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世界-西羌爭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天可汗的稱號對於李世民,對於唐朝,都只是一個起點。

從兩突厥分崩離析,結盟唐朝開始,西域諸國的版圖開始發生變化。大唐的霸權,也正式開始跟世界接軌。

在此之前,我們先跟隨李世民稱霸的節奏,來探訪唐書中的異國。

南北朝以來,北有突厥,東有朝鮮,南有諸越,西則西域……

西,不只西域。

比西域要南一點的西羌,才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心腹要地」。

首先是吐谷渾。

在南北朝史料中,普遍認為吐谷渾為遼東鮮卑慕容氏子弟所建立,但《舊唐書》把這件事寫得非常模糊。

「吐谷渾,其先居於徒河之清山,屬晉亂,始度隴,止於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極白蘭,地數千里。」

徒河就是西晉時,鮮卑慕容氏的領地。而他們落腳的地方,大約是在今天青海省的北部,往南是接不到四川的,遑論西藏。基本上,南方以崑崙山脈隔絕,西北又有沙漠,吐谷渾相當是個「遺世而獨立」的國家。

吐谷渾因為來自漢末鮮卑,能通漢文,多用漢制。也同樣保持有城郭而不居,隨逐水草,廬帳為室。父卒,妻其庶母;兄亡,妻其諸嫂等等習俗。

隋文帝楊堅多次與吐谷渾作戰,最終嫁了個公主去撫慰撫慰……這就不妙了。其實漢朝人跟現代人不知道嫁公主的意思就算了,隋唐官員帝皇應該非常明白才對。

草原民族娶了你的公主,就等於成為你的財產繼承人之一。

「自是朝貢歲至,而常訪國家消息,上甚惡之。」

吐谷渾跟隋朝結成了親家,就老想著分遺產的事情,楊堅當然十分不爽。

這是難得寫明白的角度,要知道一般的認知意義是另一面:嫁女兒等於讓你進入我的家族,成為家族的一份子。

這就很看誰先掛點嘛,草原民族掛了老子,公主還會傳兒子傳孫子,一個公主控制三代人不是夢。相對只要我大天朝的合法繼承人都在,你們這些賊女婿就是只能乾瞪眼。

如果說楊堅是十分不爽,那他的繼承人楊廣就是二十分不爽了。

畢竟吐谷渾王是看著他楊廣碗裡的飯菜啊。

楊廣即位後,趁著吐谷渾王伏允派了質子來,就準備要尋釁了。

這如意算盤就是,摘了伏允的頭,讓質子回去當個傀儡王:當年異人跟呂不韋就是用這條計策的。

只是這好大一盤棋也是世界真奇妙。

剛好,鐵勒人來入侵中國,楊廣派了個將軍去迎戰,卻被鐵勒打得節節敗退……然後鐵勒人就投降了,說要談和。楊廣心中一動,就派了裴矩去說爛他們,「好的,我們接受和平,但你們要去攻打吐谷渾。」

