不相同。正如《奇蹟課程》所言:「感知的世界是基於詮釋,而非事實。」這意味著,我們所看到的現實,僅僅是我們內在投射的反映,而非世界的真相。


時間與變化的世界

感知的世界也是一個時間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有開端和結束,無論是生命的誕生與死亡,還是事物的興衰與變化,感知的世界不斷受到時間的支配。這個時間的結構,使得我們容易產生匱乏和失落感。因為當我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終結時,我們便會感到焦慮,害怕失去那些我們認為重要的事物。

同時,感知的世界是個不斷變動的世界,這種變動性讓我們很難找到持久的平安。我們的生活經常在追逐短暫的快樂與滿足,但這些感受很快就會消失,隨之而來的是失望、空虛,甚至更多的痛苦。我們在這個世界裡的每一個行動、選擇,似乎都以某種形式增強了對「缺失」的感受,因為這個世界本質上就是建立在「分離」和「不完整」的錯誤觀念上。


建立在恐懼與分離上的世界

感知的世界以「分離」為核心信念,這使得恐懼成為主導的情緒。在這個世界裡,我們看到自己與他人是分開的,與上主是分離的。我們覺得自己是孤立的個體,必須不斷為自己的生存、利益而努力,害怕失去自己擁有的東西,甚至害怕面對最終的死亡。

分離的信念讓我們陷入了對立的模式。我們把世界分成對我有利的和對我不利的,把他人視為威脅或競爭對手,認為一切必須通過自我努力來獲取。我們依賴自己的感官來判斷外在環境,但感官所反映的只是我們內心恐懼的投射。因此,我們的感知經常是扭曲的,看到的只是幻象,而非真實。


感知的世界需要防衛

由於感知的世界建立在恐懼與分離之上,我們往往覺得自己處在一個需要不斷防衛的狀態。《奇蹟課程》告訴我們:「感知的世界需要不斷防衛,因為它並不是真實的。」這意味著,感知的世界並不穩定,因為它是基於我們的錯誤信念和幻覺所建構的。當我們相信這個世界的分離與對立,我們便會感到不安,並且不斷防衛自己,以防止自己受到傷害。

這種防衛可能表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可能會設法建立物質上的安全感,試圖透過擁有財富、地位、關係來保護自己。但正如我們所知,這些外在的事物並不能真正帶來內心的平安。感知的世界讓我們相信,透過外在的努力我們能找到滿足,但事實上,這只會讓我們更加深陷於幻象中。


感知的世界如何影響我們的心靈

在感知的世界中,我們的心靈被錯誤的信念所掌控,無法看見真理。我們會陷入不斷的判斷、比較和競爭中,並誤以為這樣的世界是真實的。《奇蹟課程》提醒我們,感知的世界是一場夢,而我們無法單憑自己的力量從這場夢中醒來。我們需要聖靈的引導,才能真正看穿這個世界的虛假。

感知的世界就像一場不斷變化的電影,裡面充滿了各種情節和角色,但這一切其實都是我們內在恐懼和錯誤信念的投射。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時,我們才有機會從中解脫出來,進入真正的平安與真理。


從感知到真知的轉變

要從感知的世界解脫,我們必須學會透過聖靈的引導來逆轉思維,放下那些分離與恐懼的信念,並學會寬恕。寬恕是《奇蹟課程》中一個關鍵的工具,通過寬恕,我們能夠看穿感知的世界,看到它背後的虛幻本質,並選擇不再相信這些幻象。

當我們逐漸放下感知的錯誤解讀,我們開始轉向「真知的世界」,這個世界不再受到恐懼、分離和變動的支配。真知的世界是真理的世界,充滿了上主的愛與平安。在這個世界裡,我們與上主以及祂的創造物完全合一,不再感受到分離與對立。


