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進度: P210L11~ P213L04
當個種花人吧
想要幫忙別人,
想要成就別人的心,
如種花人,且行且種,
且種且行。
雖然耕耘時,
僅有路邊林下那不起眼的黑土,
可一日春來,你再且行且看,
那竟成——
十里長堤滿眼花開。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本週進度: P210L11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 P213L04餘凡莫能曉
師父開示: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2b&st1=0&af2=93a&et2=1147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分二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從大覺窩所傳來者現分二種.一修七種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今初
修學菩提心的次第,從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教授有兩大傳承:
(一)是金洲大師傳給阿底峽尊者的七重因果教授,
(二)是寂天菩薩《入行論》中所傳授的自他相換的修法。
現在說明第一種
辛一、修七種因果教授
七因果者.謂正等覺菩提心生.此心又從增上意樂.意樂從悲.大悲從慈.慈從報恩.報恩從念恩.憶念恩者從知母生.是為七種。
所謂「七因果」,通常說是六因一果,加起來一共七個。
首先提到「正等覺」,此即為圓滿的佛果。要成辦正等覺佛果,須先策發起菩提心
,而要想發起菩提心,要先生起增上意樂
;要想生起增上意樂,須先生起大悲
;而大悲是從大慈
生起;大慈從報恩
生;報恩從念恩
生;念恩推到第一步,從知母
生起;這七重關係 (知母、念恩、報恩、大慈、大悲、增上意樂、菩提心) 環環相扣,稱為七重因果。
壬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此中分二.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二如次正修。
初中分二.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七因果教授分二:一、說明七因果之次第令發決定定解。二、依次正修。
初中分二。一、說明大乘道的根本即是大悲心。二、七因果中其他因果是引發大悲的因或是大悲生起後產生的果。
癸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一、大悲是大乘道的根本,在修習的初中後期都很重要
初中有三。初重要者.若由大悲發動心意.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決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盡度眾生重擔.賴此悲故.不荷此擔便不能入大乘數故。
初重要
若由大悲的力量策動自心,為能救拔一切有情出離輪迴而發起決定誓願;如果悲心微弱,則不能發如是願。因此,荷負救度一切眾生之擔,完全要靠大悲心;如果不能擔起這個重擔,那不算大乘人。所以,大悲心於初發心,最為重要。
悲初重要.如《無盡慧經》云.「大德舍利弗.又諸菩薩大悲無盡.所以者何.是前導故。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導.如是諸菩薩所有大悲.亦是成辦大乘前導」。《伽耶經》云.「曼殊室利.諸菩薩行.云何發起.何為依處。曼殊室利告曰.天子.諸菩薩行.大悲發起.有情為依。」若不修學至極廣大二種資糧.終不能滿如是誓願.觀見是已轉趣難行廣大資糧.故為轉入諸行所依。
悲初重要
