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加態-你的明白不了解我的明白-多維思維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用量子力學的疊加態,理解架構設計、網頁設計、人生的選擇、對意義的理解,以及對AI的理解,用類比與聯想的方式,串連起許多不相關的事物。
raw-image

PM去客戶端回來氣噗噗,說客戶突然變更需求。

「當時5個系統商坐下來談整合架構時,這一段的整合明明就應該是 XXX 做,結果都要上線了,XXX 才說什麼資安的理由,說應該是要我們做」

去了解一下到底發生什麼事,PM又說:「他們的PM竟然還說,他們對之前談好的那個整合架構的理解,那一段本來就應該我們做,他們”很意外”到整合測試才發現我們竟然沒有做?根本睜眼說瞎話嘛。什麼”很意外”?!我才意外為什麼他們看不懂那個架構!」

貓的疊加態

raw-image

著名的思想實驗「薛丁格的貓」,描述了有一隻貓,被放到一個密閉的鋼盒裡面,鋼盒裡面有一個放射性原子、一個探測器、一個錘子、跟一個有毒氣的瓶子。如果放射性原子衰變,探測器就會觸發,錘子會打破毒氣瓶,貓咪就會死亡。

但因為在鋼盒裡,不知道裡面的狀況,所以貓咪是死的,還是活的呢?在觀測之前,放射性原子處於衰變以及未衰變的疊加態,也就是說,在沒有參與者「主觀」觀測之前,貓咪是同時處於活著跟死亡的疊加態。

白話就是你不去看,就不確定貓是死的還是活的,也就是貓同時是死的也是活的。

貓咪既是死的,同時也是活的。這挑戰了經典物理以及我們對這個科學的理解。但這確實是科學,是量子物理的核心概念 — 「疊加態」。

「疊加態」是量子物理的核心概念,他描述了一個量子系統,可以同時存在多個不同的狀態。而當我們對處於疊加態的系統進行量測,主動「觀測」,系統就會「坍縮」到所有可能中的一個確定的狀態。但在觀測之前,卻是「同時存在所有的可能」。

人生的疊加態

raw-image

最近看了一部影集「人生複本(Dark Matter)」,是源自 Blake Crouch 的同名原著小說,描述了主角打造出了「箱體」,也就是一個放大版的薛丁格的貓,裡面的那個鋼盒,只是大很多,人可以自己走進去。

接著為了隔絕所有的外界干擾,也就是要創造無法觀測的環境,因此用了某種特殊的合金,打造完全阻隔外部的各種干擾的效果,也就是等於完全無法用任何方式觀測箱體內部,內部也無法觀測到外部。

然後主角可以自己走進去箱體,並透過注射一種藥物,阻斷大腦的前額葉的作用,也就是阻斷自己的主觀觀測,以至於在箱體裡,就可以讓自己進入自己的疊加態,也就是自己的人生的疊加態,同時存在的各種可能的人生,在影集裡,在這種疊加態狀態裡,箱體會變成一個長廊,本來箱體的門,會變成無限的長廊上的無限的門。

接著透過自己的的「起心動念」,每一次打開其中的一道門,就會透過箱體,走進入到自己其中的一種人生,也就是人生的平行宇宙。

raw-image

From Tim Urbanhttps://twitter.com/waitbutwhy/status/1476962460049584136

你滿意現在的生活嗎?

你可曾想過,如果當初在人生的某個時間點,做了不同的選擇,人生是不是會有不同的光景?會更快樂嗎?

你的每一個選擇,每一次的起心動念,都是對這個世界的主動觀測、主動參與,就直接影響了這個世界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同時也就變成了你現在所生活的樣子。

如果,what if,重新來過,在人生旅途上,選擇另外一條路的光景,會是如何呢?

箱體的設定就是把這個 what if 變成事實,讓主角可以去體驗不同的人生光景。

這個影集透過一個科幻的設定,描述了一個自我探索的故事。我很喜歡這樣子的題材,一不小心就一直按下一集,一兩天就K完了。(延伸閱讀:Dark Matter 人生複本 — Prompt 生成一個平行宇宙

網頁的疊加態

最近跟同仁在討論「千人千面」。因為 AI ,精確的說是 生成式AI 的關係,很多電商的老題目,都可以玩出新花樣。

我們在討論說,如果,what if,同一個網頁,也就是同一個 URL,但不同的消費者來看,會看到不一樣的內容。也就是同一個網頁,同一個URL,你看到的跟我看到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可能依據我的興趣,你的喜好。

也就是同一個網頁,同時存在無限的可能性,也就是處於「網頁的疊加態」。

因為觀測者的「主動觀測」,這個網頁就會「坍縮」成確定的樣子,顯示給這個觀測者。而不同的觀測者,會看到不同的網頁設計。

傳統的一個網頁,一個URL,我們會用設計工具去 Layout,用 CMS 去上內容,然後形成一個確定的設計,給一個網址給消費者連結來瀏覽。不管誰來看,同一個 URL 就是看到同一個網頁設計。

但如果是同一個網頁,要同時存在無限的可能性,讓網頁在沒有任何使用者主動觀測之前,處於網頁的疊加態,處於這個網頁的所有可能,這個系統要怎麼設計?

