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1 23:19:39
經濟日報 王薇瑄(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科技媒體專欄作家)
自OpenAI推出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程式ChatGPT之後,坊間討論熱度最高的兩個議題,一個是AI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另一個就是耗費巨資維持營運的ChatGPT,該以什麼方式存活?
思考AI是否會取代一切的前提,是如果AI能活到取代我們的那天。
近期,OpenAI推出了ChatGPT的搜尋引擎版本「SearchGPT」。這內容生成搭配搜尋引擎的SearchGPT,是否需要新的商業模式?而ChatGPT與SearchGPT的差異為何?
從回答的內容來看,ChatGPT生成的內容以內建的資料庫為主,對資料庫收錄固定時間段以外的問題束手無策;而SearchGPT 透過連網搜尋生成答案,它能提供最新的新聞、事件、天氣或股市等即時資訊,並引用外部來源,回答使用者的提問。
應用場景上,ChatGPT適合「非即時性」需求,如創意寫作與資料整理等;而SearchGPT則擅長查找最新的消息,同步全球資訊,在使用上更像是Google搜尋引擎。
Google似乎嗅到了這危機,因此在SearchGPT面世之前,於全球推出了AI Overviews服務,其中便提供了相同的AI搜尋功能。
在OpenAI的ChatGPT狠狠把持全球高市占率霸主地位後,許多本來研究AI、不曾做過AI的新玩家都湧入市場,AI發展在技術層面已不成問題,但產品做出來之後該如何「存活」,才是關鍵。
ChatGPT目前主要獲利來源為訂閱,但微薄的訂閱費似乎很難支撐龐大的AI生成帝國,故已傳出將陸續調高訂閱價格。而SearchGPT還在地區中小範圍試行,目前僅開放給ChatGPT Plus和 Team等付費用戶使用。
有人說,OpenAI既推出極創新的產品,就應當走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如果將SearchGPT的功能合併思考,踏上如Google與Meta以廣告維生之路,則有失於其創新的頭銜與地位。然而,即使都是靠廣告為主要商業模式,Google與Meta還是以完全不同的模式經營,主要的差異在於投放方式和受眾定位。
Google Ads透過搜尋和展示廣告,鎖定有明確需求的使用者,利用關鍵字精準投放,特別適合直接導向銷售轉換或高價產品。而Meta Ads則透過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平台,藉助年齡、性別、興趣等資料,劃出精細的受眾範圍,較適合需要建立品牌知名度與情感連結的B2C短期消費產品。
據Insider Intelligence的預測,2024年Google和Meta的數位廣告收入,合計將超過1,400億美元,兩家公司有望再次占據全球數位廣告收入的近半。
所以同為廣告,以定位、目標、操作模式等細節微觀,還是必須差異化經營。除了付費訂閱,不管是ChatGPT還是SearchGPT,若能延續前人的成功而開啟一片天,又何必一味追求創新?
創新的商業模式,是新創公司存活的命根,然而對OpenAI這類規模的公司似乎就沒那麼重要了。只要能盈利,股東可能也不關心商業模式是否創新。
OpenAI的當務之急,還是得從回答的正確性著手。畢竟全世界這麼多使用者提供互動回饋,使用時還是偶爾會出現AI幻覺。若能重新審視既有資料庫為底的ChatGPT內容,又能在SearchGPT呈現比對網頁的信心等級評分,想必更能增加使用者的黏著度。
龐大的全球市場,除了Google與Meta,又多一個以廣告營利的強勁對手,似乎也無不妥,反而能讓既有玩家精進服務項目與細緻度,因此,SearchGPT還需要開發新的商業模式嗎?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