如《無盡慧經》中說:「大德舍利弗!為什麼菩薩的大悲沒有窮盡?因為大悲是佛子行的前導之故。大德舍利弗!猶如呼吸是人命根的前導,同樣地,菩薩的大悲也是成辦大乘的前導。」《伽耶經》中,天子請問文殊師利菩薩:「菩薩行要如何發起?什麼是菩薩行的依處?」文殊菩薩回答:「天子!菩薩行乃由大悲發起,以有情為依處而增長無盡 (一直緣著苦惱有情)。」如果不修學「至極廣大」的福、智二資糧,終究不能圓滿度盡眾生的菩薩誓願。看到了這點,菩薩願意轉而投入難行的菩薩行,以成辦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大悲心在初發心至極重要,因大悲心正是行廣大菩薩行的所依。
結攝:所以有了大悲心的話,才會引發菩提心,才會圓滿廣大兩種資糧。如果大悲心弱的話,菩提心也會跟著衰弱,那這樣的話很容易就退轉菩提心了,所以大悲心於初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中重要者。如是一次發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數量眾多行為惡暴.學處難行.多無邊際經劫無量.見已怯畏退墮小乘.非唯一次發起大悲.應恆修習漸令增長。於自苦樂全不顧慮.於利他事毫無厭捨.故易圓滿一切資糧。
中重要
縱能一次發起如是的大悲心,趣入菩薩正行(大菩提心相應的行為叫菩薩行),但見到有情數量無可計數,行為粗暴惡劣,學處又極為難行,內容數量無有邊際,尚須歷時無量時間,於是心生怯弱,而退墮到小乘中。因此,不是僅僅一次發起大悲心,就能肩負起救度眾生的重擔,而是中間須恆常修習,數數發心,使大悲逐漸增長。由於悲心堅固,才能在行菩薩道中,對自己的苦樂完全不顧慮,對一切利他事業毫無厭捨,因此才容易圓滿一切菩提資糧。
結攝:所以在行廣大的菩薩行的時候,因為時間非常的久遠,而且再加上眾生的這種種種惡劣的行為,所以大悲心不夠堅定的話,很容易退失。如果一旦大悲心退失的話,菩提心就沒有根本了,也會跟著退失,所以應該要恒習的修學大悲。所以縱使進入了大乘,生起了菩提心了,可是在行廣大的菩薩善行的時候,也是要堅定我們的大悲心的。
如《修次初篇》云.「如是菩薩大悲所動.全不自顧.極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極難行.長夜疲勞集聚資糧。
如《修次初篇》中說:「由於菩薩被大悲心所推動,完全不顧自己,一心只想利益他人,故能趣入至極難行的菩薩行中,安忍長夜的身心勞苦,精勤累積資糧。
如《聖發生信力經》說.『其大悲者.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無苦生是所不受.全無樂生是所不捨。』若趣如是極大難行.不久即能圓滿資糧.決定當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就像《聖發生信力經》上所說:『菩薩由於大悲,為了成熟一切有情,沒有一種苦不能接受,沒有一種樂不能捨棄。』如果真能趣入這樣難行的菩薩行,不需要很長時間,即能圓滿資糧,速得一切智智的佛位。所以說,一切佛法的根本唯是大悲心。」
後重要者。諸佛獲得果位之時.不如小乘而住寂滅.盡虛空住義利眾生.亦是由於大悲威力.此若無者同聲聞故。如《修次中篇》云.「由大悲心所攝持故.諸佛世尊雖得圓滿一切自利.盡有情界究竟邊際而善安住。」又云.「佛薄伽梵無住大涅槃.因即大悲。」
後重要
大悲心不止於初、中期重要,於後期也非常重要。諸佛成就果位之後,不會像小乘安住在寂滅中,而是發願在虛空未盡之前,恆時不斷地利益眾生,這就是因為大悲心的緣故。若無大悲,佛就和聲聞小乘沒什麼差別了。就如《修次中篇》所說:「由於大悲心的攝持,諸佛雖已圓滿一切自利,卻仍然安住於有情界中恆常不斷地濟度眾生。」又說:「佛證得無住大涅槃,盡未來際利樂一切有情,即由大悲之故。」
結攝: 小乘阿羅漢證得果位的時候,會入定安住這種寂靜的涅槃。可是菩薩們成就果位,也就是圓滿正覺果位的時候,不會像小乘一樣住寂靜邊的,而是虛空未盡之前,利益有情眾生。其原因是什麼?依由大悲心的緣故。所以不只是大乘一開始,入大乘門的時候,大悲心為重要;在中間行菩薩行的時候,也是非常重要以外;縱使是成就了佛果位了,圓滿正覺,可是由大悲心的緣故,才有辦法真正的來圓滿利他事業的。
