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差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馬祖服役時認識的同梯預官到診所來洗牙。其實檢查牙齒是其次,早已定居國外的同袍偶爾回台時找老朋友聊天才是目的吧!

因為多年不見,總會問一下近況,談到孩子都大了,卻都沒有打算生孩子的跡象,我們當年在他們這個年紀早就結婚生子了。

感慨歸感慨,我們也瞭解因為時代的變化,每個世代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也截然不同。比如說,身為父母親的我們,也常會提醒孩子,將來若生孩子我們是不會幫忙帶孫子,因為我們怕自己的生活就被綁住了,當然,偶爾帶回家讓爺爺奶奶玩一玩,是很歡迎的,但是像保姆一樣每天帶,那就敬謝不敏了。我們這個世代對自己退休後的生活有很多想像,所謂含飴弄孫只是眾多選項之一,而不是全部。

我們自己的價值觀跟父母親早就不一樣,那麼我們的孩子跟我們不同那也是必然的。

演講時若提到時代變遷,會用「典範轉移」這個概念來說明。所謂典範轉移就是因為某個產品的發明,造成人類生活習慣或型態完全的改變,古代也許一個人的一生難得碰到一次典範轉移,但是隨著科技文明的進展,典範轉移的速度愈來愈快。

戰後嬰兒潮世代出現在人類生活的劃時代產品就是電視的發明,至於X世代是電腦,很快的,幾乎所有人在工作與生活中都少不了電腦;Y世代出現了網路,Z世代有了行動上網的智慧型手機,開始了無時無刻都在網路上的生活,至於現在還在讀書求學階段的後Z世代呢?當他們五年十年後進入職場,我猜AI已將滲透進生活每個環節,那會是什麼面貌?現在不太容易想像。

現在職場上大部分都是X世代的主管,二百萬剛入職場的Z世代上班族,在他們眼中彷彿是外星人,這些首批數位原住民在乎生活,不願意下班後處理公事,對公司忠誠度不高,對上級也沒什麼服從性,希望在被尊重彼此平等的情境中討論工作,而不是被交辦被命令。

