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博今年在萬眾矚目下提高格局進階到台北藝術週,我們的檢討自然也得燭照產業全局。本屆的第一篇,我們就先以小見大,揭露台灣藝術產業的IG經營概況。
丁丁藝術空間:石小墨作品
已經連續三年統計台灣畫廊的IG經營,今年就簡單做個排行榜吧(附表二)
Dopeness拔得頭籌是過去我們預期過的,但比較令人驚訝的,是第二名的朋丁。朋丁是複合式經營的空間,且全店從區位、商品、定價都是文青導向,IG粉絲數可說完全反映了營運策略;了解伊日藝術的經營方針,就不會意外其IG排名的竄升;也趣畫廊擁有超過萬名IG粉絲十分亮眼;PTT畫廊躍居第十名,與其致力經營網路社群與Podcast息息相關。
藝術產業的中流砥柱,是美術館;公立美術館尤其是藝壇的照世明燈。附表三是台灣公立美術館的IG經營概況。因為今年三月我們才統計過,這裡就跟追一下:
以上除了台北當代美術館自今年三月漏列無法比較,其餘美術館均有成長。國美館則是打掉重練,急起直追。
大學附設美術館因條件差異太大,不予統計。附表四是民營美術館的統計,由衷希望各館迎頭趕上公立美術館。
藝術傳媒號稱是產業氛圍的測候儀,照理講應該早就掌握網路經營趨勢。但以下令人驚異的統計結果與我們的期望頗有落差。
附表六是比較台北藝博與幾個鄰近國家本土主辦的藝博會IG經營。數字證明:台北藝博的網路經營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以上跡近流水帳的觀察,是希望業者從一個最沒有進入門檻,也最易見效的工具,來突破台灣陷於全球藝術市場蛋殼區的窘境,並加速世代交替的步伐。再怎麼對以上統計憤憤不平,恐怕也不能否認舉世高唱AI定生死的當下,藝術產業再也無法抱殘守缺,沉湎舊夢。如果像黑白大廚裡功成名就的白湯匙們都肯接受試煉、面對年輕的黑湯匙挑戰,那麼,藝術產業的夥伴們,樂不樂意日新又新,把藝術當成自己人生的證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