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遊戲沒人一起組隊時,我的心情就像被遺棄的便利貼,別人都貼在一起,只有我被遺棄。」上述短語是一次我在國語文課堂上,宥宥寫出來的。你有發現這語句中想要表達的感覺是什麼嗎?沒錯,就是「孤單」。但,語句裡從未出現「孤單」二字,孩子是怎麼做到的?
前幾天閱讀到蔡淇華老師的《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一書,我好喜歡書中第13篇章《去形容詞力:魚眼睛和蚊子血》,書裡蔡老師請學生們觀察並記錄校園中的「微物」,回教室後說出微物帶給自己的感受。例如人行道上被吐掉的口香糖,帶給人孤單的感覺。這時,蔡老師又要求學生要用帶回來的微物名詞,取代習慣的形容詞,如:「失戀後,我感覺像人行道上被吐掉的口香糖」。看到這裡,對身為小學老師的我來說相當震驚!平時的寫作裡我們要求孩子要加形容詞,可以描寫得更貼切,表達得更精準,沒想到蔡老師卻教導學生們去掉形容詞,利用具體再平凡不起眼之物,表達更令人感到錐心之痛!我想藉著蔡老師的創意教學點子,教孩子們把抽象的形容詞轉為具體。
我效仿蔡老師的方式,我帶孩子們用一堂課到校園各個角落觀察,但先不限於微物,看到什麼就先紀錄下來,我的想法是要先備著素材,畢竟我是第一次嘗試,而孩子也需用寫作的量來激發出寫作的質。
有的孩子看到破裂的水管,有的孩子看到同學飛走的便利貼,有的孩子看到大熱天下的三角錐,有的孩子看到牆壁上碎裂的磁磚。「好,全都紀錄下來。」我說。
回到教室後,我幫孩子搭一點鷹架,在黑板上先簡單用喜怒哀樂大致分出四種基本情緒,與孩子們一起討論發想其他情緒,例如害怕、失望、緊張、絕望、沮喪、興奮、期待......等。接著再請孩子們從剛剛觀察到的微物發想,帶給你什麼感受呢?請你從黑板上挑出幾個形容詞,一一配對。配對完後,要說出產生那些感覺的情境。例如有孩子說家人過世時會覺得很難過。
好,鷹架都搭好了,只剩下把它們焊接在一起了。我也請孩子們接起句子時盡量不要出現抽象的形容詞,要用觀察到的事物替代。
「家人過世時,我的心情就像破洞的水管,彌補不了。」
「做事情失敗時,我的心情就像破裂的水管,怎麼樣都補不回原本的樣子。」 「考試考不好時,我感覺就像在急流而下的瀑布下,一直被打壓著。」
「被媽媽說一個月只能玩三天手機時,我的心情就像牆壁上被困住的紙張,受到限制。」
「玩遊戲被別人罵時,我的心情就像被罰站的三角錐,覺得很委屈。」
「沒人和我玩時,我的心情就像破裂的磁磚一樣,其他磁磚都好好的固定在那,我卻不知道掉到哪?」
完成後,我請孩子們將自己的四張便利貼(觀察到的事物、感受、情境、成品)貼在桌上,讓同學們下課時可以觀摩觀摩。
「老師!什麼時候還可以再寫啊?我還想繼續寫!」
「下次啦!看看我們什麼時候還有時間囉!」我說。
隨著鐘聲的結束,這堂課也就此畫下了句點。
「我家孩子寫得真好呀!只是我好好奇他想要跟誰貼在一起?」 在我將孩子們當天的創作成品傳到line群組後,宥宥媽媽回覆道。
老師也很想知道,禮拜一來問問看好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