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看大名鼎鼎的勒瑰恩小說,而且可以確定的感覺到,這不會是最後一次。
《世界的詞彙是森林》是娥蘇拉.勒瑰恩在50多年前就完成的科幻作品,也以此作獲得雨果獎最佳中篇小說。描述地球的資源在近未來已開墾殆盡,人類朝宇宙出發,並殖民一顆名為「新大溪地」的星球,那裏有著如原始地球般的大片森林,以及原生居民「綠皮」。
乍看之下「又是」一本預測人類如何走向末日,最後呼籲環保的故事嗎?是,但也不是。勒瑰恩以三線角色敘述,在淡然卻詩意的文字中包裹著對人文生態的關懷,卻隱含反戰、反殖民、反有毒的陽剛思想,你說這些都不新奇?但就如同你依然還是會進到電影院去看那些未來科幻故事,等著那些未知世界如何被打造,我們的好奇如何被滿足。但會打動我們的,反而是那些早已存在、有血有肉的情感,一個人如何作出反應,那將會是在看似一樣的想像架構下,打開我們有共鳴的開關。
全書第一個視角是以戴維森上尉出發,短短三行(真的看到第三行就火起)敘述,就能把這人的嘴臉與目的給刻劃得淋漓盡致。他只想追求以最快的速度征服新大溪地,然而當他嘴裡的「綠皮」開始反抗,揭開了人類自以為與所有生物和平共處的假象。
閱讀過程屢屢讓我想起電影《阿凡達》,以及先前大推的《火星紀事》,人類始終抱著「我來,我見,我征服」的態度在認識新土地與非我族類,然而又有多少故事的結局是人定勝天的呢?
看到後來更覺得,人類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會排除異己的物種吧,性別、宗教、階級、膚色......我們或許可以跟另一位人類科學家里沃博夫一樣,在與愛斯熙人賽伏的互動中,發現不需要非得生為他人才能理解,而是在認知差異並嘗試溝通的過程中,去找到尊重彼此的可能。
原住民愛斯熙人(人類口中的綠皮)在人類到來前,是和平且與森林共存的族群,在他們的認知中,「世界」和「森林」是同一個字(在讀到這段時整個雞皮疙瘩)那幾乎無邊界的綠意充斥在我腦海。因此森林被砍伐等同末日,還有那人類的征服心,讓賽伏決意在族人被滅絕前起身討伐。
然而勒瑰恩強大的文字塑造能力就在此,看到結尾只覺得滿心惆悵,也覺得悚然。被改變的愛斯熙人,習得了人類的殺戮之心,還有可能回去那原本和平的生活嗎?
而這也或許影射出現今始終無解且綿延的戰事,無可追朔的歷史情仇。勒瑰恩沒有刻意塑造出被打壓者的絕對弱勢,而是站在客觀角度描寫這些不同物種的權力消長,也讓身為人類的我們一次次看見這些重蹈覆轍。
非常喜歡這本用詩意且精簡的語言,打造出一個絕美的伊甸園,如何幻滅,有些人如何罪有應得,卻又是付出多少代價得來?
這部作品寫就的 50 年間,世界發生多少變動?科技早已迎來奇異點、人類的生活有了更多餘裕,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書與故事,來為我們闡述未來可能的想像嗎?而這樣的題材為何始終存在且永不過時?
我想,我們要的或許不是更新奇的科幻故事,不是那些更刺激的未來世界,而僅僅是要去思考人類的思想為何在受到這些刺激後,在看到幾乎殊途同歸的地球未來後,依然沒有改變?
歡迎推薦更多的勒瑰恩小說給我~我甘願入坑!也隨時來畫說IG聊聊你喜歡的科幻小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