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是中國女作家殘雪。雖然最後公布的獲獎者不是她,但殘雪的文學造詣及其思想深度在國際上得到廣泛的認同這個事實,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我想了解一下她的思想。由於沒有時間讀她的後現代風格意識流小說,就在網站上瀏覽她的資料,意外地了解到原來殘雪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非常高;她是唯一獲得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的中國作家,其小說成為美國哈佛、康奈爾、哥倫比亞等大學及日本東京中央大學、國學院大學的文學教材,作品在美國和日本等國多次入選世界優秀小說選集。我在網上看了她的兩篇文章 —— 《摧毀我們的天才的,是我們的文化》和《別把讀者看成傻瓜》,覺得殘雪似乎是在以文學為工具進行哲學探索,其某些探索深度已經接近神學領域;文章中有很多金句引起了我的共鳴、帶給我啟發。以下舉一個例子,用殘雪對「偉大的文學作品」所下的定義,談一下我對其觀點的看法:
1)殘雪說:「我心目中的偉大作品,是那些具有永恆性的作品。」這說明她的文學創作是為了尋找永恆,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探索目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暫時存在的,無論被人們怎樣看重和高舉,也改變不了所有人物和事物都會變質、腐朽、衰落、消亡這個事實;天地間只有造物主是永恆的,祂是「今在、昔在及將來永在的全能者上主天主」(默示錄1:8),是「惟一全能者,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是那獨享不死不滅,住於不可接近的光中,沒有人看見過,也不能看見的天主。」(弟茂德前書6:15-16)天主的聖言也是永恆的,天主聖子耶穌基督說:「天地要過去,但是我的話,決不會過去。」(瑪竇福音24:35)因此,人雖然身處暫存狀態,但如果有抱負,有崇高的志向,就必會追求永恆。人類的永恆在哪裏?聖經告訴我們:「你們不要愛世界,也不要愛世界上的事;誰若愛世界,天父的愛就不在他內。原來世界上的一切:肉身的貪慾,眼目的貪慾,以及人生的驕奢,都不是出於父,而是出於世界。這世界和它的貪慾都要過去;但那履行天主旨意的,卻永遠存在。」(若望一書2:15-17)追求永恆的人,就應聽從耶穌基督的話,履行天主的旨意。殘雪的最高追求指向永恆,她的追尋方向是對的。
2)殘雪覺得「如果作家的作品能夠反映出人的最深刻、最普遍的本質(這種東西既像糧食、天空,又像岩石和大海),那麼無論哪個種族的人都會承認她是偉大的作品。」殘雪除了追尋永恆,她還要通過文學創作去一窺人的本質,而且把這種本質看成是人賴以存在的、像糧食和天空那種必要和自然的元素,這真是太像在研究哲學了。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和模樣創造了人,人是萬物中唯一擁有天主形象的受造物,是世界上唯一具有靈魂的生物體,這兩個「唯一」就是人最尊貴的本質。殘雪可能仍未找到天主,仍未知道人的原始本質尊貴如此,但她努力不懈地探尋人類的本質,猶如三文魚的洄游壯舉。在這大多人都追求名利的俗世潮流中,殘雪能堅持逆流而上,追本溯源,令我肅然起敬;但願她早日看到自己內在的天主形象。
3)殘雪認為「偉大的作品都是內省的、自我批判的。」內省是人在良心的作用下,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思想進行檢查。一個善於反省自己的人必定具有高尚的人格,所以內省的創作必然產生高尚的作品。然而,內省須依照一個標準去進行;儒家弟子一向以「吾日三省吾身」作為為學為人的基本功夫;基督徒依照的標準就是聖經。耶穌基督提醒我們要時常小心省察,使自己的內心保持光明:「你的眼睛就是身體的燈。幾時你的眼睛純潔,你全身就光明;但如果邪惡,你全身就黑暗。為此,你要小心,不要叫你內裡的光成了黑暗。所以,如果你全身光明,絲毫沒有黑暗之處,一切必要光明,有如燈光照耀你一樣。」(路加福音13:34-36)基督徒根據聖經進行自我批判,創作了很多偉大的作品,例如奧古斯丁的《懺悔錄》。
最後,給大家分享殘雪描述「純文學」的一段話,我對這段話深有同感:
「凡精神層次較高,內涵深邃,一般大眾難以馬上進入其境界的作品,被認為是純文學⋯⋯整個純文學的功能在於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高層次的純文學不斷向人性深處伸出自己的觸角,於是探索靈魂王國、開拓從未有過的新領域成了每個勇敢的男女作者的使命。這樣的作品當然不會為眾多的人所理解。但一個民族,如果她能養育這樣一批代表自己靈魂的藝術家,讓高層次的藝術也不斷得到發展,並得到盡可能多的人的理解,那麼這個民族是有希望的。反之,如果高層次的藝術在一個民族內無法生存,那麼這個民族的前途則是渺茫的。」
人生的探索就像登山一樣,越往上人越少。殘雪指出「高層次的純文學不斷向人性深處伸出自己的觸角,於是探索靈魂王國、開拓從未有過的新領域」,說明她有志超脫俗世,探索形而上的靈魂領域;這就注定了她的同行者不會太多。耶穌基督說:「那導入生命的門是多麼窄,路是多麼狹!找到它的人的確不多。」(瑪竇福音7:14)希望殘雪最終能找到並進入這扇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