面對這些生猛有個性的新物種,戰後嬰兒潮的老板、XY世代的主管必須謙虛地認識與理解,而不要想改變他們,因為這是吃力不討好又做不到的事情。

raw-image


avatar-img
7會員
6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對於吃東西這件事情唯一的原則就是「不要浪費我太多時間」,因為我不挑食,雖然也有某些比較喜歡吃的食物,但是我什麼東西都願意吃,我可以一模一樣的便當連吃三年或五年都無所謂,所以我是很好打發的。 至於我太太是營養師,她很重視食物的安全衛生及營養成分,所以跟我比起來,當然是挑剔多了。
在這半年積極進行書籍的斷捨離之前,就經常進行家裡藏書的替換工程,也就是把近期會用不到的書籍種類挪到診所,把未來打算看的書重新整理上架。 家裡大大小小的書櫃粗估大約可以容納一萬二千本左右,這一年我把純文學及親子教養的書全都挪到診所,把有關旅遊及各國風土民情的書集中到家裡。每次往返診所與住家,就順便搬
 對於喜歡閱讀,連帶喜歡買書的人而言,家裡書滿為患是最頭痛的問題,很多人是家裡被書淹沒到寸步難行才下定決心要把一些「用不到」的書處理掉。 但是人就是這麼奇怪,很多書也許堆在箱子裡十幾二十年沒動過,可是一旦要扔掉,卻又捨不得,覺得應該還會想看。有道是「擁有時不覺得自己擁有,等到失去時,才發現自己少了
隨著年齡增長,難免愈來愈容易感覺到腰痠背痛,也就愈來愈注意要保持良好的姿勢,但是往往不小心就會翹起二郎腿,常被老婆大人糾正。 最近看到媒體採訪周適偉醫師,他是國內復健醫學的權威,破除大家的迷思:「很多人誤會翹二郎腿會造成骨盆歪掉,事實上這是倒因為果,是因為骨盆歪掉,我們才會想要翹二郎腿。」 他提
哲學家本雅明曾寫過:「和事物最親密的方式便是擁有它。」作者唐諾詮釋這句話時也解析得很透徹:「擁有,保證了時時存在的相處,在你脆弱沒信心的時候,仍然回頭找到它、摸著它、看著它,更重要的是,一本書、一幅畫、一個人,連綴著渾然的價值,這通常不會是我們一次可看完的。隨著你的記憶、經驗、情感在時間中的持續堆疊
昨天到松仁威秀影城的泰坦廳參加「亞洲」紀錄片的首映。 這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年度鉅獻,共七集以全新視野紀錄亞洲的生態影片。我有整套多年前BBC發行的地球脈動與藍色海洋的紀錄片,從小小電腦螢幕看已令人嘆為觀止,但是如今在泰坦廳超大銀幕看,簡直比身歷其境還令人震撼。 BBC自然歷史部門的負責人
我對於吃東西這件事情唯一的原則就是「不要浪費我太多時間」,因為我不挑食,雖然也有某些比較喜歡吃的食物,但是我什麼東西都願意吃,我可以一模一樣的便當連吃三年或五年都無所謂,所以我是很好打發的。 至於我太太是營養師,她很重視食物的安全衛生及營養成分,所以跟我比起來,當然是挑剔多了。
在這半年積極進行書籍的斷捨離之前,就經常進行家裡藏書的替換工程,也就是把近期會用不到的書籍種類挪到診所,把未來打算看的書重新整理上架。 家裡大大小小的書櫃粗估大約可以容納一萬二千本左右,這一年我把純文學及親子教養的書全都挪到診所,把有關旅遊及各國風土民情的書集中到家裡。每次往返診所與住家,就順便搬
 對於喜歡閱讀,連帶喜歡買書的人而言,家裡書滿為患是最頭痛的問題,很多人是家裡被書淹沒到寸步難行才下定決心要把一些「用不到」的書處理掉。 但是人就是這麼奇怪,很多書也許堆在箱子裡十幾二十年沒動過,可是一旦要扔掉,卻又捨不得,覺得應該還會想看。有道是「擁有時不覺得自己擁有,等到失去時,才發現自己少了
隨著年齡增長,難免愈來愈容易感覺到腰痠背痛,也就愈來愈注意要保持良好的姿勢,但是往往不小心就會翹起二郎腿,常被老婆大人糾正。 最近看到媒體採訪周適偉醫師,他是國內復健醫學的權威,破除大家的迷思:「很多人誤會翹二郎腿會造成骨盆歪掉,事實上這是倒因為果,是因為骨盆歪掉,我們才會想要翹二郎腿。」 他提
哲學家本雅明曾寫過:「和事物最親密的方式便是擁有它。」作者唐諾詮釋這句話時也解析得很透徹:「擁有,保證了時時存在的相處,在你脆弱沒信心的時候,仍然回頭找到它、摸著它、看著它,更重要的是,一本書、一幅畫、一個人,連綴著渾然的價值,這通常不會是我們一次可看完的。隨著你的記憶、經驗、情感在時間中的持續堆疊
昨天到松仁威秀影城的泰坦廳參加「亞洲」紀錄片的首映。 這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年度鉅獻,共七集以全新視野紀錄亞洲的生態影片。我有整套多年前BBC發行的地球脈動與藍色海洋的紀錄片,從小小電腦螢幕看已令人嘆為觀止,但是如今在泰坦廳超大銀幕看,簡直比身歷其境還令人震撼。 BBC自然歷史部門的負責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年少時的朋友逐漸散去,隨著社會化的加深,功利主義的毒害能建立真正友誼的好友也越來越少。 人總是在複製上一代的生命過程,因為忙而疏離了友情,因爲有社群平台的便利一個《已讀》便交代了友誼。 可是人本是情感的動物,需要有溫度的問候、有用「心」的交談、有感受到愛與被愛的關心…..
你是否有注意到近幾十年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呢?是否有留心過人口變遷的議題呢? 這十幾、二十年來,台灣早已步入了高齡社會。 身邊的長輩、長者人數變多了,而生育率逐年下滑,幼稚園、大學因少子化而面臨的倒閉潮;不只是人口上的轉變,不知不覺中也連帶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Thumbnail