鐵勒說好啊OK啊,隋朝就集結了大軍,跟鐵勒一起去掃蕩了吐谷渾,打得伏允逃入了黨項。

喔,其實鐵勒的舉動,過去有一個解讀可以用。

就是這些塞外草原民族啊,其實並不是想要征服中國所以擾邊。

很單純就是說,交界地本來有他們的牧場,但他們因為長時間不居住在這邊,中國人就會想說,耶撿到空屋寶地好棒喔就搬進去了。

那等遊牧民族到冬天啊,或者是幾個牧地的地力都消耗得差不多要回來,靠杯,我家被中國流浪漢佔領了。一言不和大家就打起來了。

一家對一戶可能就私了,一個部族對上一個縣,事情就會鬧大。中國叫太守支援,鐵勒找單于來幫,邊疆戰爭就打開了。

但相對層級提高了,除了兵刃相交,也會多出外交手段的解決方案。

單于知道跟中國政府打仗,沒好處,就想討個牧地回來。

中國政府就說,那你去搶吐谷渾,搶到的我們平分。

大概就是這樣的故事了。

好,隋煬帝驅逐了伏允,打算成立自己的傀儡政權時,吐谷渾人又不依了。

其實伏允本來也是國民叛亂殺了他哥,才被擁立為王的。

草原政權本身沒有很時興中國那套繼承論,只有大家公認的才能當首領。

隋文跟隋煬一直想要干涉吐谷渾政權,除了不爽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建立東突厥政權是成功的:啟民可汗與其說是另一個突厥,其實就是隋朝養的。

這場吐谷渾討伐戰,從大業四年打到五年。雖然得到很多,但隋朝也失去很多。楊廣甚至試圖培育龍馬青海驄,同樣以失敗告終。

但他在乎嗎?一點也不。聖天子的威名已經壓倒了吐谷渾,該是往遼東前進的時候了。

對,李世民採取的順序,跟楊廣一模沒有兩樣。

總之,楊廣收回了傀儡吐谷渾王,撤出青海。而伏允很快就借助黨項的兵馬,捲土重來。等到李淵入主長安,又跟伏允達成協議,夾擊涼王李軌。

不過還沒開戰,李軌就投降了。從此無事。

李世民就算想要成就霸業,又怎麼會無端開戰?

《吐谷渾傳》說,後來伏允派使者來拜訪李世民,回去的路上擄掠了一番,於是李世民大怒。

這感覺就還滿騙小孩的。

不說別的,李世民對於突厥顯然都是經過多年精心策劃安排才動手,哪有可能一下就去打吐谷渾。這藉口跟曹操伐徐州還真有87%像。

事實上,貞觀六年幾無大事,最醒目的除了王珪背的大黑鍋,就是這句。

「黨項羌前後內屬者三十萬口。」

黨項,被視為漢代西羌的後裔,位於吐谷渾的南方,暫且看成青海省南部地區吧。

說暫且的原因是,隋唐記錄黨項是「西拒(接)葉護」。

葉護是個很有趣的詞,追早一點,就地名來說,應該是西域以西的地方。也就是過去的貴霜王朝……不,貴霜只是五葉護之一。

西突厥也常用葉護為名(或官名),也就是再深究一點,葉護本來應該就在新疆一帶而已。這也是我為啥不說中東或西亞。直到隋唐,葉護應該都還是代表著西域之外,東亞霸權所不能及處。包括中國與草原民族。

就像羌人散居不可一併而論,黨項也是一個謎一般的「種」。跟中國或突厥這種國家不一樣,黨項同樣是由許許多多的部族所組成。他們各有姓氏,不相統屬,沒有稅賦繇役。你說像是山上的原住民?他們每三年又會聚集一次辦祭典,而凡是要作戰打架,各個部落必定響應。

且不管是所謂的草原民族,又或是青康藏這邊吐谷渾或吐蕃,都還是有種植作物的。

黨項完全沒有,正一個來無影去無蹤,中國人完全沒辦法理解的族群。

啊不就黑道。

黨項人因為住在高原,雖不種植作物,但對酒很有需求。往往他們會下來侵擾各國,就是因為需要釀酒的大麥。當然,雖然黨項人好戰,也是有些人覺得,就搬下來住啊每年打不膩喔。

