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2024 新北市紀錄片獎】:傳遞真實,在影中起舞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七股光電啟示錄》電影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 提供

《七股光電啟示錄》電影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 提供

紀錄片作為描述、研究現實世界中的真實事件之體裁,企圖在我們的生活中捕捉一些「真實」,以更加接近「真相」。所以,紀錄片往往提供觀者一雙新的眼睛──展示出因身處境地之不同,只有一部分人才能夠體驗的人生,難以言傳的抽象情感,以及透過想像才能企及的理想、體會。

今年三月,新北市紀錄片獎公佈了入圍初選的二十九部優秀作品。並再次攜手長期關注臺灣環境議題的「看見・齊柏林基金會」,以「齊柏林環境紀錄獎」鼓勵身在臺灣土地上的每一位創作者,持續透過攝影機的眼睛「看見臺灣」,讓臺灣的美麗長久地被世人謹記。同時,入圍的作品也包含社會議題、多元族群與人文情感等,透過褒揚多元文化的價值,鼓勵紀錄片的創作環境,並推動臺灣社會的進步。

《孩子》電影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 提供

《孩子》電影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 提供

入選片《孩子》(2024)的開場畫面是一個網頁映入觀眾眼簾,我們跟著「航」挑選眼睛的顏色、身高與長相,像是在相親交友網站。接著,航和媽媽便踏上前往柬埔寨的飛機──去做試管嬰兒。航,住在中國四川,自述為一名「性少數」。作為能夠自由地選擇和誰一起生活的交換條件,她答應父母在 35 歲以前生一個孩子,好對家庭和社會有一個交代。若是一次不能成功,那就一試再試。「我和你爸又不是沒有這幾萬塊」,航的媽媽對她說。

在中國,代代相傳的頑固觀念深植在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每年有數十萬受不孕所苦的夫妻,在醫院排上長長的隊伍,只希望能做出一個珍貴的胖娃兒。航不一樣,作為性少數,在中國沒有辦法做試管,所以才得舟車勞頓去找柬埔寨的 IVF(試管嬰兒)代辦。但不是每個家庭都像航的父母一樣,大多數人需要四處借錢,才能憑子為貴,即使欠債,只要有了孩子,就能在家族間抬起頭。

面對航的同志身分,她的父親向來拒絕以「同性戀」稱呼自己的女兒,總是將她當做一個離了婚的女人。當航問起母親,該怎麼向親戚們解釋孩子究竟從何而來,母親說:「就說妳談了一個男朋友,留下孩子就分手了。」當傳統家庭對生育濃濃的執念漫溢到航的身上,她仍從未於片中言明,自己是否真的想要一個孩子,或是否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個母親。

《孩子》電影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 提供

《孩子》電影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 提供

生下一個孩子,成為另一個孩子換取自由與和平的交換條件。甚至,當鏡頭轉向攝影者念──航的女朋友,我們才知道,要成為媽媽的人,不只有航。而藏著不說的,或許也正隱隱作痛。

從生一個孩子,到如何養孩子,觀眾從一張大富翁的命運卡片,認識了在玩遊戲的兄妹倆。《我們的成年禮》(2024)記錄了他們和來自印尼的媽媽伊尤絲的生活。常見的簡單平房、伊尤絲鍋子裡炒的印尼泡麵、工作的托嬰中心⋯⋯透過幾個場景呈現,我們似乎已經一眼望穿這家人的生活。

片名指的成年禮,其實是媽媽家鄉的穆斯林傳統。每個孩子在十歲左右,要宰殺羊隻、宴請親友,男孩要行割禮,並且上街參與盛大的遊行。這是對成長展示的決心與儀式。在哥哥的成年禮結束後,一家人回到基隆,接著到了他的生日,攝影團隊給他看以前錄下的片段,過去的他說自己長大要賣玩具。但經歷了成年禮之後,哥哥連忙澄清現在的夢想是要當警察──學防身術、抓壞人,抓那些逃跑的移工。

伊尤絲說:「每個人的命運都不同。」但我們卻看見她的生命歷程和我們重疊的部分──為孩子的教育煩惱、以及期盼生活可以越來越好。在不可控的命運之中,伊尤絲依舊有自己的堅持,那是她對自己來自何方的認定,也是希望孩子不會因為離開家鄉,而遺忘構成他們的每一個傳統。對伊尤絲而言,那些逃跑的移工都不是真的壞人,只是想要好好賺錢、討生活的普通人。當國情與文化的碰撞呈現在一個家庭裡,孩子的成長也經歷了獨特的碰撞。

《我們的成年禮》電影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 提供

《我們的成年禮》電影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 提供

由已故環保倡議者周東漢的遺孀吳星螢所創作的《叛逆未亡人》,記錄的是在伴侶過世之後,被遺留下來的人。導演自述,本片並不是用來記錄東漢生前的偉大貢獻,而是為了將一個故事留給和她一樣,被遺留下來的兒子農農,為的是釋放他、也釋放自己的痛,和練習習慣沒有爸爸/丈夫後的日子。

