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消弭舊的稀缺,創造新的豐盛。」 by 科技島讀
付費限定
【一個分析師的養成】《做不能規模化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38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那些我在券商工作時學到的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Freddy Business & Research
1.5K會員
148內容數
你好,我是 Freddy。過去,我是一位專業的美股 Sell-side 分析師,曾參與多個資本市場專案,也擔任過金融科技公司的 IR 經理。現在,我希望將這些經驗轉化為更具深度的文字,與你分享。
2025/04/13
想成為賣方研究員?本文剖析這份工作的核心價值與所需能力,並釐清常見迷思,協助有志者更明確地規劃職涯方向。
2025/04/13
想成為賣方研究員?本文剖析這份工作的核心價值與所需能力,並釐清常見迷思,協助有志者更明確地規劃職涯方向。
2025/03/28
一位35歲中階管理者在職涯順遂之際選擇離職,並分享其背後原因與思考。文章探討了職涯選擇的各種面向,不只著重於薪資與職位,更重視個人價值觀、家庭關係與工作影響力。作者以自身經驗,闡述如何從「爬樓梯」的思維轉換至「選擇航道」的模式,並期許在更具潛力的領域重新出發。
2025/03/28
一位35歲中階管理者在職涯順遂之際選擇離職,並分享其背後原因與思考。文章探討了職涯選擇的各種面向,不只著重於薪資與職位,更重視個人價值觀、家庭關係與工作影響力。作者以自身經驗,闡述如何從「爬樓梯」的思維轉換至「選擇航道」的模式,並期許在更具潛力的領域重新出發。
2025/03/12
本文分享如何結合投資論述、預估盈餘調整和催化劑進行資本市場研究的經驗。作者建議從投資論述出發,分析各層次因素對公司基本面和評價的影響,並結合歷史股價趨勢、預估獲利和營收數據,標記股價波動的事件。作者強調要比較不同層次因素的重要性,並關注與市場預期的差異,以形成對EPS和評價的看法,最終做出投資決策。
2025/03/12
本文分享如何結合投資論述、預估盈餘調整和催化劑進行資本市場研究的經驗。作者建議從投資論述出發,分析各層次因素對公司基本面和評價的影響,並結合歷史股價趨勢、預估獲利和營收數據,標記股價波動的事件。作者強調要比較不同層次因素的重要性,並關注與市場預期的差異,以形成對EPS和評價的看法,最終做出投資決策。
你可能也想看
















人不思吸取,則殆:從現代科技與產業競爭看學習與創新的必要性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科技與知識的迭代速度遠超過過去任何時期。有人擅長學習與改進,迅速超越對手;有人固守舊思維,最終被市場淘汰。從手機產業、電動車競爭,到人工智慧(AI)技術的發展,我們能夠清楚看到「吸取並改進」的力量。

人不思吸取,則殆:從現代科技與產業競爭看學習與創新的必要性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科技與知識的迭代速度遠超過過去任何時期。有人擅長學習與改進,迅速超越對手;有人固守舊思維,最終被市場淘汰。從手機產業、電動車競爭,到人工智慧(AI)技術的發展,我們能夠清楚看到「吸取並改進」的力量。
華爾街股票分析師的榮景不再,AI 技術崛起與投資模式轉變衝擊產業,導致分析師職位減少、工作壓力增加。本文分析此現象的成因、影響,以及相關投資機會。
華爾街股票分析師的榮景不再,AI 技術崛起與投資模式轉變衝擊產業,導致分析師職位減少、工作壓力增加。本文分析此現象的成因、影響,以及相關投資機會。

本文深入探討 GenAI 對於軟體產業投資策略的影響,並指出投資經理需重新思考採用何種分析架構,尤其是將 1980-1990 年代的主機運算邏輯應用於當代。科技產業分析師必須結合硬體與軟體的知識,並探討市場共識與技術發展的關聯,提供不同於傳統觀點的研究方法,並倡導對科技歷史的理解以支援明智的決策。

本文深入探討 GenAI 對於軟體產業投資策略的影響,並指出投資經理需重新思考採用何種分析架構,尤其是將 1980-1990 年代的主機運算邏輯應用於當代。科技產業分析師必須結合硬體與軟體的知識,並探討市場共識與技術發展的關聯,提供不同於傳統觀點的研究方法,並倡導對科技歷史的理解以支援明智的決策。
本篇文章探討了在科技進步和自動化影響下,傳統投資研究的變化與挑戰。隨著資訊取得變得越來越容易,研究員的工作內容也逐漸被自動生成的工具取代,原本不可規模化的資訊與服務如今變得易於複製。文章強調了在這種環境下,個人與機構投資者應重新考量其核心優勢,並針對未來的生存策略進行深思熟慮的規劃。
本篇文章探討了在科技進步和自動化影響下,傳統投資研究的變化與挑戰。隨著資訊取得變得越來越容易,研究員的工作內容也逐漸被自動生成的工具取代,原本不可規模化的資訊與服務如今變得易於複製。文章強調了在這種環境下,個人與機構投資者應重新考量其核心優勢,並針對未來的生存策略進行深思熟慮的規劃。

本篇文章探討了大型語言模型(LLM)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特別是在企業和個人創業者的影響。探討了LLM在數據分析、文本生成和客戶服務等領域的潛力,以及它如何改變工作流程,尤其在一人公司時代的到來。文章還提及了 AI 對職場的挑戰,以及如何通過擁抱技術促進個人成長,並在未來的工作中實現人機協作。

本篇文章探討了大型語言模型(LLM)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特別是在企業和個人創業者的影響。探討了LLM在數據分析、文本生成和客戶服務等領域的潛力,以及它如何改變工作流程,尤其在一人公司時代的到來。文章還提及了 AI 對職場的挑戰,以及如何通過擁抱技術促進個人成長,並在未來的工作中實現人機協作。

在科技發展如此迅速的大環境下,生成式 AI 飛速發展,企業應用已逐漸成為市場的焦點,從金融服務到資料處理,每個產業都在探索如何透過 AI 來提升效率與創造力。

在科技發展如此迅速的大環境下,生成式 AI 飛速發展,企業應用已逐漸成為市場的焦點,從金融服務到資料處理,每個產業都在探索如何透過 AI 來提升效率與創造力。

根據英國教育部未來技能部門(Unit for Future Skills)的研究報告,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已經改變了英國的勞動力市場。
報告顯示,
從事金融保險工作的工作者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其中管理顧問將是最先受到AI衝擊的職業,
接下來分別是財務經理、會計師、心理學家、經

根據英國教育部未來技能部門(Unit for Future Skills)的研究報告,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已經改變了英國的勞動力市場。
報告顯示,
從事金融保險工作的工作者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其中管理顧問將是最先受到AI衝擊的職業,
接下來分別是財務經理、會計師、心理學家、經

隨著所有的知識和資訊都能由人工智能生成,知識工作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此你是否感到擔憂?我理解許多人都有類似的擔憂,然而也許我們無需過度焦慮,因為仍有眾多領域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
科技的崛起確實改變了許多領域,但我們不應過分擔心科技會完全取代人類的角色。科技僅能在某些方面替代人力,卻難以在所

隨著所有的知識和資訊都能由人工智能生成,知識工作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此你是否感到擔憂?我理解許多人都有類似的擔憂,然而也許我們無需過度焦慮,因為仍有眾多領域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
科技的崛起確實改變了許多領域,但我們不應過分擔心科技會完全取代人類的角色。科技僅能在某些方面替代人力,卻難以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