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聽到甜味嗎?AI 如何幫助我們創造跨感官的神秘力量

📝📝:你能聽到甜味嗎?AI 如何幫助我們創造跨感官的神秘力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許多研究已經顯示,我們的腦海中會自然地將顏色、形狀和聲音與味覺聯繫起來。




本文翻譯自《BBC》的報導《An AI started ‘tasting’ colours and shapes. That is more human than you might think




人類的感官並不是完全獨立運作的。

許多研究已經顯示,我們的腦海中會自然地將顏色、形狀和聲音與味覺聯繫起來。

例如,紅色和粉紅色通常讓人聯想到甜味,綠色則偏向酸味,白色則與鹹味相關,黑色和棕色則多被認為與苦味有關。


感官交互:我們如何「吃」顏色和形狀

這些「跨感官聯結」在科學上被稱為 cross-modal correspondences,也稱為「連覺」。

連覺的起源可能源自我們對環境的內化統計

例如,自然界中水果從綠色變成紅色往往意味著成熟和甜度的增加。而在形狀上,圓潤的物體容易讓人聯想到甜味,可能是因為它們帶來的安全感與愉悅情緒。


來源:Dalle-3 生成

來源:Dalle-3 生成


包裝與感知:如何利用感官聯結

食品和飲料的包裝設計廣泛應用了這些跨感官聯結。像是日本早稻田大學(Waseda University)的研究就發現以下幾個有趣的共通性。

苦味食物會激活警覺反應,促使個體更多地依賴外部線索(如顏色)來評估其安全性和品質。像是:苦味相較於甜味更敏感,這是基於進化的生存需求。


粉色帶甜,黑色則苦

  • 牛奶巧克力: 包裝顏色對甜味感知無顯著影響。
  • 苦巧克力: 包裝紙為粉色時,參與者認為苦巧克力的甜味更強,而黑色包裝則加強了苦味的感知
  • 綠茶: 在藍色杯子中的苦綠茶看起來更苦,而在透明杯中則更甜。


包裝紙為粉色時,參與者認為苦巧克力的甜味更強,而黑色包裝則加強了苦味的感知。

包裝紙為粉色時,參與者認為苦巧克力的甜味更強,而黑色包裝則加強了苦味的感知。


AI 的介入:反映還是創造感官聯結?

當 AI 如 ChatGPT 被要求回答與感官聯結相關的問題時,研究發現 ChatGPT 的回答與人類參與者的結果高度一致。例如,AI會將粉紅色與甜味聯繫,綠色與酸味相關,這些回答大多數基於訓練數據中的人類偏好。

AI的這種能力不僅展示了 ChatGPT 如何模仿人類心理模式,也帶來了進一步探索的可能性。


研究發現 ChatGPT 的回答與人類參與者的結果高度一致。來源:Dalle-3 生成

研究發現 ChatGPT 的回答與人類參與者的結果高度一致。來源:Dalle-3 生成


例如,研究者希望利用 AI 生成新的跨感官聯結假設,然後在實驗中進行驗證。這可以幫助品牌設計更加契合感官需求的產品或包裝。

然而,目前的 AI 並非完美。它可能生成錯誤資訊或缺乏人類的創造性細微差別。因此,研究者認為 AI 應該作為靈感的來源,而不是直接的解決方案。


節日應用:味覺與音樂的交織

文章最後探討了感官聯結在節日期間的實際應用,例如選擇合適的音樂來搭配節日的飲料與食品。研究表明,高音高節奏的音樂更適合柑橘類的白酒,而低音豐滿的旋律則能襯托紅酒的濃郁

針對聖誕節的特別需求,ChatGPT建議《Have Yourself a Merry Little Christmas》《Christmas Time is Here》等柔和、溫暖的曲目搭配熱紅酒,這些選擇可能正是利用了我們對音樂情感和味覺的聯結。





這篇文章以感官科學為主軸,結合 AI 的應用,展示了人類心理和科技的有趣交集。從理論到實踐,無論是用於市場行銷、產品設計,還是節日氛圍的營造,都顯示出這些跨感官聯結的廣泛潛力。

未來,隨著AI和感官科學的進一步結合,我們或許能更加精確地設計符合人類感知需求的產品與體驗,為消費者創造更多的價值和樂趣。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16會員
247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的其他內容
大型語言模型以自然的節奏說話,表達好奇心,甚至聲稱能體驗情感。但這精心打造的表象掩蓋了一個基本的事實: 這些 AI 系統根本不具備這些人類特質。
「懶惰原住民」(the Lazy Native)的迷思並非自然形成,而是殖民當局帶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意圖精心打造的。
KK 指出,AI 的長期影響將超過電力與火的發明,但這個變革需要數百年來逐步展現。
大型語言模型以自然的節奏說話,表達好奇心,甚至聲稱能體驗情感。但這精心打造的表象掩蓋了一個基本的事實: 這些 AI 系統根本不具備這些人類特質。
「懶惰原住民」(the Lazy Native)的迷思並非自然形成,而是殖民當局帶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意圖精心打造的。
KK 指出,AI 的長期影響將超過電力與火的發明,但這個變革需要數百年來逐步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