「未亡人」一詞,一般而言是喪偶的女人於悼詞中的自稱。但字面上來看,或許也可以解釋做「尚未死亡的人」。

吳星螢在片中記錄著自己與兒子的生活:轉學、種菜、追火車、吹口琴。日日這樣簡單的記錄與口述,反倒讓我們在靜默的生活中,看見失去一個爸爸,對家庭造成何等劇烈的影響。吳星螢在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在深山中簡居的夫妻,這對夫妻也邀請她去記錄他們的第二胎在家接生的過程。看著生死的循環又回到了起點,時常籠罩在過去記憶中的星螢,好像受到了啟發與感動,一股新的意象開始在片中流動;星螢想起自己曾在多年前做了拿掉一個孩子的決定,而眼前的人生經驗,也讓她開始放下過去的情緒與難題。

《叛逆未亡人》(2024)中的未亡人其實並不叛逆,只是在未亡與已逝之間,試圖把生生不息/生死循環的真諦越看越清,透過接觸事實,尋找能夠信服的信仰,也在理解自己的過程中,向外尋求一種共情。

《叛逆未亡人》電影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 提供

《叛逆未亡人》電影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 提供

榮獲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優選的作品《七股光電啟示錄》(2024),則是揭露台南七股地區的土地與開發衝突。七股區總面積一萬一千公頃,而為了創造漁電共生、預計設置太陽能板的區域就有近三千五百公頃。一片片的漁塭、黑面琵鷺棲息的鹽沼濕地,與鮮蚵、虱目魚的養殖漁場,構成西海岸獨有的景貌。片中大量訪問許多當地漁民,他們要的其實很簡單,只是希望在資金雄厚、人脈廣達的光電業者,與世代以漁為業、以七股為家的居民之間,政府可以履行承諾,擋下不合理的無上限入侵,並保護七股當地的純樸景色。

不過,當地居民其實在九〇年代就已經有過參與七輕抗爭的經驗,也持續為了光電議題抗爭多年。居民們並不天真地認為,只要有政府介入就能太平,他們也期許七股能夠不被政策追趕,不受政府限制。每個地方的養分是如此不同,七股作為西海岸的自然瑰寶,當地居民當然不會只顧眼下近利,無視子孫世代的永續福祉。

正是因為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與大自然和平共處,以達永續經營,是極其重要的。再加上這背後所隱藏的人才流失、社區老化、產業結構崩解等鎖鏈式的影響,光電業者不能忽略這一切,獨留當地居民為自己的家園神傷。

《七股光電啟示錄》電影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 提供

《七股光電啟示錄》電影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 提供

閻連科曾探討過「真實」是如何作為人類創作的核心信仰:「當抽象的詞語來自人的生命經驗時,這種生命經驗大約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可落地實施的人生經驗;二是不可以落地實施的生命與想像的經驗。」(《小說的信仰》,2024)前者指的是大多數人都擁有的體驗,如《孩子》片中描述華人家庭裡,傳宗接代經常被視為理所應當的責任;或《我們的成年禮》中描述著外籍移工如何在臺灣經營家庭。後者,則是只有一部份人才會觸碰到的人生,如《叛逆未亡人》是一個失去丈夫的女人,如何承受著巨大的孤獨、無助,並在精神上妥善照顧自己;以及《七股光電啟示錄》中為了保護家鄉風景,與街坊鄰居團結一氣的堅持,這都是未曾身處如此景況的人,難以想像的。

這些透過想像才能產生的體會與思考,需要參與其中的人,記錄下身邊的發生,並將其轉化成「可落地實施的生活經驗」,才能作為具有說服力的橋樑,走進更多人的心中,讓小的、特別的、少有的事件,廣泛地走近大眾的視野。畢竟我們皆生活在同一座美麗且珍貴的島嶼,一部紀錄片的存在,或許能為社會埋下改變的契機。

《叛逆未亡人》電影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 提供

《叛逆未亡人》電影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 提供

劇照提供/新北市紀錄片獎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新北市國際紀錄片月」主視覺。

「新北市國際紀錄片月」主視覺。

2024 新北市國際紀錄片月

為期 1 個月之放映活動,為喜愛紀錄片的朋友提供多樣紀實影像播映,其中更包含 2024 年的 13 部新北市紀錄片獎優選影片,並規劃製作團隊映後座談,歡迎前來給予紀錄片工作者實際掌聲與支持!

