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不畏懼去愛:擁有與存在的哲學思考

怎麼不畏懼去愛:擁有與存在的哲學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代的情感關係中,人們經常被一種無形的焦慮牽引,期待自己能像是購買商品一樣,「擁有」所愛的人,並以此達到一種安全感。將人當作是一種媒體,擴展自身的存在感。


然而,正如《聖經》(請將此看作一本哲學經典,而非宗教典籍)所言:

你們連明天還活著沒有都不曉得!你們不過像一層霧,出現一會兒就不見了。

若我們深入思考生命的短暫與無常,會發現「擁有」這個概念只是幻象,因為人生如霧,一切皆無法永恆。這種對無常的覺察讓我們意識到,能夠體會當下的每一刻,才是成為一個人(to Be)而不是剛好擁有(to Have)一切的窮人。


喜歡一個人,自然會希望能夠在一起,但這種渴望若被「永恆」的期望綁縛,便必然已經決定自身命運的悲劇。最好的劇情走向——兩人剛好一見鍾情,恰巧如膠似漆,偶然至死不渝——也要面對人的必朽,總有一天必定有人會先走。何況是現在自由風氣盛行,想要永遠擁有對方,像是擁有某個商品一樣根本是個幻想。

喜歡一個人,是喜歡未來可能會喜歡對方的自己,還是當下已然存在的對方?

如果以前者的角度來相處,那麼每一次的見面都是擔憂,心中無時不刻不肩負著沉重的責任——企圖扮演上帝,預測未來的種種走向——不可能輕鬆自在地相處;如果以後者的角度來看,每次相遇都是那麼的稀鬆平常,卻又像是奇蹟。


宇宙大爆炸後,地球和生命的出現機遇微乎其微,若任何物理參數稍有偏差,可能只剩下一片寂靜的微生物世界。因此,人的存在和每一段相逢都如宇宙中的偶然事件,其微小的機遇令一切顯得彌足珍貴。現在的一切都是偶然的必然,每一刻都那麼自然,卻又那麼珍貴。


所以,既然我喜歡對方,又怎能只期待「未來的」他,卻不在乎現在的他?這種心態無異於自戀,只想著每一次都要成為全場焦點,卻毫不在乎眼前的人也是人,而不是某種等著被征服的物品。

這種「最好的生活就是現在的生活」的態度與當代「更好的生活就是擁有更多東西」的價值觀相悖,但若不放下對未來的焦慮,我們也無法從心底感受到對自我與他人的尊重。

每一段相遇、每一次互動,都在有限的生命中留下不可替代的印記。

從來沒有一刻「更好」的未來,能夠取代「唯一」的當下。
avatar-img
玄成的沙龍
32會員
61內容數
嘗試重新翻譯心理學、社會學著作,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讓人從生活問題中走出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玄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選擇一個簡單的習慣,每天執行,即使做得不好也沒有關係,持續30天就能看到改變。
人們過度依賴愛情的原因,根源在於生活空虛與對自由的恐懼。
這篇文章探討了愛情中的常見迷思,特別是「全能者」的幻想和追求不健康愛情的模式。它指出,真正的愛來自於自愛,而不是依賴外界認可或攻略。當我們學會接受自己的侷限性,並尋找內心的豐盈時,才能建立健康的關係,享受自然流動的愛。瞭解心靈的真實需求,讓愛不再是一場戰爭,而是生命的一部分。
選擇一個簡單的習慣,每天執行,即使做得不好也沒有關係,持續30天就能看到改變。
人們過度依賴愛情的原因,根源在於生活空虛與對自由的恐懼。
這篇文章探討了愛情中的常見迷思,特別是「全能者」的幻想和追求不健康愛情的模式。它指出,真正的愛來自於自愛,而不是依賴外界認可或攻略。當我們學會接受自己的侷限性,並尋找內心的豐盈時,才能建立健康的關係,享受自然流動的愛。瞭解心靈的真實需求,讓愛不再是一場戰爭,而是生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