這時候就需要 AI 了。而且一定得 AI。

AI 的疊加態

現在的世界,在一個很有趣的階段。AI 紅到破圈,大家都知道 AI 越來越厲害了,共識都是要來投資 AI ,懂的公司不管如何,AI 喊也都要喊一下。但,真正好好在用 AI 的人,卻還是很少。

現在這些通用型 AI ,明明很多都可以從免費試玩開始,免費的版本也都已經很有幫助了,無論 ChatGPT、Bing、Google Gemini、以及最近的 Claude,其實都可以在各方面,幫上自己很大的忙了。但大多數人,不用的還是不用。

很多人說,用了啊,覺得還好,問他很多問題,還是會答錯,還給我瞎掰。

有些人說,沒有很好聊,笑話沒有很好笑?

有些人說,覺得還是笨笨的,我叫他做的事情,他都沒有做到符合我的要求。

但身旁卻有不少朋友,每天都在跟 AI 互動,已經到 ChatGPT 稍微大當機,就會影響是日工作的依賴程度。(還好像在有 Claude 了)

同一個 ChatGPT,不同的人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AI 同時存在所有的可能,你不去跟他互動,不主動去觀測,他就處於 AI 的疊加態。你去互動,去使用,去觀測,AI 就會變成屬於你的可能。

你不去觀測,AI 就存在所有的可能。

但你不去參與,AI 的所有可能都與你無關,應該是任一個可能都無關。而 AI 並不在乎。

意義的疊加態

卡謬認為,人生的本質是荒謬的,因為當我們嘗試追求意義的過程中,會發現,其實宇宙並不在乎。

宇宙存在著所有的無限的意義,當我們嘗試追尋意義,宇宙就回應你了一個意義,是一個你所以為的意義,事實上,宇宙本身是無意義的。人生對意義的追求,與宇宙本身的冷漠與無意義之間,就形成了「荒謬」(Absurd)。

其實向內追求,意義都是由個人賦予的,生命的意義在於你賦予它什麼意義。

「在冬天的正中央,我終於發現我內心有一個不可戰勝的夏天。」

「在這個不確定和暴力的時代,我們需要讓每一刻都充滿意義。」

所以,人生的意義,都來自於每一個自己的主觀想像,也架構了每個人對宇宙的認知與理解。

對同一個事情的解讀,也因此常常你我之間,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一個事情,存在著所有的意義,每個人看同一件事情的意義都不同,處於意義的疊加態,你的明白無法了解我的明白。

我們最終都是無法互相明白的,因此我們時常感覺到孤獨,而不停的追尋彼此的理解,最終往往徒勞,我們都活在各自的平行宇宙裡。

架構的疊加態

回到文章開頭的故事。

其實要做系統整合,架構圖通常都是要先畫的。也就是透過架構圖,來溝通大家的分工,然後依據架構圖來工作。

但通常一個架構,會各自解讀。

光是兩個系統之間畫一條線,你的系統負責票券,我的系統負責會員。你要來呼叫我的系統,我也需要呼叫你的系統。但光畫一條線就有得吵了,那條線到底實際上是你呼叫我的API,還是我使用你的 API,大家都覺得我有 API 啊,你來呼叫不就好了?為什麼是我要改來用你的 API 規格?

也就是大多時候,為了分工,就一定會有一個架構圖,而當架構圖畫出來了,我們以為所有的參與者,終於可以在同一個架構上分工合作了,事實上這個架構圖,處於架構的疊加態,同時存在無限的可能,最後因為參與者的主觀觀測,變成每個參與者覺得的樣子。

