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問我們人類自己,為何很難去改變?|勒瑰恩《世界的詞彙是森林》

問問我們人類自己,為何很難去改變?|勒瑰恩《世界的詞彙是森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是我第一次看大名鼎鼎的勒瑰恩小說,而且可以確定的感覺到,這不會是最後一次。


raw-image


《世界的詞彙是森林》是娥蘇拉.勒瑰恩在50多年前就完成的科幻作品,也以此作獲得雨果獎最佳中篇小說。描述地球的資源在近未來已開墾殆盡,人類朝宇宙出發,並殖民一顆名為「新大溪地」的星球,那裏有著如原始地球般的大片森林,以及原生居民「綠皮」。

乍看之下「又是」一本預測人類如何走向末日,最後呼籲環保的故事嗎?是,但也不是。勒瑰恩以三線角色敘述,在淡然卻詩意的文字中包裹著對人文生態的關懷,卻隱含反戰、反殖民、反有毒的陽剛思想,你說這些都不新奇?但就如同你依然還是會進到電影院去看那些未來科幻故事,等著那些未知世界如何被打造,我們的好奇如何被滿足。但會打動我們的,反而是那些早已存在、有血有肉的情感,一個人如何作出反應,那將會是在看似一樣的想像架構下,打開我們有共鳴的開關。


raw-image



人定勝天?史上最大謊言

全書第一個視角是以戴維森上尉出發,短短三行(真的看到第三行就火起)敘述,就能把這人的嘴臉與目的給刻劃得淋漓盡致。他只想追求以最快的速度征服新大溪地,然而當他嘴裡的「綠皮」開始反抗,揭開了人類自以為與所有生物和平共處的假象。

閱讀過程屢屢讓我想起電影《阿凡達》,以及先前大推的《火星紀事》,人類始終抱著「我來,我見,我征服」的態度在認識新土地與非我族類,然而又有多少故事的結局是人定勝天的呢?

看到後來更覺得,人類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會排除異己的物種吧,性別、宗教、階級、膚色......我們或許可以跟另一位人類科學家里沃博夫一樣,在與愛斯熙人賽伏的互動中,發現不需要非得生為他人才能理解,而是在認知差異並嘗試溝通的過程中,去找到尊重彼此的可能。


raw-image


那些被改變過的,將一去不復返

原住民愛斯熙人(人類口中的綠皮)在人類到來前,是和平且與森林共存的族群,在他們的認知中,「世界」和「森林」是同一個字(在讀到這段時整個雞皮疙瘩)那幾乎無邊界的綠意充斥在我腦海。因此森林被砍伐等同末日,還有那人類的征服心,讓賽伏決意在族人被滅絕前起身討伐。

然而勒瑰恩強大的文字塑造能力就在此,看到結尾只覺得滿心惆悵,也覺得悚然。被改變的愛斯熙人,習得了人類的殺戮之心,還有可能回去那原本和平的生活嗎?

而這也或許影射出現今始終無解且綿延的戰事,無可追朔的歷史情仇。勒瑰恩沒有刻意塑造出被打壓者的絕對弱勢,而是站在客觀角度描寫這些不同物種的權力消長,也讓身為人類的我們一次次看見這些重蹈覆轍。


raw-image


非常喜歡這本用詩意且精簡的語言,打造出一個絕美的伊甸園,如何幻滅,有些人如何罪有應得,卻又是付出多少代價得來?


raw-image


這部作品寫就的 50 年間,世界發生多少變動?科技早已迎來奇異點、人類的生活有了更多餘裕,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書與故事,來為我們闡述未來可能的想像嗎?而這樣的題材為何始終存在且永不過時?

我想,我們要的或許不是更新奇的科幻故事,不是那些更刺激的未來世界,而僅僅是要去思考人類的思想為何在受到這些刺激後,在看到幾乎殊途同歸的地球未來後,依然沒有改變?


raw-image


歡迎推薦更多的勒瑰恩小說給我~我甘願入坑!也隨時來畫說IG聊聊你喜歡的科幻小說吧!

avatar-img
畫說有一天|閱讀.文學.你我的故事
112會員
115內容數
紀錄最近看完,且好希望讓你們也知道的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提到社會底層人物,或許第一印象是悲慘和壓抑?其實不然。史坦貝克所描寫的小人物,就如同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有日常的期待、未竟的目標、野心勃勃的計畫,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但能滿足自我的快樂。這些人生百態,經由史坦貝克敏銳的觀察與靈動的筆觸,用同理心、偶爾幽默詼諧的方式呈現,讓這些角色鮮活立體,直抵人心。
閱讀這本與品嚐美食的過程令我快樂,但同時又能在其中看見過去殖民地歷史,當中臺灣人一直存在卻又必須壓抑的自我認同,是在看起來愉悅的劇情中,不可忽視也糾結複雜的情感。
悲傷不是一個該「解決」問題,也不會因為失去了誰而可以被比較。大家常說時間久了要記得放下,但經歷過的人明白,放下並不是淡忘,而是心裡仍有一塊他的位置,換個方式活著,在你想到的時候,仍能伴你一起往前。
提到社會底層人物,或許第一印象是悲慘和壓抑?其實不然。史坦貝克所描寫的小人物,就如同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有日常的期待、未竟的目標、野心勃勃的計畫,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但能滿足自我的快樂。這些人生百態,經由史坦貝克敏銳的觀察與靈動的筆觸,用同理心、偶爾幽默詼諧的方式呈現,讓這些角色鮮活立體,直抵人心。
閱讀這本與品嚐美食的過程令我快樂,但同時又能在其中看見過去殖民地歷史,當中臺灣人一直存在卻又必須壓抑的自我認同,是在看起來愉悅的劇情中,不可忽視也糾結複雜的情感。
悲傷不是一個該「解決」問題,也不會因為失去了誰而可以被比較。大家常說時間久了要記得放下,但經歷過的人明白,放下並不是淡忘,而是心裡仍有一塊他的位置,換個方式活著,在你想到的時候,仍能伴你一起往前。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文字中蘊含的力量,讓我彷彿被好幾種情緒團團包圍,有一種深沉的內在共鳴,在我體內慢慢發酵。這本書並沒有直白地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而是讓你看到,那些我們以為的繞路或停滯,其實正好成為我們現在這個自己的關鍵轉折,或許,我們無法為別人決定什麼才是對的,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選擇要怎麼活、活在哪個世界裡…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
文字中蘊含的力量,讓我彷彿被好幾種情緒團團包圍,有一種深沉的內在共鳴,在我體內慢慢發酵。這本書並沒有直白地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而是讓你看到,那些我們以為的繞路或停滯,其實正好成為我們現在這個自己的關鍵轉折,或許,我們無法為別人決定什麼才是對的,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選擇要怎麼活、活在哪個世界裡…
如果問我為何會喜歡《零度分離》,我的答案會是,因為這部小說不是那種,讀者想要一邊閱讀,一邊喬當偵探,想要揣測作者的下一步到底要布什麼局,就真能成功預期得到下一頁的內容會有什麼,的那種奇妙故事。換句話說,《零度分離》的故事,就是許多人期待在電影中看到的「神展開與奇連結」。
本文主題聚焦於憂鬱症患者的悲傷以及處理悲傷及負面情緒的方法。藉著對《憂鬱症自救手冊》關於悲傷的討論,作者也分享自身對悲傷與淚水的經驗,流淚是接納脆弱,釋放情緒不壓抑它的好方式。心理諮商中,個案談及某件經驗時的流淚是值得被重視的,這代表談話內容有觸及到個案內心深層的一面,值得諮商者與個案一起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