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史(16):瘋狂的根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探索瘋狂的根源


就某些層面來看,至19世紀為止,西方醫學對於精神失常的診斷,其實還是停留在一個相對匱乏、且缺乏扎實理論根基的狀態。


突破了信仰年代之後、神經學的出現一度讓精神醫學的前途露出曙光,然而在多年的醫學理論革新之後,精神醫學終究回到了原點。由於找不到任何可以治療的手段,不管是最早以前出現的恐怖瘋人院、到大監禁時代的收容所、至19世紀的進化論等,都無法讓精神醫學有所突破。


某種程度上,從14世紀以後,精神醫學何嘗不是和它必須處理的患者一樣,都被監禁在一個看不到未來的監獄中呢?


在收容所風行的時期,儘管有大量的精神科醫師投入臨床治療的行列,但仍然沒有在病理上有任何的突破。


雖然這些精神醫生在收容所中擁有絕對的權威,但在外界看來,這些成效不彰的醫生,搭配上當時盛行的、幾近是為精神醫學的無能找理由開脫的「退化理論」,在外人看來,實在是令人摸不著頭緒。而就算有道德療法的支持,一切都沒有起色,重症的精神病患始終沒有解決的辦法。


在一般人的眼中,精神科的醫生,只是從收容所的恐怖大師、變成沒有實質作用的道德醫療倡導者而已,共通點就是沒有實質作用。這也令精神醫學的威信在民眾間大受打擊。


也因此,實際上,社會大眾對於精神醫生是否真能治療與辨認正常人和精神失常者一事,多半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


在那個收容所制度稱霸精神醫學界的時代,實際上精神科醫師大多和他們的患者一樣,是被「監禁」在自己的機構裡的。相對於當時那些比較先進又開放的醫學環境(如細菌學、手術技術革新等等),實際上精神醫學一直是相當封閉的一個學派。


而有鑑於種種精神失常症狀的諸多不確定性,當時的精神科醫師,甚至無法對自己所面臨的各種精神疾病進行科學且系統性的分類。事實上,這個問題直到後來一本名為「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出現之後才有初步的解決,而DSM系統的成熟已經是1980年代之後的事情了。


就現實的層面來說,說當時的精神醫學,對於精神失常背後的生理基礎一無所知、甚至完全沒有任何基礎知識可言,可是一點也不為過。


而這樣的困境,迫使當代的精神科醫生放棄傳統治療的道路,轉而重拾神經學崛起的時代所提出的理論。也就是認為:「精神疾病的根源,必定是來自於神經系統與大腦」這樣的觀點。


阿茲海默症的發現


在20世紀初期,有賴於顯微技術與解剖技術的演進,著名的德國醫學家阿茲海默在解剖一名失智症病患的大腦時,發現了腦中異常的神經纖維與硬塊。而他認為,這種物理性的變異,極有可能和精神異常有關,而這樣的疾病,便在後世被稱之為「阿茲海默症」。


與此同時,另外一組醫師也證明了,所謂的麻痺性癡呆(GPI)是由「梅毒」所引起的腦病變。至此以後,科學與醫學界開始願意重新相信,精神疾病的根源「有可能」真的來自於神經系統與大腦。


儘管找到這些精神疾病與生理變異之間的關聯性,確實大大的強化了生物研究有助於解開精神失常之謎的觀點,不過大部分的精神異常,其實仍是找不到其物理上的損傷(如今大多精神疾病仍是如此)。


即便病理學的演進已經終結了文藝復興之後主宰西方醫學數百年的體液學說,但對於問題的根本--也就是如何治療這些病人--而言,醫學界仍然是束手無策。


瘋狂與正常的藩籬


在19世紀的到來後,一直有一個問題深深的困擾著精神醫學界與當代社會,那就是被判定為精神病人的患者數量大幅度的增加,以至於廣泛設立的收容所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而這種問題的根本,除了因為許多的精神疾病本來就具有慢性化特徵(特別是那些現代認為是生理性問題的重度精神疾病)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當年的精神醫學分類與判斷標準,隨著各種五花八門的精神病分類越來越複雜、而令瘋癲與正常的邊界愈趨模糊所致。