活動資訊
日期:11/3-11/29
播映地點: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府中 15 紀錄片放映院、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中和威秀及板橋秀泰影城
詳細放映場次及更多新北市紀錄片系列活動訊息,請上新北市紀錄片系列活動主題網站,或臉書搜尋「感動,無所不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9K會員
2.1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撇除藝術美學、經濟價值的探討,現行台灣紀錄片的創作是相對自由的。「真實再現」賦予它有別於其他電影體裁的公共價值,成為社會邊緣人的代言者——為老者發聲,為孤獨者發聲,為移工發聲,而我們的眼睛,也得以看見過去、現在和未來。
Thumbnail
撇除藝術美學、經濟價值的探討,現行台灣紀錄片的創作是相對自由的。「真實再現」賦予它有別於其他電影體裁的公共價值,成為社會邊緣人的代言者——為老者發聲,為孤獨者發聲,為移工發聲,而我們的眼睛,也得以看見過去、現在和未來。
Thumbnail
閻連科曾探討過「真實」如何作為創作的核心信仰:「當抽象的詞語來自人的生命經驗時,這種生命經驗大約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可落地實施的人生經驗;二是不可以落地實施的生命與想像的經驗。」前者指的是大多數人都擁有的體驗,如《孩子》描述華人家庭傳宗接代的責任;或《我們的成年禮》描述外籍移工如何在臺灣經營家庭。
Thumbnail
閻連科曾探討過「真實」如何作為創作的核心信仰:「當抽象的詞語來自人的生命經驗時,這種生命經驗大約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可落地實施的人生經驗;二是不可以落地實施的生命與想像的經驗。」前者指的是大多數人都擁有的體驗,如《孩子》描述華人家庭傳宗接代的責任;或《我們的成年禮》描述外籍移工如何在臺灣經營家庭。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覺得紀錄片是我難以熟悉的領域,近年除了被《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自我頗析的過程所感動,看過許多作品,都因為作者的風格、拍攝的手法及議題的多元性等因素,常常進入戲院出來後,帶了更多的問號出來,總的來說,我更重視的是紀錄重要社會議題的內容,對於片子本身的藝術表現比較難以解讀,譬如《戰場日記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覺得紀錄片是我難以熟悉的領域,近年除了被《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自我頗析的過程所感動,看過許多作品,都因為作者的風格、拍攝的手法及議題的多元性等因素,常常進入戲院出來後,帶了更多的問號出來,總的來說,我更重視的是紀錄重要社會議題的內容,對於片子本身的藝術表現比較難以解讀,譬如《戰場日記
Thumbnail
電影、電視劇作為大眾娛樂,已經深入現代人的生活,尤其有了各種影音平台,就算不出台灣,同樣也能夠接觸各國的影視作品。儘管如此,觀眾或許很少會想到,其他國家的觀眾同樣也會藉由影視作品,來建構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一切認知。
Thumbnail
電影、電視劇作為大眾娛樂,已經深入現代人的生活,尤其有了各種影音平台,就算不出台灣,同樣也能夠接觸各國的影視作品。儘管如此,觀眾或許很少會想到,其他國家的觀眾同樣也會藉由影視作品,來建構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一切認知。
Thumbnail
文 / 種種影像 「地方創生就是一去中心化的過程。」 這是整個共識營當中影響最深的一句話。陳美伶老師指出,在未來數位科技的技術的導入後,地方創生的支持系統,將會逐漸向數位轉型邁去。其過程演進如同地瓜校長所說的,我們現階段最急迫解決的,是人類的永續發展。 其發展也未像是產業發展的論述那般侷限,而是更加
Thumbnail
文 / 種種影像 「地方創生就是一去中心化的過程。」 這是整個共識營當中影響最深的一句話。陳美伶老師指出,在未來數位科技的技術的導入後,地方創生的支持系統,將會逐漸向數位轉型邁去。其過程演進如同地瓜校長所說的,我們現階段最急迫解決的,是人類的永續發展。 其發展也未像是產業發展的論述那般侷限,而是更加
Thumbnail
在地文化 對於這個主題就會讓我覺得有興趣和價值,就想讓這個文化資產結合文創產業讓更多年輕人接受還有得到更多社會大眾的認可,也更能夠符合「越在地越國際」而且習俗、民俗這種東西是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的演變而成,所以「民俗即是生活」。
Thumbnail
在地文化 對於這個主題就會讓我覺得有興趣和價值,就想讓這個文化資產結合文創產業讓更多年輕人接受還有得到更多社會大眾的認可,也更能夠符合「越在地越國際」而且習俗、民俗這種東西是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的演變而成,所以「民俗即是生活」。
Thumbnail
每個人的真實都是獨特的,感官體驗,生活經驗,認知體系的差異造就了每一個獨特的真實。
Thumbnail
每個人的真實都是獨特的,感官體驗,生活經驗,認知體系的差異造就了每一個獨特的真實。
Thumbnail
對真實的渴求,呼應了此次2021國際紀錄片影展的題名:再見真實。再現真實(Re-encounter reality)也再見真實(Goodbye reality)。
Thumbnail
對真實的渴求,呼應了此次2021國際紀錄片影展的題名:再見真實。再現真實(Re-encounter reality)也再見真實(Goodbye reality)。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