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律」與「自由」

「紀律」與「自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關於紀律帶給人的自我掌握感。


有紀律這件事情似乎是個正向的稱讚,投資有紀律可以帶來更多獲益、時間管理有紀律可以有更高的生產力、運動習慣有紀律可以維持更好的體能狀態。


許多人想要追求「紀律」,除了是想要享受紀律作為帶來的正向結果以外,更多時候是為了「自我掌握」。


我們的多種身份,許多都不在自己的掌握裡面,在職場被公司掌握、在家庭被長輩掌握、在學校被群體掌握。這個時候,「紀律」帶給自己的,反而是「自由」。


於是,人們追求各種每日管理的數位工具、開始想要培養固定習慣、想要掌握自己的各種狀態,來彰顯或形式上的尋回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權。


回顧這幾年的狀態,身邊的人(包含我自己)會把我定義成「有紀律」的人,有固定的作息、固定的記帳習慣、明確喜歡與不喜歡做的事情。


仔細想想,我追求與享受的好像也是「自由」,除了遵守紀律的過程中帶來的自我滿足,也包含了遵守紀律之後帶來的「自由」,我有更好的能量狀態可以因應每天的挑戰,也有更明確的數據可以幫助我做未來任何決策。


你曾想成為「有紀律」的人嗎?還是你想成為一個「更自由」的人?

-

(原文發於 2024/04/26)

avatar-img
書山有路
21會員
17內容數
閱讀像走進大山,這裡不寫整本書的書評,而是捕捉那些在書中偶遇的啟發,寫給自己,也寫給還沒入山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書山有路 的其他內容
我們渴望認同,卻也享受孤獨帶來的權力。 在探索個人主義的主題時,我想起年初看到一篇談論「孤獨」的文章。 大意是在說,年輕人是最容易感到孤獨的族群,而孤獨是一種自戀的剛需,而社會化則是讓我們的自戀慢慢戳破,當我們發現自己和別人沒有什麼不一樣,才會真正與人產生連結。
現在是注重個體大於群體的個人主義時代。 從二十一世紀以來,所有人突然對「快樂」大感興趣,根據這些準則,每個個體都是(也應該是)自由的、有謀略的、負責的、自主的,他能夠任意掌控自己的心理狀態,實驗自己的興趣,以及追求人人與生俱來的人生目標:獲得想要的幸福快樂。
快樂的經驗可以增強或減弱,「表達」和「回顧」都是一個簡單的好方法。 如果說快樂、愉悅的情緒可以促進生產力,我們可以如何善用現有的快樂經驗?
在追求工作生產力的同時,你想過從「飲食」出發嗎? 任何的工作生產力方法,都必須建立在良好的身體狀態之下,換句話說,好的身體素質,讓你有更多能量、以及更健康的心態能面對複雜的挑戰。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這本書的作者 Chris Bailey 花了一整年的時間,用自己的身體實驗了無數提高生產力的招數
#高效原力 書中愉悅生產力的觀點建立在「感覺愉悅 -> 產生能量 -> 激發生產力」的基礎之上。 這其中包含了一個「抵銷假說」,也就是正向情緒可以抵銷壓力和其他負面情緒的影響。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的解讀是:大多數生產力方法論強調「方法」,例如時間管理的工具、任務排序的原則、降低分心的技巧
最近因為 #高效原力 又開始重新關注「生產力」這個主題。 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對於「愉悅心態激發生產力」很有共鳴。想起那些過去曾讓我進入心流、感到自我突破的大小專案,都是在保持心情愉悅的情況下完成的,才讀完第一章,就讓我對生產力有了一個新的假設:
我們渴望認同,卻也享受孤獨帶來的權力。 在探索個人主義的主題時,我想起年初看到一篇談論「孤獨」的文章。 大意是在說,年輕人是最容易感到孤獨的族群,而孤獨是一種自戀的剛需,而社會化則是讓我們的自戀慢慢戳破,當我們發現自己和別人沒有什麼不一樣,才會真正與人產生連結。
現在是注重個體大於群體的個人主義時代。 從二十一世紀以來,所有人突然對「快樂」大感興趣,根據這些準則,每個個體都是(也應該是)自由的、有謀略的、負責的、自主的,他能夠任意掌控自己的心理狀態,實驗自己的興趣,以及追求人人與生俱來的人生目標:獲得想要的幸福快樂。
快樂的經驗可以增強或減弱,「表達」和「回顧」都是一個簡單的好方法。 如果說快樂、愉悅的情緒可以促進生產力,我們可以如何善用現有的快樂經驗?
在追求工作生產力的同時,你想過從「飲食」出發嗎? 任何的工作生產力方法,都必須建立在良好的身體狀態之下,換句話說,好的身體素質,讓你有更多能量、以及更健康的心態能面對複雜的挑戰。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這本書的作者 Chris Bailey 花了一整年的時間,用自己的身體實驗了無數提高生產力的招數
#高效原力 書中愉悅生產力的觀點建立在「感覺愉悅 -> 產生能量 -> 激發生產力」的基礎之上。 這其中包含了一個「抵銷假說」,也就是正向情緒可以抵銷壓力和其他負面情緒的影響。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的解讀是:大多數生產力方法論強調「方法」,例如時間管理的工具、任務排序的原則、降低分心的技巧
最近因為 #高效原力 又開始重新關注「生產力」這個主題。 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對於「愉悅心態激發生產力」很有共鳴。想起那些過去曾讓我進入心流、感到自我突破的大小專案,都是在保持心情愉悅的情況下完成的,才讀完第一章,就讓我對生產力有了一個新的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