這樣的情況,實際上並不只在19世紀發生而已,在以往的歷史之中,只要是處於社會急遽變動的時期,所謂的「神經衰弱患者」就會大量的出現。而這樣的現象不只反映了社會動盪對人類精神健康的影響,同時也表示了所謂將「正常」與「瘋狂」進行分界的圍籬,實際上一直都很薄弱


在英語系的精神科醫師中,有一個詞是專門用來描述這種現象的,也就是:

Half-mad」,專門用來描述那些遊走在當年認為是瘋狂與正常的定義邊界之下的人們。


實際上,在現代有一個類似這種描述的疾病,叫做「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其命名由來,是因為患者的症狀介於健康與精神疾病的模糊邊界而得名。


不過,當年認為的神經衰弱症,其實比較傾向於近現代所謂的「精神官能症」,也就是比較輕微、不是很嚴重的身心症狀,基本上是正常人偶爾都會出現的毛病。


而這些「潛在的精神病患」,擁有的疑難雜症可是多如牛毛。


反過來說,在當年,如果你有各種身心上的疑難雜症,就很容易被判定為神經衰弱症的患者,而這種疾病,顧名思義,即是表示患者的神經比較脆弱而容易受傷。而既然這群人的神經是如此的脆弱,那麼各種奇怪疼痛與不適的發生,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由於診斷出精神異常與正常的標準越來越模糊,大量被認為是患上神經衰弱症的患者開始出現。而為了診治這些遭受此類比較輕微精神問題困擾的人們,大量的診療所因應而生。


此時,大部分精神科醫生不再關切那些無解的重大精神疾病,而是傾向於離開收容所、去外面當診間醫師,服務那些有錢但擁有一些精神困擾的、相對好搞定的人群。起碼不需要再整天與那些無法溝通的瘋子混在一起。


診療所的出現,打破了以往被一般人以陰森、與世隔絕為主要印象的收容所概念,讓精神醫學走向更大眾化與普及化。就某種程度來說,精神科診所的出現,或許是14世紀以來,最大的精神醫學創新也說不定。


