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禍福倚伏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原文: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這一篇說的是政令寬厚,人民純樸,政令嚴苛,人民狡詰。災害福氣相倚相依,沒有一定標準,矯枉過正也會使正為邪,善良變妖孽。人們的迷惑已經很久了,因此有德行的人處事不生硬,銳利不傷害,直率不放肆,光亮不耀眼。

 

 

繼前一章死刑問題繼續說下去,大部分的死刑犯都說自己不是故意殺人的,有的死刑犯說是被害者故意挑逗他,讓他犯起殺機,失手殺人的。其實不管是哪一個問題產生,都跟德行有關係,這表示我們的社會在教育方面出了很大問題,導致一個人德行品行出了問題,死刑能夠解決所有問題嗎?不能?廢死刑就可以一了百了把問題解決了嗎?我相信這個問題已經在廢死刑與死刑的主張中呈現出來了,還是沒有給答案。前一章我說死刑是刑罰最高原則,以目前台灣社會當中受到盜賊,偷盜,姦殺等行動頻繁的影響,死刑暫時不能廢除,死刑有警惕犯罪的作用,也就是說在環境教育無法提升整個人性格品的情況之下,死刑是必要手段,也就說死刑在社會道德沉淪的德行之中未必會帶來社會傷害;相對的,如果一味地將死刑與人權畫上等號的刑罰也有可能在整個社會道德沉淪之下的行為當中為社會帶來災害。這就是:「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我們良善的立意法則在現實環境中變成了禍害的惡令,任何一個法則都需要因時,因地,因人而改變,台灣過去講人權,講民主,全盤照收的民主之下造成了整個台灣盜賊,姦殺,偷盜四起,這不是法令的錯嗎?大多數公眾人物利用自己的知識在賣弄知識,完全忘記了現實環境的知識是什麼?道之所在,無為不在,而且大多數人朝著自己推崇的公眾人盲從的朝一個方向在走。所謂:「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利用所學的知識對社會規定很多,而且嚴厲又嚴厲,細分又細分,欲上加欲的心讓這些人慾求不滿,以死刑為例,不正是如此?上者有法,下者有令,上者有令,下者有道,在社會之中相互不讓,道法不相容,一個死刑令已經讓台灣人民迷惑很久,麻木了,所以別再說台灣人不關心政治。這就是:「人之迷,其日固久」。

 

 

繼續說下去。

 

 

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因為自己的喜好去做事,就上述司法事件來說,在過去幾十年的司法事件裡多數社會大眾對司法的形象是有錢判生,無錢判死,即使是換了政黨的形象也是如此,為什麼會這樣?現在就來說說司法在人民心中最重要的形象是什麼?

 

 

