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停班沒事在家看書消磨時間,先不想工作的事,雖然邊看邊覺得跟工作也不是都沒有關連,但就是一本跟風、趕在米選有結果之前,追完這本在圖書館成為熱門借閱、一度絕版的副總統候選人回憶錄。
書名直譯應該是鄉巴佬輓歌,符合整本書的主軸,回憶鐵鏽帶藍領白人的生活環境、社經地位背景以及多數這樣的群體面對的是怎樣的人生藍圖。所謂的鄉巴佬,大概就是指著這群生活環境固定,且外來刺激缺乏,對於人生的想像受限於群體經驗而有固定行為模式的米國人,過去以製造業為主要經濟模式,當因為種種全球化、經濟條件改變影響了主要收入來源,便開始衍生各種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並沒有妥善的佳以理解、分析乃至於規畫解決方案。作者想要凸顯的是他的個人經驗,以及從他的觀點出發所反映的群體現實。能夠跳脫階級再製有很多原因,其中一項是運氣,而解決問題當然不能靠運氣乃至於機率,而這本書想反映的就是這樣的問題。
童年的不良經驗(ACEs,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是故事的開端,也是悲劇的初始。在這樣的情境成長的小孩所欠缺的,恐怕不是現有的社會福利,結構性的問題在各種社會福利灑幣之後,多數沒有獲得改善。作者經歷類似的生活情境:隔代教養、父親不斷更換、母親嗑藥食物券、教育券遭到變賣換取現金,而這些現金又被用在物質濫用(包含酒精、藥物)和各種非理性消費。這群人很可能缺乏理財觀念,對於中長程規劃沒有能力也沒有概念,日薪的高利借貸就是這樣的條件下,一體兩面的金融行為:一方面使得這些現金流不穩定的人得到經濟上的舒緩,但與此同時也經常欠下負擔過重的債務。
沒能翻轉階級有太多的理由,極少人能接受高等教育,對於未來職業的想像除了受限於父執輩的經驗,也僅得知像是運動選手、模特兒等。高等教育高攀不起的學費確實是屏障,但更多時候,這些人甚至不清楚高等教育提供了許多弭平教育機會不均等的補貼、入學優惠,當然對於進入高等教育之後所累積的知識以外的社會資本,像是人脈、生活方式等更是一無所知。
本來規劃高中畢業進入大學,卻因為學費、申請入學程序而擱置進入軍隊,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各樣接近中產階級的生活觀念,乃至於進入大學、研究所之後所看見的不屬於原生家庭的生活風貌,中間的掙扎、反省大概集中在二個重要的層面:一是更知道情緒性的相互攻擊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再者受限於生活現實與群體經驗的未來想像,恐怕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中間有一段作者從均派至戰地,看見當地孩童也有類似的ACEs經驗,互動中只因為一個不起眼的小禮物,就發自內心的感到滿足、開心;和對於聖誕節得到禮物以及付出捐贈的不同過節選擇,讓他的價值觀有所翻轉,這些或許都是他原生家庭缺乏的,從耶魯畢業的他幸運地獲得這些,經歷過許多,能夠有所反省、提出他的觀察,縱與社會學家的觀察、發現不同,仍具有相當意義。
推薦給也對階級再製有興趣的朋友,米國經驗或許與臺灣現狀不同,偏鄉和非山非市的教育、社會議題不完全等同之外,或許有類似之處,也容所有看完這本書的朋友思索,哪樣的社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