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解剖與功能
- 髖關節是一個球窩關節。
- 股骨頭(大腿骨的頂端)是球狀部分
- 髖臼唇是環繞髖臼的軟骨襯裡,有助於維持關節的穩定性並分散負載。
髖關節相關肌肉與動作
屈曲、伸展、內收、外展、內旋和外旋。
髖屈曲:
- 主要
- 髂肌(iliopsoas)
- 腰大肌(psoas major)
- 股直肌(Rectus femoris)
- 其他
- 闊筋膜張肌(tensor fascia lata)
- 縫匠肌(Sartorius)
- 恥骨肌(pectineus)
- 內收長肌(adductor longus)
- 內收短肌(adductor brevis)
- 髖伸展: 臀大肌、腿後肌、大收肌
- 髖內收: 是指將大腿向身體中線移動。
- 內收肌、恥骨肌、股薄肌。
- 內收長肌是最常引起腹股溝疼痛的肌肉。
- 髖外展: 是指將大腿從身體中線移開。
- 髖內旋與外旋: 上述許多肌肉均參與其中,穩定骨盆。
重點肌肉功能
- 髂腰肌 (iliopsoas):參與髖屈曲,並且是常見的腹股溝疼痛來源。
- 內收長肌 (adductor longus):負責髖內收,並且容易在踢腿或變換方向時拉傷,是腹股溝疼痛的常見原因。
- 臀肌 (gluteus muscles):包括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參與髖伸展和外展,對穩定骨盆很重要,會間接影響腹股溝疼痛。
重要性 了解這些肌肉和它們的功能,有助於確定腹股溝疼痛的來源,並為治療提供指導。 能夠辨識出哪些肌肉在疼痛的活動中被使用,將有助於制定適當的復健計劃。例如,如果疼痛在髖內收時發生,那麼內收長肌可能是一個重點的復健目標。
腹股溝疼痛的來源
參考文獻: Thorborg et al 2018
五種相關: 內收肌、髂腰肌、腹股溝、恥骨、髖關節相關
診斷
- 觸診與阻力測試:透過觸診和阻力測試來評估疼痛部位,並確認疼痛是否在測試的結構中重現,是診斷的關鍵。
影像學檢查:
- 影像學檢查的用途: 影像學檢查,如X光和MRI,主要用於排除一些更嚴重的病理狀況,例如骨折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此外,影像學也可用於輔助診斷髖部相關的腹股溝疼痛,例如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FAI)。
- 影像學檢查的局限性: 儘管影像學檢查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用,但根據Thorborg等人的研究,影像學對於確定腹股溝疼痛的來源,並不比臨床評估更有效。這意味著,通過詳細的病史詢問和對特定結構進行觸診和阻力測試,通常可以達到與影像學檢查相同的診斷效果。
- 影像學與復健的關係: 影像學檢查對於確定復健方式或預測復原時間的幫助有限。研究表明,手術或藥物治療在治療髖部相關的腹股溝疼痛方面,並無明顯優於復健治療的效果。因此,影像學檢查在實際的症狀管理中可能不是必要的。
- 非手術治療的有效性: 大多數肌肉骨骼引起的腹股溝疼痛,例如文章中提到的那些類型,通常對非手術治療(如復健)反應良好,甚至可能效果更佳。
影像學檢查並非總是必要的。對於大多數的腹股溝疼痛,通過詳細的臨床評估來確定疼痛的來源,並結合適當的復健計畫,通常就能有效管理症狀。
內收肌相關疼痛
定義與常見原因
- 內收肌相關的腹股溝疼痛指的是在內收肌區域出現疼痛或壓痛,通常在觸診時可以感受到。
- 這種疼痛會因內收肌的阻力測試(例如:用力將腿向身體中線移動)而加劇。
- 伸展內收肌也會引起疼痛。
- 這種疼痛常見於從事需要踢腿和變換方向的運動員。
- 最常受影響的肌肉是內收長肌。
- 內收長肌通常會在踢腿或變換方向時拉傷。
診斷要點
- 觸診:在內收肌區域發現壓痛。
- 阻力測試:在進行內收肌阻力測試時,疼痛會在內收肌區域重現。
- 伸展測試:伸展內收肌會引發疼痛。
- 解剖位置:疼痛必須與正在測試的結構位置一致。
相關肌肉
