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如何發生:認知負荷理論與記憶】

【學習如何發生:認知負荷理論與記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學習的發生過程其實涉及了人類的認知結構和記憶機制。沒有了解這些原理,教學可能事倍功半。以下是學習如何發生的核心概念,並從「認知負荷理論」的角度,解釋如何有效幫助記憶轉換成長期知識。


raw-image



▌學習的基本原理




學習的目的是將新知識轉變成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LTM),如果資訊沒有進入長期記憶,就無法真正稱為「學習」。要達成這一點,我們需要了解人類的認知結構,包括環境、注意力、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之間的相互作用。

1. 環境 → 注意力

課堂環境會影響學生的專注力。好的學習環境應該簡潔有力,避免過多的訊息,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

2.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WM)

工作記憶是思考和意識的主要場所,但容量有限(約 4-5 個資訊塊),且容易過載。當工作記憶負荷過重時,會導致資訊遺失。因此,學習設計應減少工作記憶的負擔,讓資訊有機會進入長期記憶。

3. 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LTM)

長期記憶是知識的倉庫,容量無限,且資訊以「基模」(Schema)的形式儲存,方便隨時提取。基模是知識的網狀結構,越複雜的基模越有助於理解新資訊,並將其歸入既有的知識框架中。




▌基模(Schema)




基模是一個知識的連結網絡,它幫助我們將新資訊與既有知識聯繫在一起。基模越複雜和完整,我們越容易處理新的資訊,並讓學習更具意義。因此,教學設計中,應該著重於幫助學生建立和擴展基模,以便於新知識的吸收與轉化。




▌認知負荷的三種類型




根據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我們的工作記憶在學習過程中會面臨三種不同的負荷。有效學習的關鍵在於管理這些負荷:

1. 內在負荷(Intrinsic Load)

由學科本身的難度決定。例如,學習微積分比學加減法更具內在負荷。對於內在負荷,教學設計應該幫助學生逐步分解困難的內容,讓他們更易掌握核心概念。

2. 外在負荷(Extraneous Load)

指不必要的分心或額外的資訊,對學習沒有實質幫助。減少不相關的干擾,讓學生專注於重要內容,是減少外在負荷的關鍵。

3. 有效負荷(Germane Load)

這是與學習相關的負荷,有助於基模的形成和知識的深度理解。有效負荷能增加長期記憶的轉移,教學應當鼓勵學生深度思考,以最大化這種負荷。




▌學習的定義:長期記憶的改變




學習的本質在於長期記憶的改變。如果所學的內容不能夠進入長期記憶,那麼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學習。因此,教學的設計和學習活動應該目標明確,專注於促進記憶轉換,使學習成果可以在未來持續使用。




有效的學習需要理解認知負荷,並在教學中做出調整,以促進知識在長期記憶中的穩定儲存。掌握這些學習理論,有助於設計更高效的學習流程,讓學習者在不過載的情況下,逐步建立基模,真正理解並掌握新知識。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與 ChatGPT 互動時,學會不同的提示(Prompt)技巧,可以讓 AI 生成更符合需求的回答。以下是 12 種必學的提示方法,幫助你從多角度激發 ChatGPT 的潛力,提升使用體驗 ▌1. 直接指示(Direct Instruction) 清楚地給出指示,以便 ChatGPT 直接
想要提升工作效率,減少分心並達成更多目標嗎?這份高效工作小抄集結了 8 個實用技巧,從專注時間管理到任務優先順序,幫助你掌控每一天,確實完成計劃! ▌1. 番茄鐘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 透過短時間的高強度工作和休息交替來保持專注力: 1. 列出所有任務。 2. 設定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在追求成長、成功和幸福,但結果往往出乎意料。這 20 個人生的「悖論」告訴我們,很多事情的真相可能與直覺相反,甚至充滿矛盾。學會接受並活用這些悖論,能讓我們在矛盾中找到平衡,並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本質。 1. 成長悖論:成長的來臨往往比你想像中更慢,但一旦開始,就比你預期得更快。
寫作並非只是文字的堆疊,而是一種從混沌中找出秩序、釐清事物之間底層邏輯的過程。當我們著手寫作,必須不斷梳理、篩選資訊,這過程就像雕刻一件藝術品:從一塊雜亂的素材中,去除不必要的部分,精準地呈現核心的觀點。這種對「減法」的要求,讓寫作成為發現事物內在關聯的極佳工具。 ▋寫作是一條從混亂走
寫作不僅僅是一種記錄的過程,更是一種與未來的自己進行深度溝通的方式。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或經驗,而當下的思考與感受,可能是未來的自己會面臨到的關鍵資源。透過寫作,我們將這些經驗轉化為具體的文字,使得日後的自己能夠輕鬆「回到過去」,從當時的智慧中獲得啟發。 ▋寫作是與未來自己的「智慧儲存」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常常希望投入的時間能獲得長久記憶與深刻理解,而並非只是一時的理解與隨後的遺忘。這時候,寫作其實是一種能夠大幅提高學習效果的活動,它符合一個重要的學習理論,稱為「必要難度理論」。 ▌什麼是必要難度理論? 必要難度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學習的任務需要
在與 ChatGPT 互動時,學會不同的提示(Prompt)技巧,可以讓 AI 生成更符合需求的回答。以下是 12 種必學的提示方法,幫助你從多角度激發 ChatGPT 的潛力,提升使用體驗 ▌1. 直接指示(Direct Instruction) 清楚地給出指示,以便 ChatGPT 直接
想要提升工作效率,減少分心並達成更多目標嗎?這份高效工作小抄集結了 8 個實用技巧,從專注時間管理到任務優先順序,幫助你掌控每一天,確實完成計劃! ▌1. 番茄鐘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 透過短時間的高強度工作和休息交替來保持專注力: 1. 列出所有任務。 2. 設定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在追求成長、成功和幸福,但結果往往出乎意料。這 20 個人生的「悖論」告訴我們,很多事情的真相可能與直覺相反,甚至充滿矛盾。學會接受並活用這些悖論,能讓我們在矛盾中找到平衡,並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本質。 1. 成長悖論:成長的來臨往往比你想像中更慢,但一旦開始,就比你預期得更快。
寫作並非只是文字的堆疊,而是一種從混沌中找出秩序、釐清事物之間底層邏輯的過程。當我們著手寫作,必須不斷梳理、篩選資訊,這過程就像雕刻一件藝術品:從一塊雜亂的素材中,去除不必要的部分,精準地呈現核心的觀點。這種對「減法」的要求,讓寫作成為發現事物內在關聯的極佳工具。 ▋寫作是一條從混亂走
寫作不僅僅是一種記錄的過程,更是一種與未來的自己進行深度溝通的方式。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或經驗,而當下的思考與感受,可能是未來的自己會面臨到的關鍵資源。透過寫作,我們將這些經驗轉化為具體的文字,使得日後的自己能夠輕鬆「回到過去」,從當時的智慧中獲得啟發。 ▋寫作是與未來自己的「智慧儲存」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常常希望投入的時間能獲得長久記憶與深刻理解,而並非只是一時的理解與隨後的遺忘。這時候,寫作其實是一種能夠大幅提高學習效果的活動,它符合一個重要的學習理論,稱為「必要難度理論」。 ▌什麼是必要難度理論? 必要難度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學習的任務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