也就是你看到的架構圖,跟我以為的不一樣,但明明都是使用同一張架構圖,卻是有各自不同的明白。

原來所有的整合系統,都是一種量子系統。

平行宇宙常在你左右。

升維的全局觀

raw-image

所以,到底什麼是一個事情同時存在所有的可能性?如果我們以三維的方式來思考,永遠也看不清楚。

如果把時間的維度與可能性的維度加進來,就像上面這張圖一樣,我們更有機會看透,也可以發現新的可能性。

現在雖然已經坍縮成一個確定的可能性,但在過去,的確包含了所有了可能性,而從現在開始的未來也是。

所以,也許在現在,我們站在不同的可能性的位置在思考,因此無法產生共識,但從高維的角度,也就是拉開可能性的維度,跟時間的維度,我們都是可以互相理解的。

我們明白,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在過去都包含在一起,都是有關聯,有交集的。

而我們也可以期待,在未來再次交集在一起。

原文刊載:I’m Happy


avatar-img
599會員
100內容數
Hello,大家好,我是 91APP 產品長 李昆謀( Happy Lee ), 因為這十年來,一直在幫零售業做數位轉型,會在這邊分享 OMO、新零售、大數據、電子商務 等等相關的內容,也算是把這些年來的經驗,自己做個整理。歡迎大家追蹤我的專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探訪韓國慶州的世界文化遺產,包括佛國寺和石窟庵,距今1400多年前的傳奇王朝的歷史魅力。在普門湖畔,我們享受了度假村的舒適和湖景咖啡店的悠閒時光。最後,我們參觀了慶州世界文化Expo公園,見證了這座城市如何融合古今,打造獨特的旅遊體驗。
慶州租車自駕自由行拜訪兩家網路很熱門的咖啡店:皇理團路的清水堂、以及普門湖畔的 aden。
今天來到瑞士的蒙特勒,與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的故事緊密相連。這座城市以其美麗的日內瓦湖而聞名,而Freddie在這裡創作出許多經典。文每年九月,粉絲們聚集在這個城市,共同紀念這位搖滾巨星,這裡不僅是一個令人放鬆的地方,更是音樂的聖地,展現了人生短暫卻充滿光輝的哲學。
人生複本 Dark Matter 影集的觀後感。原來箱體開箱的過程,也是一種 AI Prompt。
高韌性設計是系統、組織和服務的關鍵。它通過減少對單一供應商或資源的依賴,提高適應性和可持續性。這一原則適用於各個領域,從SaaS系統到AI應用、組織結構、能源策略,甚至個人項目如電子報。高韌性設計的核心是多元化和靈活性,確保即使面臨挑戰也能持續運作。 一般性系統的高韌性設計 作為一家 S
在慶州自駕遊中,品嘗了多家美食。佛國寺旁的全州鄉村飯桌提供傳統韓式料理,小菜豐富,牛肉火鍋和豆腐鍋非常飽足。普門旅遊區的千年農會超市烤韓牛,自助選購新鮮韓牛,享受自助燒烤樂趣。大陵苑的蛤蠣刀削麵,湯頭濃郁鮮美。普門湖附近的五福海帶牛肉湯,餐廳環境幽靜,湯鮮味美,搭配用心的小菜和烤魚,令人回味無窮。
探訪韓國慶州的世界文化遺產,包括佛國寺和石窟庵,距今1400多年前的傳奇王朝的歷史魅力。在普門湖畔,我們享受了度假村的舒適和湖景咖啡店的悠閒時光。最後,我們參觀了慶州世界文化Expo公園,見證了這座城市如何融合古今,打造獨特的旅遊體驗。
慶州租車自駕自由行拜訪兩家網路很熱門的咖啡店:皇理團路的清水堂、以及普門湖畔的 aden。
今天來到瑞士的蒙特勒,與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的故事緊密相連。這座城市以其美麗的日內瓦湖而聞名,而Freddie在這裡創作出許多經典。文每年九月,粉絲們聚集在這個城市,共同紀念這位搖滾巨星,這裡不僅是一個令人放鬆的地方,更是音樂的聖地,展現了人生短暫卻充滿光輝的哲學。
人生複本 Dark Matter 影集的觀後感。原來箱體開箱的過程,也是一種 AI Prompt。
高韌性設計是系統、組織和服務的關鍵。它通過減少對單一供應商或資源的依賴,提高適應性和可持續性。這一原則適用於各個領域,從SaaS系統到AI應用、組織結構、能源策略,甚至個人項目如電子報。高韌性設計的核心是多元化和靈活性,確保即使面臨挑戰也能持續運作。 一般性系統的高韌性設計 作為一家 S
在慶州自駕遊中,品嘗了多家美食。佛國寺旁的全州鄉村飯桌提供傳統韓式料理,小菜豐富,牛肉火鍋和豆腐鍋非常飽足。普門旅遊區的千年農會超市烤韓牛,自助選購新鮮韓牛,享受自助燒烤樂趣。大陵苑的蛤蠣刀削麵,湯頭濃郁鮮美。普門湖附近的五福海帶牛肉湯,餐廳環境幽靜,湯鮮味美,搭配用心的小菜和烤魚,令人回味無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時候不需要等到有觀點、概念、理論
Thumbnail
有溝沒有通,是因為即便頭腦理解,身體卻經驗著限制。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一旦把不同設定為理所當然的基調之後,就覺得每一次相同都感天動地的。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探討如何運用創造性思考來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並促進新舊知識的融合。
人本來就是矛盾的、互相衝突的個體
Thumbnail
邏輯,是幫助我們判斷事理的重要因子。本篇我們將從表述、系統、思維下手來探討如何透過邏輯來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甚至是解決問題。
Thumbnail
📕 意識神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匯處:  https://reurl.cc/9vEbld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有時候不需要等到有觀點、概念、理論
Thumbnail
有溝沒有通,是因為即便頭腦理解,身體卻經驗著限制。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一旦把不同設定為理所當然的基調之後,就覺得每一次相同都感天動地的。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探討如何運用創造性思考來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並促進新舊知識的融合。
人本來就是矛盾的、互相衝突的個體
Thumbnail
邏輯,是幫助我們判斷事理的重要因子。本篇我們將從表述、系統、思維下手來探討如何透過邏輯來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甚至是解決問題。
Thumbnail
📕 意識神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匯處:  https://reurl.cc/9vEb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