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思吸取,則殆:從現代科技與產業競爭看學習與創新的必要性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科技與知識的迭代速度遠超過過去任何時期。有人擅長學習與改進,迅速超越對手;有人固守舊思維,最終被市場淘汰。從手機產業、電動車競爭,到人工智慧(AI)技術的發展,我們能夠清楚看到「吸取並改進」的力量。
然而,是否能夠吸取並轉化為自身優勢,決定了一個企業乃至國家的興衰。
十年前,蘋果與三星幾乎壟斷了智慧型手機市場。但華為憑藉對先進技術的學習與本地化創新,成功開發出自家晶片與影像技術,甚至在5G領域超越競爭對手。華為不只是單純抄襲,而是學習並改進。例如,他們在手機相機技術上與徠卡合作,透過演算法優化拍攝體驗,讓手機攝影達到了專業相機級別。儘管面對外部打壓,仍能靠持續學習與突破站穩腳步。
當傳統車廠還在猶豫是否投入電動車時,特斯拉不僅吸收過去汽車製造的經驗,還導入矽谷的軟體開發模式,使電動車成為科技產品,而非單純的交通工具。他們並未固守過去內燃機車的生產邏輯,而是重新設計電動車架構,使其擁有更強的續航能力、更智慧的自動駕駛技術,以及更快的軟體更新機制。如今,傳統車廠紛紛追趕,但特斯拉已奠定市場優勢。
AI領域的競爭尤為激烈。OpenAI的ChatGPT能迅速崛起,不僅因為技術先進,更因為它站在Transformer技術的基礎上,持續訓練與改進,並透過開放式API擴展應用場景。當Google與Meta還在封閉開發AI模型時,OpenAI選擇開放讓開發者參與,最終讓ChatGPT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AI助手之一。相較之下,一些保守的科技公司錯失了機會,如今只能努力追趕。
某些國家擅長吸取並改進,他們的模式是:
這種策略不僅提升了自身產業實力,也讓他們能夠在全球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有些人認為「吸取」等同於「抄襲」,但真正的創新來自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矽谷,工程師之間經常分享技術心得,開放原始碼的普及讓更多人能夠學習並進步。例如,Tesla選擇開放電動車專利,鼓勵更多廠商加入電動車產業,這種策略不僅鞏固了自身技術領導地位,也推動整個產業向前發展。反觀某些封閉市場,過度保護反而導致內部創新停滯,最終被全球市場邊緣化。
如果一個人、一家公司、一個國家拒絕吸取新知,最終只會落後甚至消亡。在這個全球競爭激烈的時代,唯有不斷學習與改進,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人不思吸取,則殆。這不僅是個人生存法則,更是企業與國家的未來關鍵。
唯有學習、借鑑、突破,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