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辨別
在正式提及藥物使用之前,必須先清楚辨認藥品名稱的方法。
首先,一種藥品通常只會列一種「通用名」,除非該藥品本身是由多種通用名藥物複方組成,而這個通用名往往會在藥品名稱的最後以英文表示。而藥物的商品名稱則因為各藥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子。
在藥品市場上,同一個學名的藥物可能會有數十種以上、由不同廠商所生產且各自命名的藥。所以這裡要注意的是,藥品的商品名稱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辨別其「通用名」,那才是它真正的內含物。
就以百憂解(Prozac)為例,當你在網路上搜索的時候,你可能會搜到一份仿單,而仿單內容可能寫著:
「百憂解錠 20 公絲(PROZAC 20mg ),內含Fluoxetine 20公絲。」
其中,「百憂解」是藥廠產品的上市中文名、「Prozac」是產品的上市英文名。
後面的「含某成分(Fluoxetine)」才是該藥物成分真正的「學名」(Fluoxetine),也是化合物的「通用名」。
然而出產百憂解的原廠公司其實已經退出台灣市場了,這個舉例不是很好。但舉其他藥一定一堆人沒聽過,姑且拿這個最有名的抗憂鬱藥物來說明。
後面的藥物篇章都以學名為主,因為市面上的藥物商品名太多,一種藥物在市場上往往有超過10種以上的商用名。而且每過一段時間、藥廠更新藥證時又可能會改名。這樣列記根本列不完,所以都用「幾乎不可能改」的學名為主。
而在藥物的領域裡面,有所謂的專利藥和學名藥(仿製藥)。
專利藥通常是指開發出藥物的原廠所製造的專利藥品,這些藥品是有專利的,必須要在專利過後,其他藥廠才可以出產相關的學名藥。
專利藥通常要價不斐,尤其在美國,專利藥的價格往往是學名藥的數倍,而學名藥普遍價格較低,是其他藥廠參照化學藥物的合成方法後,自己生產上市的。
至於很多人說非吃原廠藥不可,因為原廠的專利藥物才真正的「有用」,這其實是一種迷思。
事實上學名藥在上市之前,都要接受衛生單位的檢驗,驗出的有效藥物成分要與專利藥一樣,且實驗上保證藥效相同,才會被核准。也就是說,基本上原廠專利藥和仿製學名藥並沒有「物質上」的差別,內含物都是一樣的。只要學名藥廠製造的藥物正確、理性來說應該與原廠藥沒有差別。
畢竟都是透過類似的現代化學方法製造出來的化合物,說實在,製作化合物本身不是技術上困難的部分,最難的是研發出有用的化合物並通過核准。
特別提一個小知識,印度是不承認藥物專利的,印度只承認製程專利。
也就是說,印度政府允許印度國內藥廠、若知道藥物的確切分子式後,可自行研發合成方法。如果你合得出來,就不違反專利權,國外那些藥物開發大廠在印度也告不倒你。
因此,印度藥業是所有專利藥原廠的惡夢。
印度政府基於醫療和人權考量,認為藥物的平價普及大於專利保護,故印度是當前世界上的學名藥大國,提供全世界20%的學名藥物生產,是仿製藥物界的專家,號稱沒有仿不出來的藥。
藥物的治療原理
雖然仍缺乏部分確切的證據,但目前在精神醫學的領域中,大部分藥物的作用機理,都與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血清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密切相關(當然,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在現代被辨識出來的實際上有數十種,而不是只有這三種而已)。
就神經學的角度看來,人類的腦部透過神經系統傳達訊號來控制整個身軀,而這幾種神經傳導物質,就是神經細胞之間互相溝通所需要使用到的資源。
現代醫學認為,這些腦內神經傳遞物質的缺乏或著過多,都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影響。
通俗的來說,如果把神經細胞看作是通訊裝置,那麼這幾種神經傳導物質就像是電波訊號一樣,如果電波訊號不穩定,裝置之間的通訊就容易干擾或著被中斷,進而導致訊息被不正確的傳遞。而這樣的狀況在現代精神醫學看來,各種奇奇怪怪的精神症狀和意識的混亂,都源自於神經系統的錯亂。
例如血清素(全名為血清張力素、5-羥色胺、5-HT系統),一般被認為是快樂與幸福感的主要貢獻者。
如果人類缺乏血清素,就會出現焦慮、緊張、憂鬱甚至出現強迫行為等等,而主流的抗憂鬱劑,則被認為能夠提高血清素在腦中的濃度(但並不是以讓腦生產更多血清素的方式,而是透過降低回收的機制實現,詳細的內容請參閱後續的抗憂鬱劑篇)。