結論

「感知的世界」在《奇蹟課程》中代表著一個充滿幻象、分離與恐懼的領域。我們透過感官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一場夢,是我們內在信念的反映。這個世界不穩定且充滿了錯誤的詮釋,讓我們誤以為外在的現實是我們唯一能依賴的。只有透過聖靈的引導,我們才能開始看到這些幻象的虛假,並通過寬恕與逆轉思維來擺脫它的束縛,回歸上主的平安與愛。感知的世界是我們需要超越的階段,而知識的世界則是我們靈性成長的最終目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羅倫斯的沙龍
75會員
146內容數
「豐盛能量宣告」專題旨在透過宣告的力量,展示如何將豐盛能量顯化財富。這個專題鼓勵正面宣告和積極心態,將豐盛能量注入生活中。透過有意識地宣告自己的豐盛、繁榮和財富,我們吸引更多成功。本專題提供宣告指南和技巧,激發內在能量,以正面自信態度引導財富進入生活。這是通過宣告和能量引導實現豐盛之旅,實現個人和財務上成功的探索。
羅倫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28
從《奇蹟課程》的哲學觀點出發,探討人們容易執著於生活細節,忽略整體幸福的現象,並以提升愛的視角,開闊心胸看待人生課題。
Thumbnail
2025/02/28
從《奇蹟課程》的哲學觀點出發,探討人們容易執著於生活細節,忽略整體幸福的現象,並以提升愛的視角,開闊心胸看待人生課題。
Thumbnail
2025/02/13
這篇文章探討錫蘭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中提到的「非知情同意」陷阱,並以此延伸說明如何在各種情境中(例如:傳銷、詐騙、職場等)避免此類操控手法。文中分析了非知情同意的本質,並提供具體方法,幫助讀者在參與任何課程或活動前,能更獨立思考、理性評估,避免衝動決策,最終做出最符合自身需求的選擇。
Thumbnail
2025/02/13
這篇文章探討錫蘭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中提到的「非知情同意」陷阱,並以此延伸說明如何在各種情境中(例如:傳銷、詐騙、職場等)避免此類操控手法。文中分析了非知情同意的本質,並提供具體方法,幫助讀者在參與任何課程或活動前,能更獨立思考、理性評估,避免衝動決策,最終做出最符合自身需求的選擇。
Thumbnail
2025/02/12
本文探討一般認知的顯化法則與莫子觀點的差異。一般人認為顯化是透過改變信念、情緒和行為來吸引想要的結果,而莫子則認為世界是內在意識的投射,顯化是自動的、全面的,不需要個體操控。文章比較兩種觀點的差異,並強調莫子觀點中「我是整個夢境」的覺知,以及終極顯化所帶來的自由。
2025/02/12
本文探討一般認知的顯化法則與莫子觀點的差異。一般人認為顯化是透過改變信念、情緒和行為來吸引想要的結果,而莫子則認為世界是內在意識的投射,顯化是自動的、全面的,不需要個體操控。文章比較兩種觀點的差異,並強調莫子觀點中「我是整個夢境」的覺知,以及終極顯化所帶來的自由。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你以為活在現實?錯,你活在幻覺裡! 佛經早已點破,一切感知——畫面、體感、聲音——全是大腦的投射。 你從未真正觸碰世界,甚至「你有大腦」這件事,也可能是幻象。 理解這點,你將打通佛法的核心, 頓悟「家」在哪,就不會再迷失。 這不只是哲學,而是顛覆你認知的真相!
Thumbnail
你以為活在現實?錯,你活在幻覺裡! 佛經早已點破,一切感知——畫面、體感、聲音——全是大腦的投射。 你從未真正觸碰世界,甚至「你有大腦」這件事,也可能是幻象。 理解這點,你將打通佛法的核心, 頓悟「家」在哪,就不會再迷失。 這不只是哲學,而是顛覆你認知的真相!
Thumbnail
在《奇蹟課程》中,「感知的世界」是一個關鍵概念,它描繪了我們如何通過感官和思維來解讀和理解周圍的世界。然而,這個世界並不是真實的,而是一個充滿幻象的領域,基於我們的錯誤信念和對分離的錯覺。理解「感知的世界」有助於我們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精神狀態,並且引導我們尋找通往內在平安與真理的道路。 感知
Thumbnail
在《奇蹟課程》中,「感知的世界」是一個關鍵概念,它描繪了我們如何通過感官和思維來解讀和理解周圍的世界。然而,這個世界並不是真實的,而是一個充滿幻象的領域,基於我們的錯誤信念和對分離的錯覺。理解「感知的世界」有助於我們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精神狀態,並且引導我們尋找通往內在平安與真理的道路。 感知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柏拉圖主張我們所能觀察的世界和我們自己,都只不過是在這個世界裡真實存在的物體和事件的影子而已。 這意謂我們仍然無法知覺並認知這個真實的世界,因為它獨立存在於我們的認知以及這個世界的真實物體與事件的影子之外。
