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常看到「内耗型人格」,它們有一些特點,像是:
甚至還有内耗排行榜 TOP:INFJ、INFP ,完美結合 MBTI。
你會發現,這些內耗好像都來自於他人、家人、甚至是陌生人,所以應該是來自外部的消耗,怎麼會稱之「内耗」,應該叫「外耗」才對吧!
社會學家查爾斯說過:「我不是你以為的我;我不是我以為的我;我是我以為你以為的我。」( I am not who you think I am; I am not who I think I am; I am who I think you think I am.)
我想這就是內耗的本質。
我們都以為全世界都在注意自己,其實只有自己在意自己而已。
再仔細想想,我從小就不是一個容易内耗的人,為什麼呢?
上學的時候,我看著老師發呆,下課就到補習班發呆,考試也是考前再讀就好。
出社會後,我開始會動腦,覺得人生這麼長,不能都浪費在工作上,就算是工作也要找喜歡的領域,待過大公司之後,就更堅定我的想法,當過工程師,設計過自行車,也賣過雞排。
通常我只會思考一個問題:「我是誰? 我想要做什麼?」
內耗是一種讓人覺得很累的感覺,就像在心裡打架一樣。這是因為我們在想很多事情,或者對自己太嚴格。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住在一個遠離城市的小島上,是不是就不會再內耗了呢?
在小島上,沒有那些別人的期待和壓力,也不用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
我的一個朋友很愛穿西裝,他說那是為了讓自己開心。但我問他,如果是在小島上,還會穿嗎?他笑著說,那肯定不會。
有時候,我們會一直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想要變得很完美。當我們覺得不夠好的時候,就會對自己很失望,這種感覺會讓人很累。
我們常常想要符合別人的期待,變成他們心中想要的樣子,但這樣做讓我們忘記自己是誰,心裡也感到不舒服,這就是內耗的來源之一。
如果我們老是想著「萬一做錯了怎麼辦」,或者不停地考慮每個可能的結果,我們會變得很焦慮,最後讓自己累得無法行動。
和別人相處時,我們總是擔心自己是不是說錯話,或者做得不夠好,符合不了別人的期待。這樣的擔心會讓我們很累,因為我們一直在改變自己,試圖取悅別人。
其實內耗不僅是外部環境的問題,而是來自我們內心。即使換個環境,內耗還是會跟著我們,如果我們不改變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所以,到底要如何停止內耗?
吳淡如在一集節目《如果躺平可以獲得幸福你一定要躺平》提到:「如果努力感到痛苦,可以選擇躺平:當感到努力讓自己痛苦時,可以暫時選擇躺平,學會接受現狀。」
躺平不是消極,而是另一種生活態度,是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節奏,不讓自己陷入無止境的疲憊。
這種態度正是現代人最缺乏的能力之一,我稱它為「在舒適圈努力」。
在舒適圈努力,意思是我們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不斷成長,利用已有的技能和經驗,繼續往前走。這樣做的好處是風險較小,效率也比較高,因為我們對環境和任務都很熟悉。
這就像我自己,我是一個自由接案者、文字工作者,喜歡挑戰自己,也努力保持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每當我接到合作邀請時,我都會仔細想每個選擇的好處和風險,做出決定後就感到輕鬆。有時候,說「不」是為了更好地說「是」給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這想法來自:《億萬富翁的成功習慣:通往財務自由與高成就之路》,作者 Dean Graziosi 在一次訪談,表示成功和快樂的最大障礙往往在你自己的腦海。
訪談中帶上一個有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強尼,由於 ADD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導致他信心不足,之後他們嘗試讓強尼「強化」他喜歡而且擅長的事:「數學、棒球」。
重新建立他的信心,強尼從一個無法朗讀課文的學生,他可以自己讀書。
最後 Dean Graziosi 給了三個建議:
Okay! 看完這裡,相信大家不只是知道如何停止內耗,還有機會成為億萬富翁。
其實內耗和躺平都是一種選擇。我們需要學會在舒適圈中努力,找到內心的平靜,不要讓自己過得那麼辛苦。
我是個低內耗的人,與其和別人比較,我更喜歡挑戰自己。我熱愛學習,所以我開始寫作,寫作讓我更認識自己,也更清楚自己的能力和目標。
當然,這中間有很多挑戰,比如收入不穩定,但我沒有選擇回去上班,而是減少開銷,學習投資,這就是我的舒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