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消逝的場域:從《小雁與吳愛麗》、《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故事》到《鳳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小雁與吳愛麗》電影劇照/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 提供

《小雁與吳愛麗》電影劇照/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 提供

有個朋友小時候住美濃,他們每月最期待的就是選個週末來高雄市區,通常是去當時最紅的大統百貨公司玩。雖然我不至於週週去大統,但無法理解朋友的興奮之情,反倒是我很期待去美濃玩,儘管每年也就那一兩次。

《小雁與吳愛麗》(Yen and Ai-Lee,2024)開場,離家許久的小雁回來了,偏偏美濃是個小地方,小雁當年做了一件轟動當地的大事,大家牢牢記住。小雁回家住沒幾天,受不了旁人指指點點,更受不了媽媽、她的同居人和同父異母的弟弟,於是她搬去高雄。不對,美濃不也是高雄嗎?從高雄到高雄,從鄉下的高雄和城市的高雄,區別是什麼?我想到以前專訪林書宇時他提過非常欣賞《橫山家之味》(歩いても歩いても,2008),小雁從高雄租屋處回家的距離,應該和《橫山家之味》裡阿部寬從東京回老家的距離差不多吧?自己的小窩,爸媽的住所,往返兩地不會太奔波,可以選擇過夜,也可以臨時當日來回,保持彈性又不會太過疏遠。我不確定林書宇選擇去美濃拍的理由是否僅為了爭取在地拍片補助,從高雄到美濃,實體距離不遠,內在意識卻可能極其漫長,這是《小雁與吳愛麗》非常有趣且耐人尋味的設定。

《小雁與吳愛麗》電影劇照/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 提供

《小雁與吳愛麗》電影劇照/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 提供

在 2024 秋季做正式商映的臺灣電影中,除了《小雁與吳愛麗》,還有《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故事》(In Perpetual Nostalgia Tales of the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s in Literature,2024)和《鳳姐》(A Girl out of the Country,2024),同樣以「回家」為母題。《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故事》由黃玉珊與陳堯興共同執導,從瘂弦、張默、洛夫、司馬中原、白先勇、陳芳明、封德屏到袁瓊瓊、蘇偉貞、梅家玲、朱天文、朱天心及張啟疆等作家學界角度切入,以採訪、實景、照片、動畫等元素回首 1949 年外省人來台至今達四分之三個世紀的眷村生活與記憶。

電影可以記錄現實,也可能重現一去不復返的現實。《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故事》從文學視角去討論眷村的今與昔,在感懷與眷戀之餘,亦能體會兩位導演極力不讓作品流於粗淺單面向的溫情主義,所以擦邊球邀請受訪者談臺灣認同,這部分或許沒預期中那麼唇槍舌戰、流彈四起,但已表現了這部由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聯盟出品的紀錄片追求多元觀點的苦心。

眷村是個逐漸被淹沒在時間長河裡的特殊場域,它不會真正消失,但會隨著政治更迭、社會變遷和常民生活異動而不斷變動,而且再也無法回復到三十年前、五十年前、七十年前的狀態。《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故事》作為一部紀錄片,懷著為這個場域留下不同時代不同角度不同身影的使命,便是用影像竭盡所能地捕捉它的過去和現在。電影尾聲,銀幕上打出八八六個眷村之名,於是自有其動人力量。

《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故事》電影劇照/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 提供

《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故事》電影劇照/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 提供

紀錄片有其包袱,對待歷史場域必須嚴謹,相形之下劇情片比較可以創意發揮。《鳳姐》雖有真人真事原型,但故事核心旨在揭露雛妓議題,以直窺台灣早期性產業風情的獵奇感為號召,還必須兼顧私娼寮內外人情義理的描繪,以及拿捏女性成長的弧線以求取觀眾共鳴,如果把它對標好萊塢的《藝伎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2005)和香港的《金雞》(Golden Chicken,2022),應該就比較能夠理解這部片對時代氛圍和特定場域的戮力經營,看似老掉牙,實則誠意做足。

