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院士的直率是一直以來的個人特色,不論在文章或講演,風格強烈且直指問題核心,不鬥嘴,但問得你心裡發寒。但這書走一個親切、友善的風格,娓娓道來從文獻、地圖上考據中國這個概念,有理有據的論述中國式民族主義如何在當今現下不合時宜。
從三代開始考據起,古代中國可說是杜院士的專業領域,信手拈來都是文獻資料。考古學的證據不斷出土,對照起那些信史前的傳說,除了詭異的亂倫之外,還真的是各種穿鑿附會,就為了圓一個正朔的說法。本極可能是不同部族,用共治、封建的方式進行統治,奈何在郡縣帝制之後,就又是贏家的歷史,各種改寫。
主要的論述在於統治權與疆界的討論。以古代的運作方法,設官統治有時並不符合經濟效益,所謂鞭長莫及、天高皇帝遠。通俗點來說就是太遠的地方稅賦完全無法與開銷平衡,於是藩屬、友國/朝貢國便因此而生。真要說疆界,本來就應該把實質統治當作判斷標準,至於那些其實治權不及的地方,恐怕就跟固有疆域一樣,是個自嗨的概念,不足為訓。
九州、四裔的分別,歷朝歷代對於未開化的想像,就是一個我族中心主義來著。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壞心的在別人家的音譯字上加個犬、加個口,這樣也好的中二心態,現在看來真的是有點母湯。一天到晚想要夷平別人的語言文化,說得好聽是教化,說不好聽不就種族清洗,那還真是不怎麼文明哩。
翻看了晚近的地圖、正史和地方誌等文獻資料,讀一讀發現自己原來可能南蠻之後,還真的是可能不是漢族來著。套圖之後發現,那個中國的區域根本不是秋海棠,也不是老母雞。往昔福建、廣州一帶,恐怕都屬於帝國的邊陲,多屬未開化的一群,更別提還隔了臺灣海峽的島嶼們,土著都還得用土牛界隔開,同化之後隨便給人家弄個自己習慣的姓氏,最後弄得現在還要文化復振、轉型正義,認真想想,還真的許多值得檢討、反省之處。
書中唯一比較符合杜院士直指問題的數典忘祖論,確實對許多不屬中原、不屬九州、不屬於帝國任何一次核心地帶的後裔而言,都很難把所謂的中國作為認同的對象。畢竟不可能一方面想要把中國這個概念往古代推,又罔顧當時的中國概念與近代民族主義中國大不相同。過去比較常用的華夏、九州的概念,甚至其實漢學上更常稱秦不稱漢,在在都顯示了這個清國乃至民國以來的民族主義發展並沒有那麼穩固之外,歷史也不夠久。
萬朝來貢其實也是個經不起檢驗的紙老虎。外國人對這檔事看重的是經貿的好處,才不是什麼喜歡你、崇拜你搞一大堆禮物送給你。就算有好了,也多屬恐怖情人,一個送你一堆禮物,先別打我的概念。
把書看完之後,對於不屬中國的認同更加有底氣,在史實的支撐下,確實不該流於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之爭,更應該直面問題的核心,也就是中國這概念「幅員疆界」是否「自古以來」就與想像相同。所謂的固有疆域,是脊時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