- 內收長肌 (adductor longus):這是最常引起腹股溝疼痛的內收肌。
- 其他的內收肌群,包括 短收肌 (adductor brevis)、大收肌 (adductor magnus)、恥骨肌 (pectineus) 和 股薄肌 (gracilis),也可能參與內收肌相關的疼痛,但長收肌是最常被提到的。
運動員的常見原因
- 踢腿運動:如足球、武術等,在踢腿時可能導致內收肌拉傷。
- 變換方向:需要快速改變方向的運動,如籃球、網球等,也容易使內收肌受傷。
- 過度使用:重複性的內收肌活動或短時間內增加運動強度,也可能導致內收肌受傷。
髂腰肌相關疼痛
定義與常見原因
- 髂腰肌相關的腹股溝疼痛指的是在大腿前側,沿著髂腰肌的位置出現疼痛或壓痛。
- 這種疼痛會因阻力髖屈曲(例如:在阻力下抬起大腿)和/或伸展髖屈肌時而加劇。
- 髂腰肌由髂肌和腰大肌組成。
- 另一個相關的肌肉是股直肌,也屬於髖屈肌群,它也可能引起類似的疼痛。
- 股直肌最常見的受傷原因是衝刺或踢腿。
- 髂肌和腰大肌可能因變換方向的動作而拉傷。
診斷要點
- 觸診:在大腿前側,沿著髂腰肌的位置發現壓痛。
- 阻力測試:進行阻力髖屈曲測試時,疼痛會在該區域重現。
- 伸展測試:伸展髖屈肌時會引發疼痛。
相關肌肉
- 髂腰肌 (iliopsoas):由髂肌和腰大肌組成,是主要的髖屈肌。
- 股直肌 (rectus femoris):也是髖屈肌,最常在衝刺和踢腿時拉傷。
運動員的常見原因
- 衝刺運動:如短跑,股直肌可能因快速髖屈曲而受傷。
- 踢腿運動:如足球,踢腿時可能拉傷股直肌或髂腰肌。
- 變換方向運動:需要快速變換方向的運動,如籃球,可能會對髂腰肌造成壓力。
腹股溝相關疼痛
定義與位置
- 腹股溝相關的腹股溝疼痛指的是在腹股溝區域產生的疼痛。
- 這個區域位於下腹部、恥骨和髖部前側的骨頭(稱為前上髂棘,簡稱ASIS)之間。
- 與內收肌相關的疼痛不同,腹股溝相關的疼痛通常較難明確指出疼痛的肌肉。
症狀表現
- 疼痛可能會在咳嗽、打噴嚏和軀幹屈曲(例如:彎腰)時加劇。
- 這類疼痛可能與腹部肌肉的活動有關。
- 雖然有時可能與內收肌相關的疼痛難以區分,但透過特定運動可以幫助區分。
診斷要點
- 觸診:在腹股溝區域可能會發現壓痛。
- 症狀重現:透過咳嗽、打噴嚏或軀幹屈曲等動作,可能會使疼痛重現。
- 排除其他原因:需要排除腹股溝疝氣的可能性,腹股溝疝氣會有明顯的凸起。
重要注意事項
- 腹股溝疝氣排除:腹股溝相關的疼痛不應與腹股溝疝氣混淆,疝氣會有明顯的凸起。
- 專業評估:建議由醫療專業人員進行評估,以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並制定合適的復健計劃。
恥骨相關疼痛
定義與位置
- 恥骨相關的腹股溝疼痛,主要的特徵是在恥骨聯合(也就是左右兩側骨盆連接的地方)及其周圍的骨頭感到疼痛。
- 恥骨聯合是位於骨盆前方的軟骨連接處,當這個區域受到刺激或損傷時,就可能引起疼痛。
症狀表現
- 主要的症狀是在恥骨聯合處的疼痛。
- 可能在進行軀幹屈曲(例如:彎腰)或髖內收(將腿向身體中線移動)時,疼痛會加劇。
診斷要點
- 觸診:在恥骨聯合及其周圍區域可能會發現壓痛。
- 阻力測試:
- 雖然沒有針對恥骨相關疼痛的特定阻力測試,但如果阻力軀幹屈曲和阻力髖內收都會在恥骨區域引起疼痛,那麼就比較可能是恥骨相關的疼痛。
- 排除其他原因: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恥骨疼痛的原因,如骨折或其他骨科疾病。
相關結構
- 恥骨聯合 (pubic symphysis):左右骨盆的連接處,是此類疼痛的主要來源。
- 周圍肌肉和韌帶:附近的肌肉和韌帶也可能受到影響,加劇疼痛。
運動員的常見原因
- 重複性活動:過度的運動或重複性的動作,可能導致恥骨聯合的壓力增加。
- 不平衡的肌肉力量:骨盆周圍肌肉力量不平衡,可能增加恥骨聯合的負擔。
- 衝擊性運動:高衝擊性的運動,如跑步、跳躍等,也可能引起恥骨相關的疼痛。
復健重點
- 核心肌群強化:強化腹部和軀幹肌肉,以提供更好的支撐。
- 針對性的運動:針對骨盆和核心的穩定性運動(包括髖外展和髖屈肌)。
髖部相關疼痛
定義與症狀
