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教康軒版第二課《從空中看台灣》的作文練習後,發現我的指令、書寫架構、寫作策略與技巧等的指導都不夠清楚,還一次就要求寫一整篇,難怪很多孩子寫不出來。後來找同事們討論、省思後,才了解到,初期,一次教一段就好,一次帶一段就好,且固定句型、結構,更有搭鷹架的效果。
課本裡的學習地圖一、二都有部分內容是要教讓記敘文更豐富精彩的寫作技巧,我將此二結合,要求學生用習作裡的一篇文章其中一小段來改寫。
學習地圖一要教讓記敘文變得更精彩的方法,課本提供了三種策略:
(一)改變順序,增加變化
例:第一課《蚊帳大使》即採用倒敘法,將主角凱瑟琳來臺演講的段落擺在第一段,此事件時間點原是整個故事中最後發生的,而課文安排將凱瑟琳捐蚊帳進而影響他人後續響應的過程置於第三段~第九段。
(二)加入描寫,豐富細節
例:「陽光在海水中閃耀、移動,無聲無息,卻又那麼明亮。在鄉村,農夫走過田間小路,稻浪隨風擺動。」上述為第二課《從空中看臺灣》中的文句,作者在描寫景物時鉅細靡遺的描繪,利用動態的描寫,讓畫面鮮活。
(三)增加情感,引起共鳴
例:「多麼期待我們看見的台灣,多點美麗,少點哀愁。」
學習地圖二要教的是摹寫,含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我想到這裡也是讓記敘文變得更豐富的方法,於是今天改寫短文時,就請孩子們應用這些學習地圖一、二的寫作技巧豐富文筆。
要改寫的內容是過去放在課文中的文章《拔一條河》,擷取第一段內文。如下:
我將中間描寫的部分框起來,表示要改寫這一段,必須搭配學習地圖一、二學到的記敘文寫作技巧,而其餘沒括號的部分固定不變。接著播放youtube上當時八八風災的影片後,先跟孩子討論看到了什麼,列在黑板上。
備課時已經思考過適合拿來放進來的手法,要求孩子們加入細部描寫,有幾種選擇,並做成自評表,如下:
自評表我要求至少須用到一項即可,而下圖是上面這個小朋友的作品,不過他圈錯了,應是用到譬喻修辭而非擬人。
後來,這位小朋友隔壁的同學看到他的「千軍萬馬」被老師稱讚後,也把這字詞加入他的短文裡,如下:
而他以自己的書寫內容勾自評表:
還有一個小朋友是想加入情感的描寫,但他一開始只寫「很難過」。我問他說,難過什麼呢?你擔心什麼?(給他一個動詞,好找方向)他說他擔心居民們未來沒有地方可以住,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我請他回去補完整,不過後來沒有時間可以再幫他第二次補救,目前只長這樣:
我已經蠻滿足的了,不過還沒滿意啦。因為這個孩子是之前週記都交不出來,會拖三天的那種。我都在想漸進式練習,這種課堂評量時的這種小短文先,學到了,會用了,他有自信了,知道可以如何寫了,週記這種更長一些些的,慢一點,慢一點,先別太苛刻。
帶過上一屆後,我比較能了解到什麼叫「教學評一體」了,我怎麼教,作業就出什麼,評量就評什麼(每次都跑去跟很厲害的同事東偷一點,西學一些)。其實我覺得我的功力還是差很多,收到短文後都一直在省思我剛剛好像教得很亂,哪幾個程序、步驟不夠清楚,哪幾個教學用語不夠明確,但至少,我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並不停調整。
我還是很開心,看到學生們一次比一次還再會一點,再寫得出來一點,再往課綱規定的,符合我心裡的學習目標,更靠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