無外乎公正廉明是司法最重要的觀點,做不到公正,但要明察秋毫,只是在政治氛圍的詭異狀態下,又加上公務員的退休金作祟,很多人為了保退休金,為了把官做好,順利地在這一趟人生中渡過,重要的是合乎一些官場上的勢力者,保命比較重要,管他清不清廉,於是司法公不公平已經不是那麼地重要。為了求司法公正,不但自己官位不保,還有可能給自己及家人帶來災禍,比如入獄等等,於是讓司法稍微不公平一點,或許還可以來個降職保平安等等,遭受司法不公的當事人及家人也可以得到一些補償,若是持續抗議司法不公,家屬換來的只是一生的身心傷害,永遠無法得到滿意的答案。這些年來,那些死刑犯的家屬不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嗎?這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說真的要做到公平是不可能的事,若是過分要求公平反而會使社會矯枉過正的受到傷害,到底要如何去做?這就是道之所在,有道的價值,不管你是傷人還是不傷人都可以判別,一個有道的價值存在,即使你不傷人也會得到認同。舉個例子:教唆殺人這個案子,倒底是殺人者與被教唆的人哪一個要判重刑?在目前的社會我們常常被誤導殺人者死,如此,隨機殺人者判死可以;教唆殺人在目前的社會當中教唆者是無罪頂多判個輕刑,反而是被教唆殺人的判個死刑重罪,各位仔細想一想,教唆殺人在司法上的分別:有意,無意。因為教唆殺人這一項使得台灣司法上有錢判生,無錢判死。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會尋道法而行,沒有一定標準但是不會在政治權力的爭鬥當中失去準則。這就是: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各類自然文化與社會政治議題 2.各類生活關察文 3.講不完的教育專題文章 4.各類主題徵文 5.菩提道次第廣論 6.現代詩 7.現代小說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文章討論以正道治國的理念,強調道德教育對於社會安定及犯罪率降低的重要性。作者提到,當社會缺乏道德教育,導致青少年不理解行為後果,犯罪問題隨之增加。而死刑的存廢問題也反映出法律的複雜性與社會問題的根源。為了改善現狀,需要重建道德教育,培養同理心與自我約束能力,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本文探討了智慧與品德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特別是面對演唱會等活動時的社會現象。透過周杰倫和劉德華的演唱會事件,我們反思了個人慾望、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保持理智和尊重。文章強調真正的智慧來自於沉默與內省,以及對他人和社會的關注與責任感。
本篇文章探討德行在個人修養及社會和諧中的重要性,透過嬰兒般的德行,讓社會關係更加緊密,並避免因不道德行為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文章中提及公眾人物的德行對社會影響,並提供一些如何提升德行的建議。結論強調,良好的德行能讓社會團結、和諧,倘若缺失,則易引發不必要的衝突與問題。
本文深入探討道德的建立與公眾人物的德行之間的關係,闡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如何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平。文中提到,好的德行不僅在於自我修養,也影響家庭、鄉裡以至於國家,呼籲公眾人物肩負責任,成為社會的典範,並反思當前臺灣社會的公共議題及其德行問題。
這篇文章探討了大道與小路之間的抉擇,並深入解析當今社會中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如何影響醫療品質的下降。隨著醫療體系在利益驅動下的扭曲,許多原本有益的政策卻成為最大的傷害因素。通過探討社會保險與醫療教育的關聯,文章提出了醫療界存在的問題及其根源,並呼籲回到正道以改善現狀。
原文: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以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這一篇是延續第二十二章,二十五章說明道的根本。找到生命的源頭,給予生命的力量,母體來源。天下之母守
這篇文章討論以正道治國的理念,強調道德教育對於社會安定及犯罪率降低的重要性。作者提到,當社會缺乏道德教育,導致青少年不理解行為後果,犯罪問題隨之增加。而死刑的存廢問題也反映出法律的複雜性與社會問題的根源。為了改善現狀,需要重建道德教育,培養同理心與自我約束能力,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本文探討了智慧與品德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特別是面對演唱會等活動時的社會現象。透過周杰倫和劉德華的演唱會事件,我們反思了個人慾望、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保持理智和尊重。文章強調真正的智慧來自於沉默與內省,以及對他人和社會的關注與責任感。
本篇文章探討德行在個人修養及社會和諧中的重要性,透過嬰兒般的德行,讓社會關係更加緊密,並避免因不道德行為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文章中提及公眾人物的德行對社會影響,並提供一些如何提升德行的建議。結論強調,良好的德行能讓社會團結、和諧,倘若缺失,則易引發不必要的衝突與問題。
本文深入探討道德的建立與公眾人物的德行之間的關係,闡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如何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平。文中提到,好的德行不僅在於自我修養,也影響家庭、鄉裡以至於國家,呼籲公眾人物肩負責任,成為社會的典範,並反思當前臺灣社會的公共議題及其德行問題。
這篇文章探討了大道與小路之間的抉擇,並深入解析當今社會中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如何影響醫療品質的下降。隨著醫療體系在利益驅動下的扭曲,許多原本有益的政策卻成為最大的傷害因素。通過探討社會保險與醫療教育的關聯,文章提出了醫療界存在的問題及其根源,並呼籲回到正道以改善現狀。
原文: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以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這一篇是延續第二十二章,二十五章說明道的根本。找到生命的源頭,給予生命的力量,母體來源。天下之母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語句 哀公聞曰:「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以書為媒,傳遞溫暖與力量 在時光的長河中,書籍是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寶盒。 贈書,便是傳遞這光芒的溫暖舉動。 企業,團體組織 "中英文版論語" ​贈書 諮洽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這段文章討論了自己修身養性、治國之道以及人在做決定時應如何順勢而為。文章反問自己不足之處,並指出當官員的人在做決定時,常使事情偏離方向,這導致臺灣的科技發展困境以及大停電問題。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語句 哀公聞曰:「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以書為媒,傳遞溫暖與力量 在時光的長河中,書籍是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寶盒。 贈書,便是傳遞這光芒的溫暖舉動。 企業,團體組織 "中英文版論語" ​贈書 諮洽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這段文章討論了自己修身養性、治國之道以及人在做決定時應如何順勢而為。文章反問自己不足之處,並指出當官員的人在做決定時,常使事情偏離方向,這導致臺灣的科技發展困境以及大停電問題。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