隋朝開始,就有少數部族歸化。

隋文帝對黨項人的各種作息與文化有了解之後,也趁機大破了一次黨項入侵,好好教訓他們應該像中國人一樣定居耕作,養老長幼。

從此朝貢不絕,天朝幹話聽聽就好。

楊堅打破的也是某些部族而已,真那麼厲害,幫助伏允的難道又是幽靈部隊膩。

好,李世民他們自然都有這些資料。欲降吐谷渾,先搞定黨項羌才是個理。

貞觀三年,李世民就循當年隋文帝打勝仗的會州,派鄭元璹進入黨項宣撫。

當時有個酋長細封步賴就表示,好啊我們投降大唐,我想去長安玩。

李世民不但厚加款待,還給細封步賴加了個刺史,畫了個領地,當真是有吃又有拿。

步賴回去顯擺一下,很快又有幾個酋長跟進來朝,唐太宗一個個比照辦理。

道理是這樣,細節我們還是吹一下。這些酋長來訪有個要求叫做「請同編戶」。什麼意思呢?應該說,大唐封的不是虛銜。

沒意外的話,李世民應該派了一些文武官員,去幫助黨項人編戶籍。編了戶籍,就可以整理收入稅賦,安排繇役。要知道高山族一般來說,酋長的生活跟一般族民也沒什麼差別。

可是中國這一套帶進去,權力階級就會誕生。只要統治階層能在享受之餘帶給族民更多利益,車輪就會開始轉動。沒錯,李世民不是平白無故發善心來著,他給這些黨項刺史的要求,就是去侵擾吐谷渾的部落。

大哥給你們靠!

