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獨有偶,身邊的朋友又是有關於「朋友」這個問題。
記得自己不止一位筆友曾經說過:「人大了,尤其超過30歲,朋友是減法。」
30歲前是否加法,我自己也不太確定。我不是一個交遊廣闊的人,雖然未致於是一個獨孤精,但大學時也不是甚麼人也「認朋友」的。
工作數年,工作上朋友是有的,但大家都明白那是工作的朋友,是合作伙伴,至於是否昇華成朋友,就一切隨緣。
然後讀書上的同學變成朋友也是有的,但更多還是放久了就慢慢淡了。
最近身邊幾個朋友都不約而同和我說了一些他們遇到的朋友問題。
個案一:
朋友S的一位男性朋友竟然向一位並不熟絡女性朋友B說朋友S十分豪爽,於是朋友B竟然在結婚時故意發帖給朋友S,並且推斷朋友S不會出席飲宴,而直接付款2000-3000新台幣的禮金。這是朋友B後來向朋友S坦白的,還說是那個男性朋友的主意。
朋友S嬲得即時向男性朋友對質,得到的回覆竟然說朋友S向來不愁衣食也不應這麼孤寒。我想孤寒是一回事,被直接當冤大頭就是第二回事了。
個案二:
朋友O的一位朋友在疫情時因失業借了朋友O大約20萬新台幣應急,近年疫情過後,朋友O一直以為這位朋友還沒有重回生活正軌,也沒有特別去追他還錢。後來很輾轉發現這位朋友有閒錢舉家去了日本7天遊......
個案三:
朋友E生日時總是要很多朋友替她一起慶祝生日,礙於人情(或者大家都覺得當定期聚會也沒差)都有出席。但反過來其他朋友生日時,朋友E不單止不會出席,就連湊合一起買生日禮物也不會,完全沒有任何表示。(我的意見是就連最不用花錢的在發個生日快樂訊息也不會做)。
個案四:
朋友H的朋友P在移民前找了很多舊同事(朋友)一起吃飯,又要湊錢買東西歡送他。但原來他上個月回來香港兩星期,卻只低調地找了一兩位朋友。令很多昔日以親戚相稱,常常表現出非常鞏固的「一家人」般關係的狀況異常詭異。朋友H大呼奇怪。
我和這幾位朋友再討論「朋友」的定義和以上的個案前,我首先問了一個問題:「首先你確定他們是朋友?」
朋友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定義人人不同,深淺因時而變。今日出生入死的,明天可能也不一定能肝膽相照。在普通的朋友概念上,人走茶涼就更是正常不過的事。
我學習朋友的減法,也學習着對別人的寬容。我嘗試舉出可能性(盡管我自己覺得有些可能性不高,或者就算有也於理不合)。舉例說沒錢還卻有錢去日本的,可能是家人期望,他不想家人失望。只會挾別人慶祝自己生日而不懂慶祝朋友生日的,可能也就是自我中心一點,從不喜歡當一個事件的配角(但我們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的同時,在別人的生命上也只可以是配角)。
而去到最後,我也只會概嘆:「雖然不想這樣說,但我覺得這些朋友的朋友並不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