譬如稼禾初以種子.中以雨澤.後以成熟而為最要。佛之稼禾.初中後三.悲為最要。吉祥月稱云.「以許悲為佛勝苗.初如種子增如水.長時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讚大悲。」
譬如莊稼,初期要有種子播下,中期要有雨水潤澤,後期要能果實成熟,這樣才會有好的收成,稱為三階段重要。同樣的道理,要想成就圓滿的佛果,無論初、中、後期哪個階段,都應以修持大悲為最重要。月稱論師在所造《入中論》的起始讚頌文中,首先禮讚大悲心。月稱論師說:「對於希求殊勝佛果的大乘行者來說,修持大悲的重要性,初期猶如種子、中期猶如雨水、以及後期果實成熟,成為眾生受用不盡,任何階段大悲不可或缺。由於大悲在修學大乘道的期間,不論是初、中、後期任何階段中都十分重要,故我先禮讚大悲心。」
由見此義.《正攝法經》云.「世尊.菩薩不須學習多法。世尊.菩薩若能善受善達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謂大悲。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來菩薩手中。世尊.譬如轉輪聖王輪寶所至.一切軍眾皆至其處。世尊.如是菩薩大悲所至.一切佛法咸至其所。世尊.譬如命根若在.餘根亦在。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餘法亦當生起。」
由於觀見大悲心在成就佛果的初中後三階段中最為重要,《正攝法經》中便說:「世尊!菩薩不需要學習太多法門。世尊!菩薩只要好好受持一法、通達一法,那麼一切佛法就盡在其中了。這一法是什麼呢?就是大悲。世尊!由於大悲,菩薩自然能獲得一切佛法。大悲心就像轉輪聖王的輪寶,輪寶走到哪裡,軍隊就護持到哪裡。世尊!大悲心所到之處,一切佛法也都聚集在該處了。世尊!好比命根在,其他諸根就在。同樣地,大悲若在,其餘菩提分法也都會生起。」
若於如是勝道扼要.無邊教理之所成立.獲得定解.於菩薩心根本大悲所有法類.何故不執為勝教授。
如果能對這些以無邊教理所成立的勝道宗要獲得定解,那麼對菩提心根本的這個大悲心相關的法類,怎麼能不作為我們修學的中心呢?
故如響那窮敦巴說.「於覺窩所雖請教授.終唯教云.捨世間心.修菩提心。」善知識敦巴譏笑告曰.「此是掘出覺窩所有教授中心。」知法扼要.獲決定解.唯此最難。故應數數集聚淨治.閱華嚴等諸大經論.求堅定解。如吉祥敬母云.「尊心寶即是.正等菩提種.唯尊知堅實.餘凡莫能曉。」
過去如響那窮敦巴就說:「每次向阿底峽尊者請求教授佛法之精要?尊者總是教誡:『捨離世間心,修習菩提心』。」善知識種敦巴笑著說:「挖到寶了!這正是尊者所有教授的心要所在啊!」要真正了知佛法的扼要,並對其產生定解,這絕對是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事。如果暫時還無法生起菩提心,就應當數數積集資糧、淨治罪障,並多閱讀《華嚴經》等諸大經論,以求堅定的勝解。正如馬鳴菩薩所說:「世尊的中心教授即是菩提心,這就是正等覺菩提的種子,但只有佛才通達它的精要,其餘凡夫是無法知曉的。」
總攝:
所以今世我們好不容易獲得了暇滿人身,遇值大乘教法,在內因緣、外因緣都具足的時候,真的想要作一個有意義的人身的話,那就要去發起一切利樂的根本菩提心。可是菩提心最主要的根本,是來自於大悲心的緣故,所以我們大悲心要策勵的精進去學習觀修。如果大悲心堅固的話,利益有情的悲愍心堅固的緣故,所以利他的事業,還有利他的發心,自然就會堅固,由此所形成的菩提心,才能夠堅固。這樣的話我們才可以在短促的今生,能夠累積大乘殊勝的善隨眠。由這種善的種子,我們才有辦法快速的成辦這種道諦的功德,這樣才是真正的能夠圓滿有意義的暇滿人身,這才是暇滿真正的大義。
與師父心靈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