三年,三十萬。

大唐連結黨項,跟吐谷渾的戰爭,就這樣在檯面下展開。真正的滅國之戰,還要等到貞觀八年底才會發動。

不過,有人親大唐,自然也有人親吐谷渾。

在黨項諸部中,一直以來最強大的,跟鮮卑一樣,也是拓跋氏,就跟吐谷渾的伏允非常親近,甚至結為親家。

同盟國了,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應該就是拓跋黨項支持伏允復國的。

然而,最終在大唐消滅吐谷渾後,拓跋氏的酋長也終於降唐,更封李氏。並在吐蕃的侵逼下,黨項人慢慢地往河西走廊遷移。

更在數百年後,為自稱起於西涼的李氏王朝,再次留下一縷不滅的幽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9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3
褚遂良,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同時,也是唐太宗到唐高宗之間,最大的奸臣。
Thumbnail
2025/03/13
褚遂良,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同時,也是唐太宗到唐高宗之間,最大的奸臣。
Thumbnail
2025/03/10
從一開始就沒有人知道,西藏高原上怎麼還有一個國家。當他們下山來的時候,連天可汗都震驚了……
Thumbnail
2025/03/10
從一開始就沒有人知道,西藏高原上怎麼還有一個國家。當他們下山來的時候,連天可汗都震驚了……
Thumbnail
2025/03/06
取代東突厥而立的新霸主:薛延陀。
Thumbnail
2025/03/06
取代東突厥而立的新霸主:薛延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盛唐之世,建千古之偉業。其手下文臣武將,皆是數百年來罕見的英雄人物。兵之李靖、禮有魏徵;謀之杜如晦、政歸房玄齡…… 然而正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什麼是東風? 東風就是「天命」。
Thumbnail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盛唐之世,建千古之偉業。其手下文臣武將,皆是數百年來罕見的英雄人物。兵之李靖、禮有魏徵;謀之杜如晦、政歸房玄齡…… 然而正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什麼是東風? 東風就是「天命」。
Thumbnail
天可汗的稱號對於李世民,對於唐朝,都只是一個起點。接下來,就是先平西,後定東。 西方有什麼?西突厥都不玩了啊。
Thumbnail
天可汗的稱號對於李世民,對於唐朝,都只是一個起點。接下來,就是先平西,後定東。 西方有什麼?西突厥都不玩了啊。
Thumbnail
李靖與李世勣兩大戰神齊出,一口氣討滅突厥,為唐太宗掙來了「天可汗」的稱號!
Thumbnail
李靖與李世勣兩大戰神齊出,一口氣討滅突厥,為唐太宗掙來了「天可汗」的稱號!
Thumbnail
貞觀其實還沒開始,但李世民已經要面對突厥大軍兵臨城下的困境。 政治,外交,武功,貞觀之治的第一步,就從天可汗之路開始!
Thumbnail
貞觀其實還沒開始,但李世民已經要面對突厥大軍兵臨城下的困境。 政治,外交,武功,貞觀之治的第一步,就從天可汗之路開始!
Thumbnail
武德五年八月,突厥入侵大唐。太原、河東,紛紛傳來遭突厥攻擊的急報。大唐天子李淵,立即點起兵馬,命長子李建成與次子李世民迎戰。 按李淵的想法,建成對河東熟悉,世民則久駐太原,兩人分頭出戰,可收奇效。但才出發沒多久,李世民便主動遣使,為兄長獻上桃花谷地圖。 那是突厥人才知道的祕密道路。
Thumbnail
武德五年八月,突厥入侵大唐。太原、河東,紛紛傳來遭突厥攻擊的急報。大唐天子李淵,立即點起兵馬,命長子李建成與次子李世民迎戰。 按李淵的想法,建成對河東熟悉,世民則久駐太原,兩人分頭出戰,可收奇效。但才出發沒多久,李世民便主動遣使,為兄長獻上桃花谷地圖。 那是突厥人才知道的祕密道路。
Thumbnail
當李世民在東部與王世充,竇建德纏鬥之際,李淵早已知道,勝負的關鍵,當在突厥。 一年之間,三度遣使突厥,卻皆遭扣留。 頡利可汗這樣的行為,令大唐皇帝李淵十分憤怒。進而也下令禁止長安城內,突厥使者離開。 雙方明爭暗鬥,大唐實居弱勢。
Thumbnail
當李世民在東部與王世充,竇建德纏鬥之際,李淵早已知道,勝負的關鍵,當在突厥。 一年之間,三度遣使突厥,卻皆遭扣留。 頡利可汗這樣的行為,令大唐皇帝李淵十分憤怒。進而也下令禁止長安城內,突厥使者離開。 雙方明爭暗鬥,大唐實居弱勢。
Thumbnail
禹門口。 黃河落差最大的瀑布。 故老相傳,鯉魚若能於此逆流而上,便可成龍登天。 率領五百騎兵的李世民,即使攀了上去,黃河兩岸亦皆是峽谷,渡河那是指望不上的。 所幸義軍中的突厥朋友們,對晉陝峽谷甚為熟稔,建議李世民等人折返霍邑,向東而行,可至呂梁。 呂梁西郊,便是渡過黃河的上好所在。
Thumbnail
禹門口。 黃河落差最大的瀑布。 故老相傳,鯉魚若能於此逆流而上,便可成龍登天。 率領五百騎兵的李世民,即使攀了上去,黃河兩岸亦皆是峽谷,渡河那是指望不上的。 所幸義軍中的突厥朋友們,對晉陝峽谷甚為熟稔,建議李世民等人折返霍邑,向東而行,可至呂梁。 呂梁西郊,便是渡過黃河的上好所在。
Thumbnail
征服突厥 1.平定吐谷渾 2.統一高昌 3.和親政策 4.文成公主
Thumbnail
征服突厥 1.平定吐谷渾 2.統一高昌 3.和親政策 4.文成公主
Thumbnail
1.李世民登基 2.貞觀之治 3.武則天的身世
Thumbnail
1.李世民登基 2.貞觀之治 3.武則天的身世
Thumbnail
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男主角之一的虛竹有很多奇遇都與西夏國有關。但是,歷史中的西夏是什麼樣的王國呢?為什麼到了「大漠英雄傳」中,西夏國的戲份就變少了呢?一起從唐末的「絹馬貿易」開始了解西夏的興衰吧!
Thumbnail
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男主角之一的虛竹有很多奇遇都與西夏國有關。但是,歷史中的西夏是什麼樣的王國呢?為什麼到了「大漠英雄傳」中,西夏國的戲份就變少了呢?一起從唐末的「絹馬貿易」開始了解西夏的興衰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