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吃甜點?曾經在看劇的時候,看到一句台詞:「人生太苦了,所以才要吃點甜。」
人生苦不苦是見仁見智啦,不過偶爾來個甜食,確實會讓我們吃在嘴裡,甜在心裡,可以得到撫慰的滿足。雖然所長不太愛吃甜食,但是燠熱的夏天裡也會想來碗挫冰,來支霜淇淋,寒冷冬夜也想吃碗熱熱的紅豆湯,或是來塊蛋糕配熱茶。
甜點,這個吃巧不吃飽的食物品相,卻在我們的心中跟主食、正餐一樣,佔有著差不多的份量。
吃西式的餐點時,最後的句點是甜點,一份小小精緻的甜點,會在我們心裡為這一次的餐點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吃中式的辦桌,最後也會上來甜湯或甜品,甜滋滋的味道,也會讓這次的辦桌,在我們的腦中留下美好的回憶。
甜點,不僅扮演著讓餐點更完美的角色;甜點,也在各種儀式、節慶中擔任主要配角。
例如過年的時候,準備年糕、發糕,預祝我們來年更好;中秋節吃月餅、蛋黃酥、鳳梨酥;聖誕節會製作薑餅屋;情人節則是要送巧克力。還有啊,生日的時候要有生日蛋糕;訂婚、結婚的時候要送出喜餅、喜糖……。這些傳統不知如何形成的,然而甜點卻是其中共同的交集。我們總是會應時應景地準備一些,來增加氛圍感。
或許人生真的太苦,所以才需要來點甜作為緩衝吧!
不過,市面上這麼多甜點、蛋糕到底如何發展出來的呢?這次介紹的這本書,就是介紹甜點的發展過程,書名是《來一匙世界甜點史:食譜古籍觀察佐風味料理演變,揭開甜點蘊藏的百年歷史趣聞與時代意義》,作者是潔莉‧昆席歐(Jeri Quinzio),譯者是黃亭蓉。
作者本身是個飲食文化作家,觀察食物與文化發展的互動。這本書慢慢地爬梳了西方甜點的發展過程。
在古時候,甜點並不像現在這麼庶民,一方面是因為當時不像現在,糖的取得很容易,另一方面當然就是甜點並不是主食,不能吃飽,當時的人們大多是勞力工作者,所以甜點對他們來說一點都不實際。
但是貴族就不同了,甜點就是餐桌上的一部分。但是,那時候甜點也不完全只扮演吃的角色,同時也是裝飾品。在中世紀時,廚師會製作浮誇的甜點作為擺飾。這些甜點做出的擺飾不但精細,栩栩如生,最後也讓參與宴會的賓客享用,一舉兩得。
像我們現在吃西式料理時,餐點是從前菜、湯品一道一道慢慢上菜,並在最後以甜點作為結束。可是在中世紀時,是將所有的餐點全部擺上桌,讓賓客自由取用。看到作者的介紹時,所長心想:這不就是一種吃完鹹的要來點甜的,吃完甜的又要再吃點鹹的平衡的概念。
總之,隨著時間慢慢地推進,烹飪的技術與工具不斷進步發展,糖也變得平價且親民,於是甜點進到更多人的家裡,擺上他們的餐桌。甜點也因此越來越普及,當然不只更容易製作,甚至更容易購買。
而現在,甜點早已成爲我們飲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的重要程度是很難形容的。雖然餐飲中沒有甜點,我們不會餓到,但是生活裡少了甜點卻會少掉很多情感的交流,也會少掉一些滿足感。因此,甜點的存在目的,不是維持身體的運作,而是來滋養我們的心靈,創造美好的回憶。
看完這本書,所長認為時代真的越來越進步,以往只有達官貴族才能享用的甜點,現在早已不分階層,人人都能輕易取得。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世界,會發現到不只是甜點如此,有很多事情、很多東西都是如此。像是教育、還有工作的選擇、車子……,好多好多。認真想想,世界真的既富足又豐盛。或許也因為取得變得太過容易,所以我們才會忘記原來想要生活的需求,其實也不需要如此多。
每次看完這種歷史類的書,所長會想,古時候的人們明明有那麼多的限制,但他們仍然不斷創造與突破,正是這些創造與突破,形塑我們現在的生活。當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時,回顧過往除了欽服古人們的智慧外,站在他們已奠定好的基石上,繼續創造改進,而世代與世代就是這樣越來越好,一代優於一代,一代勝過一代。讀歷史不只可以讓我們觀古見今,讀歷史更可以讓我們對未來更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