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讀者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你會與家人,尤其是長輩陷入一個Good deal的爭執中。這通常會發生在中產階級的家裡。我是住在一個台北的老社區,經濟狀況比起同儕我算還過得去。我那一代人的祖父輩受日本教育的影響,都是大男子主義,跟現在的DEI的多元主義完全不同。中產這種生物的特性,他們活在貧與富的狹縫。追求生活中的小確幸。但往往是營銷手法中的受害者,省小錢花大錢。而我的家人可以是教科書的典型。
成長歷程中,到工作後其實或多或少都會在這個議題中非常掙扎。從生活到公司採購,家人爭執到員工加薪。就圍繞著Good Deal的概念在內耗。而今天故事的主角“炒飯”就是我童年消費觀的明確體現。
每年的農曆年,祖父會出資組織家裡的成員去酒店吃自助餐。在我們這種中產家庭中。吃自助餐是一種智慧的體現,首先食物是有三、六、九等,在那個年代自助餐並沒有現在這麼多花樣。基本上第一梯隊就是海鮮,第二梯隊肉類,最後梯隊就是一些飽肚子的飯、粉、麵。我,則是在農曆年會考中不及格的憨兒。
年少時期我非常熱衷於炒飯,外出用餐必點,就像健達出奇蛋一樣,三個願望一次滿足。有一百個廚師就有一百種炒飯,多變的風味但唯一不變的是,有飯有菜有肉能吃飽。中國最偉大發明之一。另外一個視角就是餐桌上只要有這一道菜,父母買單就不用擔心荷包,並且這餐就不會不“豐盛”。
祖父非常難理解,不論餐廳的菜單中有何種佳餚,炒飯只會是我的唯一選品的原因。他的解讀我就是一個平庸沒有理想與追求的人。隨著經濟能力改善後,不再刻意自助餐這種餐飲類型,也鮮少吃撐,自助餐的三分熟牛排陷阱(刻意弄得很生讓顧客不敢吃)早已不放在眼裡。但這種Good Deal的昂揚感,覺得自己吃夠本的精神勝利,不知怎麼的消失無蹤。當年很討厭祖父在家族中人批評我,現在反而成為祖孫之間唯一的回憶。
如同炒飯的意義變質一樣,Good Deal成了一個營銷手法。現實中只有Fair Trade,因為沒有任何一個Deal會單純一方受惠,就像跳樓大拍賣,老闆一樓跳三年。只要產生達成Good Deal的感覺,相信我你必有所失。例如:買一個並不迫切需要的東西。便宜買進了貨品,但要為昂貴的後續服務買單。少加薪以爲佔了便宜,但換來怠工造成額外的運營成本。
做一個錙銖必較的人,並不會比較富裕。反而會有一種貧乏的焦躁感。作為一個前小確幸與性價比的擁躉。我不只一次後悔自己大數都花下去結果省了那10%導致體驗的下降。快樂的過程很重要,偶爾就忘記那些無趣的性價比,反正錢在賺就有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