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再進一步分析 Zi5 可呈示上古漢語的論元\函子 (原語序) 的一般性結構。
如果將「之曰」﹑「易曰」去掉,原句便是﹕
Zi5.19 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履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
「小人不恥不仁 … 此小人之福也」是個句子,代之以大寫英語字母「P」,「履校滅趾,無咎」也是個句子,代之以「Q」﹔因而有﹕96
然後我們如下將每個成份加上一個序號﹕
由於「之謂」可以倒置 (使用升型處理),亦可不必倒置 (我們的選擇),故不予倒置,暫視作一個語構單元,方便以下的表述。
隨後我們按階劃分成份,並執行前後項倒置操作﹕
前後項的倒置是要突出一句中各成份之間的語構關係 (syntactic relations),而這種關係是通過排列函子及其論元呈現出來的。
原語序 (論元\函子) 與我們的函子/論元序列恰成反方向。
用另一個說法,上古漢語語序與波蘭記法語序或現代函子先於論元的序列習慣形成一個對稱關係 (symmetric relation)。
這或許是上古漢語用者的一種根源性思維方式。
__________
96 上古漢語典籍中的這類句式不少,例如《春秋左氏傳‧隱公三年》便有「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殤公即位,君子曰,宋宣公可謂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饗之,命以義夫,商頌曰,殷受命咸宜,百祿是荷,其是之謂乎。」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