- 髖部相關的腹股溝疼痛可能伴隨髖關節的卡頓、鎖住、或無力感。
- 除了髖部和腹股溝的疼痛外,還可能出現關節的喀喀聲、卡住感、或腿部突然無力的狀況。
- 髖部相關的疼痛可能源自髖關節的任何部位,包括髖臼唇、髖臼或股骨頭。
- 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Syndrome, FAI)是一種常見的髖關節病理,其特點是症狀、臨床體徵和影像學發現的三聯徵。
- 患有 FAI 的人通常會有髖關節活動範圍受限,特別是內旋。
內收肌相關疼痛:主要發生在大腿內側,通常可以通過內收肌的阻力測試和伸展測試來診斷,並可藉由針對內收肌的運動來改善。
髂腰肌相關疼痛:主要集中在大腿前側,透過髖屈曲的阻力或伸展測試會加劇疼痛。
腹股溝相關疼痛:位於下腹部、恥骨和前上髂棘之間,可能因咳嗽、打噴嚏或軀幹屈曲而加重。
恥骨相關的疼痛:主要在恥骨聯合及其周圍區域,可能因軀幹屈曲或髖內收而加劇。
髖部相關的疼痛:可能伴隨髖關節的卡頓感和活動受限,尤其是在內旋時。
復健重點
負荷管理與活動調整
- 復健時間: 腹股溝疼痛的復健可能需要數個月到一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全康復。在此期間,管理活動量和逐步增加組織的負荷能力至關重要。
- 活動調整: 在復健初期,可能需要調整或限制某些會加重疼痛的活動。例如,如果足球比賽後腹股溝疼痛加劇,可能需要暫時停止或減少比賽時間。這並不意味著完全停止活動,而是減少對患處的刺激,並給予其休息和修復的機會。
- 負荷管理:
- 逐步增加負荷: 在限制活動的同時,應該逐步增加相關結構的負荷能力。這意味著在不引起過度疼痛的前提下,慢慢地增加運動強度、持續時間和頻率。
- 避免完全停止活動: 很多人在疼痛時會完全停止活動,一旦疼痛減輕就立刻回到之前的活動量。然而,此時身體對活動的承受能力已經下降,容易導致疼痛復發。因此,即使在活動受限期間,也應該進行適當的訓練,以維持和增加身體的承受能力。
- 活動和訓練的平衡: 復健的目標是在控制疼痛的同時,逐漸讓身體恢復到可以承受正常活動的狀態。這需要一個平衡的策略,在限制刺激的同時,也要提供足夠的訓練來強化組織。
- 具體應用:
- 運動員: 對於需要衝刺、變向或踢腿的運動員,復健過程應該逐步增加這些運動的強度和頻率。
- 一般活動者: 對於一般活動者,復健可能只需要針對特定部位進行局部強化運動,並逐步回到正常的活動水平。
監測疼痛與功能
- 復健並非線性: 復健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疼痛程度可能會每天或每週波動。因此,追蹤疼痛的同時也要監測功能表現非常重要。
- 功能進步的指標: 例如,如果原本踢 20 分鐘足球就感到3成疼痛,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可以踢 40 分鐘才感到3成疼痛,即使疼痛程度相同,這也是一個明顯的進步,表明身體的承受能力有所增加。
- 活動量的依據: 透過追蹤疼痛和功能表現,可以更好地指導活動量,避免超出目前身體的承受能力。
局部組織訓練
- 復健的核心: 局部組織訓練是腹股溝疼痛復健的核心。這意味著,復健的主要目標是針對受影響的肌肉和組織進行訓練,以增強它們的負荷能力。
- 針對疼痛部位: 根據之前的討論,腹股溝疼痛可能有多種來源,包括內收肌、髂腰肌、腹股溝區域、恥骨區域以及髖關節。因此,局部組織訓練的重點在於針對導致疼痛的特定結構進行訓練。
- 內收肌相關疼痛: 如果疼痛來自內收肌,則應重點訓練內收肌。
- 髂腰肌相關疼痛: 如果疼痛來自髂腰肌,則應重點訓練髖屈肌。
- 其他區域: 同理,應針對腹股溝、恥骨和髖關節等區域進行相應的訓練。
- 訓練量: 訓練量應逐步增加,並確保足夠的休息時間,避免過度訓練。一般來說,每個類別的運動可以選擇 1-2 個,每週進行 2-3 次。
- 與其他復健方法的關係: 局部組織訓練是復健的核心,但也可以結合其他方法,如調整活動量、監測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