本週隨手記。(容光煥發的狀態寫出來的文字真的很有能量) 生活,生活就是種自己開心、自己快樂且充滿富足的狀態,生生不息。 - 『時間?』 小時候總是不懂長輩說年紀越大、越不想出門;隨著自己年紀慢慢往三邁進,我理解了。 以前總覺得很多聚會、很多朋友是經歷成長的表現;現在則是勇敢斷開無效社交、培
#選擇與放棄 #先求有再求好 #忠於本心 昨天和準老師及一帆聊選擇與放棄, 準老師要在那兒任教? 一帆想去那裡開始當社畜? 深深感受到價值觀的世代差異, 我們這代成長於資源相對匱乏的時代, 加上更匱乏上一代的影響, 總是先求有再求好, 抱著騎驢找馬的心態迂迴前進。 兩個兒子同儕
Thumbnail
有人開玩笑地比喻:一群男生大半輩子都在一起釣魚或打牌,但是恐怕連老朋友是否離婚或者是不是有孩子都搞不清楚;但是女人們只要初次見面聊過天,就能把對方的祖宗八代都打聽得巨細靡遺。     這個比喻雖然誇張,但是也有幾分真實,這也呈現出男女之間的差異
Thumbnail
你上次和什麼人有過真正交流的對談是什麼時候? 人老了的一個標誌是步步為營的機巧,有人說那是「世故」。年少時很容易和人交心,星夜相談也無妨,兩肋插刀也很可以,那是全無戒備,不怕受傷把自己全盤交了出去。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年輕世代「延後成為完整的大人」的世界潮流,雖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調查,但用來觀察台灣社會也還貼切。 前陣子有個超過3000萬觀看,在英語世界流行的短影音話題,年輕人開始比較,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他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完成什麼「人生里程碑」?
工作的日常之一就是要聽公司老人碎念,我跟其他同事年紀差了20歲以上,明顯感受到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 常常聽到的劇情就是當年有多辛苦,然後跟我說如果不努力就會OOXX,還說以後的日子會很挑戰...等,可以強烈感受那種被恐懼驅動的生存模式 我能體會當年他們的心情,但把同樣的思維移殖到跟後輩的討論,滿容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年少時的朋友逐漸散去,隨著社會化的加深,功利主義的毒害能建立真正友誼的好友也越來越少。 人總是在複製上一代的生命過程,因為忙而疏離了友情,因爲有社群平台的便利一個《已讀》便交代了友誼。 可是人本是情感的動物,需要有溫度的問候、有用「心」的交談、有感受到愛與被愛的關心…..
你是否有注意到近幾十年整體大環境的變化呢?是否有留心過人口變遷的議題呢? 這十幾、二十年來,台灣早已步入了高齡社會。 身邊的長輩、長者人數變多了,而生育率逐年下滑,幼稚園、大學因少子化而面臨的倒閉潮;不只是人口上的轉變,不知不覺中也連帶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Thumbnail
本週隨手記。(容光煥發的狀態寫出來的文字真的很有能量) 生活,生活就是種自己開心、自己快樂且充滿富足的狀態,生生不息。 - 『時間?』 小時候總是不懂長輩說年紀越大、越不想出門;隨著自己年紀慢慢往三邁進,我理解了。 以前總覺得很多聚會、很多朋友是經歷成長的表現;現在則是勇敢斷開無效社交、培
#選擇與放棄 #先求有再求好 #忠於本心 昨天和準老師及一帆聊選擇與放棄, 準老師要在那兒任教? 一帆想去那裡開始當社畜? 深深感受到價值觀的世代差異, 我們這代成長於資源相對匱乏的時代, 加上更匱乏上一代的影響, 總是先求有再求好, 抱著騎驢找馬的心態迂迴前進。 兩個兒子同儕
Thumbnail
有人開玩笑地比喻:一群男生大半輩子都在一起釣魚或打牌,但是恐怕連老朋友是否離婚或者是不是有孩子都搞不清楚;但是女人們只要初次見面聊過天,就能把對方的祖宗八代都打聽得巨細靡遺。     這個比喻雖然誇張,但是也有幾分真實,這也呈現出男女之間的差異
Thumbnail
你上次和什麼人有過真正交流的對談是什麼時候? 人老了的一個標誌是步步為營的機巧,有人說那是「世故」。年少時很容易和人交心,星夜相談也無妨,兩肋插刀也很可以,那是全無戒備,不怕受傷把自己全盤交了出去。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年輕世代「延後成為完整的大人」的世界潮流,雖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調查,但用來觀察台灣社會也還貼切。 前陣子有個超過3000萬觀看,在英語世界流行的短影音話題,年輕人開始比較,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他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完成什麼「人生里程碑」?
工作的日常之一就是要聽公司老人碎念,我跟其他同事年紀差了20歲以上,明顯感受到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 常常聽到的劇情就是當年有多辛苦,然後跟我說如果不努力就會OOXX,還說以後的日子會很挑戰...等,可以強烈感受那種被恐懼驅動的生存模式 我能體會當年他們的心情,但把同樣的思維移殖到跟後輩的討論,滿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