然而,很快的,一個新興的學派即將崛起,並撼動往後的精神病學,一個名為精神分析學的新風潮,即將席捲歐美世界。


而歐洲,也將面臨人類史上最險惡的兩場惡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eitou的沙龍
1會員
69內容數
正在寫與精神醫學有關的東西,完成之後再看看要做什麼。
Meito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主要收錄除了SSRIs以外的抗憂鬱劑,基本上就是非主流SSRI類的藥物紀錄集。 其實抗憂鬱劑的選擇挺多的,效果不好就換一種,慢慢試總會有比較適合的,針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這部分只能靠耐心慢慢測試。有些沒有詳細寫到的,就是筆者也沒吃過。順便在此篇文末科普大麻,大麻以前曾是廣泛拿來當抗憂鬱藥用的東西。
2025/04/21
主要收錄除了SSRIs以外的抗憂鬱劑,基本上就是非主流SSRI類的藥物紀錄集。 其實抗憂鬱劑的選擇挺多的,效果不好就換一種,慢慢試總會有比較適合的,針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這部分只能靠耐心慢慢測試。有些沒有詳細寫到的,就是筆者也沒吃過。順便在此篇文末科普大麻,大麻以前曾是廣泛拿來當抗憂鬱藥用的東西。
2025/04/21
作為目前主流抗憂鬱劑的SSRI,大多是1980年代之後才陸續上市的抗憂鬱藥物,用以取代前一代副作用太多的傳統抗憂鬱劑。本文介紹主流使用的SSRIs,以及治療理論與特性,若對這些藥物的理論和效果有疑慮,可以參考本文的內容。
2025/04/21
作為目前主流抗憂鬱劑的SSRI,大多是1980年代之後才陸續上市的抗憂鬱藥物,用以取代前一代副作用太多的傳統抗憂鬱劑。本文介紹主流使用的SSRIs,以及治療理論與特性,若對這些藥物的理論和效果有疑慮,可以參考本文的內容。
2025/04/21
在正式提及藥物使用之前,必須先清楚辨認藥品名稱的方法。首先,一種藥品通常只會列一種「通用名」,而這個通用名往往會在藥品名稱的最後以英文表示。而藥物的商品名稱則因為各藥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子。本篇教大家如何辨認拿到的藥物學名是什麼,基本上能做到分辨學名是什麼,即可有效閱讀後面的篇章。
2025/04/21
在正式提及藥物使用之前,必須先清楚辨認藥品名稱的方法。首先,一種藥品通常只會列一種「通用名」,而這個通用名往往會在藥品名稱的最後以英文表示。而藥物的商品名稱則因為各藥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子。本篇教大家如何辨認拿到的藥物學名是什麼,基本上能做到分辨學名是什麼,即可有效閱讀後面的篇章。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在20世紀初期燃起的各種生理實驗熱潮退去之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似乎逐漸在精神醫學之中找到自己的立基點。 在經過了世界大戰的洗禮、以及見識到了戰爭如何使健康的人類走向崩潰的邊緣之後,以創傷和壓抑引起各種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開始被認真的探討起來。 至此,以精神分析為主的心理治療,開始席捲了歐美世界。
Thumbnail
在20世紀初期燃起的各種生理實驗熱潮退去之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似乎逐漸在精神醫學之中找到自己的立基點。 在經過了世界大戰的洗禮、以及見識到了戰爭如何使健康的人類走向崩潰的邊緣之後,以創傷和壓抑引起各種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開始被認真的探討起來。 至此,以精神分析為主的心理治療,開始席捲了歐美世界。
Thumbnail
有鑑於醫學界對於瘋癲的判定越來越寬鬆,到了19世紀末期,神經衰弱與歇斯底里已經變成了精神醫學界的主流疾病。而對於如何治療重大精神疾病,當時的醫生們反而不是很有興趣。 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橫空出世之後,傳統精神醫學受到了挑戰,而後續引起的兩次世界大戰,更是大幅影響了精神醫學的發展。
Thumbnail
有鑑於醫學界對於瘋癲的判定越來越寬鬆,到了19世紀末期,神經衰弱與歇斯底里已經變成了精神醫學界的主流疾病。而對於如何治療重大精神疾病,當時的醫生們反而不是很有興趣。 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橫空出世之後,傳統精神醫學受到了挑戰,而後續引起的兩次世界大戰,更是大幅影響了精神醫學的發展。
Thumbnail
就某些層面來看,至19世紀為止,西方醫學對於精神失常的診斷,其實還是停留在一個相對匱乏、且缺乏扎實理論根基的狀態。 突破了信仰年代之後、神經學的出現一度讓精神醫學的前途露出曙光,然而在多年的醫學理論革新之後,精神醫學終究回到了原點。在19世紀的末期,精神醫學正面臨抉擇的十字路口,重新思索瘋狂的根源
Thumbnail