Thumbnail
柏拉圖主張我們所能觀察的世界和我們自己,都只不過是在這個世界裡真實存在的物體和事件的影子而已。 這意謂我們仍然無法知覺並認知這個真實的世界,因為它獨立存在於我們的認知以及這個世界的真實物體與事件的影子之外。
Thumbnail
闡釋奇蹟的課程。 只有投入時間的多少是隨意的。 它只表示在某段時間內你可以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 愛的真諦,是無法傳授的。 它旨在清除使你感受不到愛的那些障礙;而愛是你與生俱來的稟賦。 與愛相對的是恐懼;但無所不容之境是沒有對立的。
Thumbnail
闡釋奇蹟的課程。 只有投入時間的多少是隨意的。 它只表示在某段時間內你可以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 愛的真諦,是無法傳授的。 它旨在清除使你感受不到愛的那些障礙;而愛是你與生俱來的稟賦。 與愛相對的是恐懼;但無所不容之境是沒有對立的。
Thumbnail
人們走進靈性的原因,通常是一種直覺,也許更接近直覺,甚至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寧靜時刻。當你的世界觀、看待事物的方式突然改變,存在變得截然不同,一切皆呈現不同的面貌。或許正是這樣,引導你進入靈性之門的,是一些前兆,一些瞬間的預視。對於其他人而言,也許只是某種感覺,一種超越我們所共識的感知方式的意識。因為我
Thumbnail
人們走進靈性的原因,通常是一種直覺,也許更接近直覺,甚至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寧靜時刻。當你的世界觀、看待事物的方式突然改變,存在變得截然不同,一切皆呈現不同的面貌。或許正是這樣,引導你進入靈性之門的,是一些前兆,一些瞬間的預視。對於其他人而言,也許只是某種感覺,一種超越我們所共識的感知方式的意識。因為我
Thumbnail
當我們注視著世界時,實際上是在窺視我們的心靈。這個觀點可以從科學和神秘兩種角度來理解。科學的觀點認為,無論外在世界如何,我們透過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會被大腦解釋,然後在我們的心靈中創造出我們所觀察到的事物。 眼睛被形容為通向世界的窗戶,但這一觀點可能存在著一個假設。隨著我們接受更多教育,我們或許會無意識
Thumbnail
當我們注視著世界時,實際上是在窺視我們的心靈。這個觀點可以從科學和神秘兩種角度來理解。科學的觀點認為,無論外在世界如何,我們透過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會被大腦解釋,然後在我們的心靈中創造出我們所觀察到的事物。 眼睛被形容為通向世界的窗戶,但這一觀點可能存在著一個假設。隨著我們接受更多教育,我們或許會無意識
Thumbnail
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佛陀看到的世界到底有甚麼不同? 以他的智慧之眼來看,世界是真實?還是想像?
Thumbnail
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佛陀看到的世界到底有甚麼不同? 以他的智慧之眼來看,世界是真實?還是想像?
Thumbnail
透過感官,將任何資訊傳遞到大腦,產生感觸,產生我們認識的世界,每個人感觸不同,每個人的經驗體悟不同,以為的世界其實不同,我們都是在瞎子摸象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Thumbnail
透過感官,將任何資訊傳遞到大腦,產生感觸,產生我們認識的世界,每個人感觸不同,每個人的經驗體悟不同,以為的世界其實不同,我們都是在瞎子摸象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Thumbnail
我們的感官首先讓我們認識到了一外在多樣且複雜的世界之存在,這個世界又複雜到使我們回過頭來反省人類在與外在世界互動過程中的有限性,從而發現了一個在我們看來是如此充滿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世界與知識的本質:世界與知識在存在與虛無之間徘徊,而人類的意識也同樣徘徊在存在與虛無之間。
Thumbnail
我們的感官首先讓我們認識到了一外在多樣且複雜的世界之存在,這個世界又複雜到使我們回過頭來反省人類在與外在世界互動過程中的有限性,從而發現了一個在我們看來是如此充滿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世界與知識的本質:世界與知識在存在與虛無之間徘徊,而人類的意識也同樣徘徊在存在與虛無之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