就角色設定與情節發展來說,描述一個鄉下少女來到城市,想成名想致富的單純願望,逐漸遭功利主義的價值取捨和快速轉變的詭譎人心所吞噬,《鳳姐》和 1981 年由楊德昌執導的電視電影《浮萍》(Duckweed)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浮萍》是寫實主義的成長故事,少女歷經重重考驗之後返鄉,卻發現一切早已改變;《鳳姐》在新銳導演邱新達精緻濃豔的影像調度裡,流露出向王家衛《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2000)致敬的心意。不過《鳳姐》終究是市場取向的商業電影,私娼寮這個特殊場域在片中只是個提供敘事和視覺豐富性的載體,編導始終關注的是人本身,如果說同樣是離家女性的返家之路,四十多年前的《浮萍》以少女之眼見證了城鄉差距與造化弄人,那麼《鳳姐》便是從造物主的視角,講述了一則類似舊時蘋果日報人物報導,蒼天如何有淚,時代如何無情,女性如何成長、犧牲然後得到救贖的生命故事,這個題材在臺灣電影中罕見,電視連續劇卻是屢見不鮮,《鳳姐》不打高射炮,妥妥貼貼地用影像重現一個被時間洪流沖刷沖刷殆盡的邊緣角落,呈現了她們的辛酸和隱忍、歡喜與哀愁。