就某些層面來看,至19世紀為止,西方醫學對於精神失常的診斷,其實還是停留在一個相對匱乏、且缺乏扎實理論根基的狀態。 突破了信仰年代之後、神經學的出現一度讓精神醫學的前途露出曙光,然而在多年的醫學理論革新之後,精神醫學終究回到了原點。在19世紀的末期,精神醫學正面臨抉擇的十字路口,重新思索瘋狂的根源
Thumbnail
在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的年代,有賴於神經學的發展,對當時的社會大眾和醫生來說,以神經系統的錯亂,來解釋過去千百年來一直難解的精神疾病,儼然是一種新興的潮流。 同時,這樣的解釋也代表著,精神醫學的研究,真正從「心因性的問題」變成「真正的疾病」。 即便如此,事情還是沒有解決。
Thumbnail
在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的年代,有賴於神經學的發展,對當時的社會大眾和醫生來說,以神經系統的錯亂,來解釋過去千百年來一直難解的精神疾病,儼然是一種新興的潮流。 同時,這樣的解釋也代表著,精神醫學的研究,真正從「心因性的問題」變成「真正的疾病」。 即便如此,事情還是沒有解決。
Thumbnail
有賴於神經學在17世紀末的發展,到了18世紀時,新的理論已經能夠套用在難以捉摸的精神疾病之上。 在啟蒙運動和科學出現之後,歐洲迎來了一次大改造的浪潮。隨著宗教改革的風潮,大量的新思維與學說席捲歐洲社會,自文藝復興之後,歐洲再度迎來了一個全面革新的全新年代。 而宗教與科學,即將產生激烈的衝突。
Thumbnail
有賴於神經學在17世紀末的發展,到了18世紀時,新的理論已經能夠套用在難以捉摸的精神疾病之上。 在啟蒙運動和科學出現之後,歐洲迎來了一次大改造的浪潮。隨著宗教改革的風潮,大量的新思維與學說席捲歐洲社會,自文藝復興之後,歐洲再度迎來了一個全面革新的全新年代。 而宗教與科學,即將產生激烈的衝突。
Thumbnail
17世紀末期,在這個瘋人院如雨後春筍般成長的年代,社會普遍認為,精神疾病與瘋癲是理性的缺失,而從很多角度看來,當理性這個「主宰靈魂的力量」遭到削弱或著被獸性給壓過的時候,一切都會失去控制,最終就會發展成把人逼瘋的狀況。 然而,事情是否真是如此?還得等「神經學」替當代好好解釋。
Thumbnail
17世紀末期,在這個瘋人院如雨後春筍般成長的年代,社會普遍認為,精神疾病與瘋癲是理性的缺失,而從很多角度看來,當理性這個「主宰靈魂的力量」遭到削弱或著被獸性給壓過的時候,一切都會失去控制,最終就會發展成把人逼瘋的狀況。 然而,事情是否真是如此?還得等「神經學」替當代好好解釋。
Thumbnail
東方的醫療哲學 與西方文明相對,在古代中醫醫學的記載之中,早已有癲狂之說,但在討論中醫對於精神異常的看法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古代中醫對於疾病的理論與哲學是什麼。 本篇是基於歐洲史觀而對東方傳統醫學的看法,由於是一個講歐洲歷史與醫學的主題,對東方醫學的考證相對較少,僅此一篇。
Thumbnail
東方的醫療哲學 與西方文明相對,在古代中醫醫學的記載之中,早已有癲狂之說,但在討論中醫對於精神異常的看法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古代中醫對於疾病的理論與哲學是什麼。 本篇是基於歐洲史觀而對東方傳統醫學的看法,由於是一個講歐洲歷史與醫學的主題,對東方醫學的考證相對較少,僅此一篇。
Thumbnail
瘋狂的界定 自原初文明開始,精神疾病一直深入人類的基因之中,隨著文明不斷演化,用「瘋狂」與「不正常」表現在人類社會中,藉由人類與其文化為載體,精神問題隨之演化。隨著文明的進步,這些異常沒有消失,而是更加深入人類的社會之中,成了人類演化史上重要的一部份,也推動了人類的前進。
Thumbnail
瘋狂的界定 自原初文明開始,精神疾病一直深入人類的基因之中,隨著文明不斷演化,用「瘋狂」與「不正常」表現在人類社會中,藉由人類與其文化為載體,精神問題隨之演化。隨著文明的進步,這些異常沒有消失,而是更加深入人類的社會之中,成了人類演化史上重要的一部份,也推動了人類的前進。
Thumbnail
自古以來,精神疾病的表現就是「瘋狂」,而瘋狂,往往被認定為「正常」的相對面。 本篇文章探討瘋狂的定義和精神病與文明推進的關係,描述精神病學是如何隨著文明的出現而始終纏著文明不放。好似人類的發展就必須與精神異常一同前進不可,難道這就是人類的「原罪」?
Thumbnail
自古以來,精神疾病的表現就是「瘋狂」,而瘋狂,往往被認定為「正常」的相對面。 本篇文章探討瘋狂的定義和精神病與文明推進的關係,描述精神病學是如何隨著文明的出現而始終纏著文明不放。好似人類的發展就必須與精神異常一同前進不可,難道這就是人類的「原罪」?
Thumbnail
各位有緣看見這系列專題的讀者,大家好。 這是一個關於精神病學的專題,內容是粗略的講解精神病學在人類歷史上的發展,試圖讓大家淺顯易懂的理解,以西方文明的角度,精神病學究竟是怎麼演變而來,而精神病學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希望能藉此科普精神病學。
Thumbnail
各位有緣看見這系列專題的讀者,大家好。 這是一個關於精神病學的專題,內容是粗略的講解精神病學在人類歷史上的發展,試圖讓大家淺顯易懂的理解,以西方文明的角度,精神病學究竟是怎麼演變而來,而精神病學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希望能藉此科普精神病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