因此,現代精神醫學主要的治療手段,便是利用藥物的生化機理,去介入並調節腦袋中各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
其中多巴胺在情緒上控制著一個人的愉快、衝動、興奮、激昂等情感,多巴胺系統的失衡則會導致注意力渙散、肌肉不自主震顫,去甲腎上腺素則控制著恐懼的情感與壓力反應。在腦袋中,去甲腎上腺素影響著杏仁核,驅使杏仁核在壓力下觸動「戰或逃反應」,血清素則與情緒的放鬆、焦慮、沮喪、強迫行為等有關聯性。
原則上,精神醫學對於精神症狀的治療手段,除了使用心理諮商、精神分析、認知行為療法等改變思想的非侵入式療法以外,更主要的就是關切這些藥物是如何對大腦產生影響,目標是在藥效的作用下達到一個患者可以接受的平衡點。
當前世界上使用的各類精神藥品實際上非常的多且複雜,但由於各國進口和認可藥品的機制與法規不同,後面篇目中介紹的藥品以台灣醫療環境已批准上市使用的為主。
血腦屏障
大致上了解了藥物的原理之後,再補充一個重要的小知識。
生病了就該吃藥,這是一般非醫學人士也知道的事情,但在精神科的研究上,藥吃下去有沒有用,還得問過一個天然的關卡才行。
人腦中有一個特殊的構造,英文稱「3B」,全名「腦血管障壁」(Blood–Brain Barrier,BBB),是一種有選擇性的、全自動的控制系統。
3B會篩選可以進入腦中的物質,讓其通過。其他大分子的物質,則會被擋在外面。
在3B的作用下,人腦與身體可以當作是獨立的兩個系統,身體中的物質在經過腦區時會被管控,連細菌和病毒都難以侵入。反過來說,一旦被侵入,通常會引發重症。
由於這層屏障的存在,許多藥物都無法進入腦區,因而無法藉此治療精神疾病。
在藥理學上,研發出來的藥若不能被血腦屏障放行,基本上就對腦區沒有作用,即便分子式看起來有用也沒辦法。反過來說,現在可以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都是研究出來後,確定能被血腦屏障放行的物質。
人類最早發現血腦屏障的存在,是在細胞染色實驗時發現的。
19世紀時,微生物學家為了方便觀察微生物的構造,便將染色劑注入微生物內,藉此觀察染色的區域。然而這些微生物學家卻發現,在很多的脊椎生物中,大多數的器官組織都可以被染色,唯獨腦部通常都無法上色。當時認為這是因為腦細胞不能吸收色素導致,並不知道是因為血腦屏障不允許染色劑通過。
直到1960年代的生物實驗中,人類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腦區,才發現這個屏障的存在。
現在有許多被認為是對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有用的藥物正在實驗,但某些看似可以的藥物,卻無法通過這層屏障,讓藥理學家傷透了腦筋。現今開發出來的精神醫學藥物,是少數可以通過屏障的幸運物質,若未來能研究出不同的方式,讓其他被阻擋的藥物通過血腦屏障,將會是藥理學界的一大革新。
藥物半衰期
藥物半衰期(Half-life)是指體內藥物濃度或總量減少一半所需的時間。它是一個藥代動力學參數,用於描述藥物在體內的代謝和清除速度,對劑量設計和給藥頻率有重要意義。
確切上半衰期的作法是這樣算的:
假設有一個藥物,每24小時可以被肝臟或腎臟排除一半、離開身體,那它的半衰期就是24小時。這個藥物的體內濃度會在每24個小時候減半,也就是:
服用1毫克-> 24hr經過->體內剩下0.5毫克->24hr經過->體內剩下0.25毫克
->24hr經過->體內剩下0.125毫克.....
要注意的是,藥物代謝是根據「現有量」減半,不是最大量減半,這是生物排除物質的特性,多數藥物都使用這套公式。某些物質不是用這套公式代謝,例如酒精,酒精是固定速度代謝,每個小時固定分解一定數量的酒精。
一般認為,五個半衰期後,藥物就可以視為完全代謝。
一般來說,半衰期越長的藥物,作用時間也越長,這會直接影響是否一天要多次服藥。反過來說,如果你持續服藥,五個半衰期後,吃進去的量會與排出去的量達成平衡,藥物濃度會達到穩定狀態。
不過,有些藥物不是這樣算,因為有些藥物的「實際有效物質」,不是自己、而是本體被肝臟分解過後的產物。
大致上,藥物半衰期,會和藥物生效的時間正相關,只要知道「五個半衰期」大致上是藥物在體內達成穩定的時間點就可以了。
所以,對於一些慢性病的藥物,如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糖尿病等等,原則上藥物的劑量設計,都是根據半衰期調整的。
所以這種慢性病藥物,不要自己隨意調整。若這些藥物在體內低於「五個半衰期」的穩定狀態,可能會出問題,如果有想要調整藥物的需求,請和醫生討論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