《鳳姐》電影劇照/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 提供

《鳳姐》電影劇照/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 提供

企劃/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
劇照提供/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推薦度:★★★☆本劇製作的初衷「呈現80年代的秀場文化」,但劇裡的秀場卻言語機鋒腥膻色描模得過於保守,僅服化道具華麗度勉強支撐,花過多篇幅處理人物感情糾葛,重點錯置於秀場小人物情愛,難以呈現秀場的精髓。
Thumbnail
推薦度:★★★☆本劇製作的初衷「呈現80年代的秀場文化」,但劇裡的秀場卻言語機鋒腥膻色描模得過於保守,僅服化道具華麗度勉強支撐,花過多篇幅處理人物感情糾葛,重點錯置於秀場小人物情愛,難以呈現秀場的精髓。
Thumbnail
《阮是廖添丁》在「爽劇」的脈絡下,將現代的性別意識與日本時代的台灣鄉土樣貌進行嫁接,卻缺乏足夠的參照點便召喚當代觀者凝思以男性為首的歷史樣貌,這不僅無法促成集體對於歷史與認同的新的想像,此外,以檔案作為原形的象徵性意涵,也無法在史料的娛樂化產出中,將觀眾引領至一個有意義的現代資本主義消費空間。
Thumbnail
《阮是廖添丁》在「爽劇」的脈絡下,將現代的性別意識與日本時代的台灣鄉土樣貌進行嫁接,卻缺乏足夠的參照點便召喚當代觀者凝思以男性為首的歷史樣貌,這不僅無法促成集體對於歷史與認同的新的想像,此外,以檔案作為原形的象徵性意涵,也無法在史料的娛樂化產出中,將觀眾引領至一個有意義的現代資本主義消費空間。
Thumbnail
即使當年受到「國語政策」的打壓與排擠,那些在台語片中努力前行的人,沒有輕易放棄,我還是相信林摶秋先生說的那句:「我就毋信台灣人佇台灣拍台語片,台語片興袂起來!」至今,我們還在努力。
Thumbnail
即使當年受到「國語政策」的打壓與排擠,那些在台語片中努力前行的人,沒有輕易放棄,我還是相信林摶秋先生說的那句:「我就毋信台灣人佇台灣拍台語片,台語片興袂起來!」至今,我們還在努力。
Thumbnail
《流麻溝十五號》是個好故事,也沒有特別要強調任何的平反或是誰一定該死的意念。那個大時代下,誰都可能成為政權爭鬥的犠牲品。一個說得好的歷史故事,能使觀影的人起身去找查那些我們必要知道但不知道的事,光是能做到這點,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Thumbnail
《流麻溝十五號》是個好故事,也沒有特別要強調任何的平反或是誰一定該死的意念。那個大時代下,誰都可能成為政權爭鬥的犠牲品。一個說得好的歷史故事,能使觀影的人起身去找查那些我們必要知道但不知道的事,光是能做到這點,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Thumbnail
電影資訊 導演:謝慶鈴 類型:紀錄片 語言:華語、法語、英語、泰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 片長:1小時50分鐘(110) 首映:2014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 上映:2014 觀影心得|2022.02.04
Thumbnail
電影資訊 導演:謝慶鈴 類型:紀錄片 語言:華語、法語、英語、泰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 片長:1小時50分鐘(110) 首映:2014第71屆威尼斯電影節 上映:2014 觀影心得|2022.02.04
Thumbnail
雖然我是高雄人,但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我是到了台北唸大學之後才開始看影展,而今年是我第一次參加高雄電影節。這次在高雄電影節看了一些有趣的作品,想要挑幾部來談談。
Thumbnail
雖然我是高雄人,但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我是到了台北唸大學之後才開始看影展,而今年是我第一次參加高雄電影節。這次在高雄電影節看了一些有趣的作品,想要挑幾部來談談。
Thumbnail
從經濟到科技,從文化歷史到民主自由,台灣人總能用自己的方式,讓外界看到我們的存在,就連影視娛樂,都在這群人的努力不懈下,走上國際。當中,為台灣影視創作打下深厚基礎的佼佼者-「映畫傳播」絕對有它舉足輕重的歷史定位。
Thumbnail
從經濟到科技,從文化歷史到民主自由,台灣人總能用自己的方式,讓外界看到我們的存在,就連影視娛樂,都在這群人的努力不懈下,走上國際。當中,為台灣影視創作打下深厚基礎的佼佼者-「映畫傳播」絕對有它舉足輕重的歷史定位。
Thumbnail
這些年來,縱使受到大中華市場打壓,當中亦有人移民、停產,但《十年》幕後班底各只找到生存空間,甚至能夠成長為更成熟的電影創作人。五年後香港社會以狀況證明《十年》不是寓言是預言,而金馬獎則以兩項大獎證明電影幕後班底原來是璞玉,或者要不合時宜地說一句「家國不幸詩人幸」。
Thumbnail
這些年來,縱使受到大中華市場打壓,當中亦有人移民、停產,但《十年》幕後班底各只找到生存空間,甚至能夠成長為更成熟的電影創作人。五年後香港社會以狀況證明《十年》不是寓言是預言,而金馬獎則以兩項大獎證明電影幕後班底原來是璞玉,或者要不合時宜地說一句「家國不幸詩人幸」。
Thumbnail
常見的台灣傳統文化,放進電影成了少見的題材,尤其是把陣頭家將和廟會鋼管作為角色的生命本質,而並非只是部分或者刺激。編導陸慧綿的首部劇情長片從台灣文化開始,也從女性開始。
Thumbnail
常見的台灣傳統文化,放進電影成了少見的題材,尤其是把陣頭家將和廟會鋼管作為角色的生命本質,而並非只是部分或者刺激。編導陸慧綿的首部劇情長片從台灣文化開始,也從女性開始。
Thumbnail
本屆桃園電影節以「川流不息」作為年度主題,從桃園的「國門」概念出發,翻越國界也跨越時代,展現出十分活潑的策展企圖。而《釀電影》也與桃影合作,推出一系列專題文章,包括三篇專訪、兩篇影評
Thumbnail
本屆桃園電影節以「川流不息」作為年度主題,從桃園的「國門」概念出發,翻越國界也跨越時代,展現出十分活潑的策展企圖。而《釀電影》也與桃影合作,推出一系列專題文章,包括三篇專訪、兩篇影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