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第一次看到本專題的人,建議先閱讀:
《精神科常見藥物篇:藥物辨別 》SSRI系抗憂鬱劑
作為目前主流抗憂鬱劑的SSRI,大多是1980年代之後才陸續上市的抗憂鬱藥物,用以取代前一代副作用太多的傳統抗憂鬱劑。
SSRI系列是相對於三環系(TCA)、四環系(TeCA)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來說,上市使用時間較晚期的抗憂鬱劑,同時也是目前在醫療上主流使用的藥品。
許多實驗證明,SSRI系列的抗憂鬱劑比起上一代抗憂鬱劑擁有更少的副作用,同時選擇也多,每種SSRI的效果不盡相同,好處是若副作用不能接受,可以嘗試替換的藥物還有很多。
而TCA、TeCA、MAOI等等的老藥,在現在的一般門診幾乎已經看不太到了,被淘汰的原因不外乎是副作用太多、作用不夠專一等。有少數的TCA和TeCA仍有使用,但都退居二線甚至三線藥品,或轉作其他專科使用,而漸漸淡出精神科的主舞台。
這些老藥,通常被拿來少量混合其他藥物,當作肝膽腸胃科使用的腸胃自律神經安定劑,以對付腸躁症,而且效果顯著(特別是止瀉的部分,但少數會導致腹瀉)。但有些時候,抗憂鬱劑的效果不是一定會導致腹瀉或止瀉,而是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而定,在臨床經驗上會有些許差異。
其實不只是抗憂鬱劑,大多抗精神病劑若牽涉到血清素或乙醯膽鹼系統時,多多少少會造成便秘或腹瀉的問題,算是一種相當惱人的副作用。
SSRI這一類的抗憂鬱劑正式名稱為「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也稱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是目前主流的抗憂鬱藥,用來治療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及神經性厭食症、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精神症狀。
治療理論
SSRI的理論,來自一個叫做「血清素假說」的研究。
研究認為,血清素是給予人類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源頭,而若缺乏血清素,就會表現出緊張、焦慮、憂鬱的狀態。故若提高腦中血清素濃度,估計能夠降低憂鬱症的症狀。
然而,實際上憂鬱症是否是因為血清素濃度太低導致,學界也有爭議和不同的看法,但SSRI類藥物的使用經驗告訴醫學界:「提高血清素濃度對某些人的憂鬱症有效」,基於臨床統計,能證明SSRI類藥物至少比起安慰劑有效,故現在仍繼續使用。
基於對血清素的研究,實際上,這一類的藥物並不會讓你的腦細胞產生更多的血清素。
由於神經系統的複雜性,為了維持腦內傳導物質的穩定,神經系統會自己控制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濃度,故有負責生產的、也有負責回收的,用以平衡腦中血清素的濃度。SSRI是透過「降低回收量」的方式,來提高血清素的濃度。
至於運動、曬太陽與改善飲食等非醫藥的方式,也依然對憂鬱症的緩解有其用處。
且透過自然的活動與飲食改變,並不會出現醫藥系統導致的副作用。即便如此,患者可能還是會因為自然改善的效果有限,而考慮使用抗憂鬱劑。
實際上,很多重度憂鬱症患者連起床走路都有問題,遑論出門運動,故使用藥物還是一個主要可行的手段。
一般認為,在SSRI類型的藥物正式產生作用之前,常會有微弱的副作用產生,包括噁心、腹瀉、頭痛、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等症狀。研究顯示這些問題大約會在兩星期後才會逐漸消失,而到藥效真正發揮大概需要二至四個星期的時間。
而這種生效緩慢的特點,對於SSRI系列藥物來說是一大缺陷,畢竟憂鬱症患者很有可能並沒有足夠的耐心和適應力,足以撐過適應期。
而對躁鬱症患者而言,SSRI系藥物(以及其他會對血清素系統產生影響的藥物)似乎有可能會導致「躁轉」而誘發躁期,在臨床上通常會避免單獨使用SSRI系列的藥物來治療躁鬱症。
但由於躁鬱症患者通常是在鬱期前來就診,而躁鬱症的鬱期表現實際上與憂鬱症的鬱期沒什麼不同,這樣的特點導致躁鬱症與憂鬱症很難在第一時間被辨別出來。
主力藥物
常見的SSRI有:
- Fluoxetine(氟西汀)
- Paroxetine(帕羅西汀)
- Sertraline(舍曲林)
- Fluvoxamine(氟伏沙明)
- Citalopram(西酞普蘭)
- Escitalopram(艾司西酞普蘭)
雖然說都是SSRI系列的藥物,但實際上某些SSRI的作用機制仍有不明的地方,只能知道作用的方法不太一樣,但最終都能達到血清素拮抗的功效。某些藥物還增加了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不是單一對付血清素。
有趣的是,這一類的藥物在實際上的心理作用上,似乎是應該要讓人從強烈的倦怠感與失落感中恢復。但實際上,患者感受到的,應該比較傾向於難過的情緒被撫平。
也就是說,在藥物的劑量讓你恢復到正常之前,憂鬱狀態的患者依然會想到許多悲傷、痛苦、自責與沉悶的情緒,但是心中的悲痛感卻會與日遽減。
所以,與其說藥物是讓你「變得快樂」,不如說SSRI系的藥效應該是讓人的「悲慟感變得遲鈍」。
而實際上不只是悲慟感遲鈍化而已,患者可能會感到整體的生物機能變得緩慢。雖然,憂鬱症本身的一大特徵,便是讓人失去動力,同時也會讓任何的行動與話語、思緒都會遲鈍化,整體而言就像是身體生鏽了一樣。而這些狀況可能是SSRI在調整血清素平衡時的過渡過程。
然而,即便目前臨床使用的抗憂鬱劑已經算是安全性相當高的藥物,基於這一類的藥物都有提高腦內血清素濃度的效果,在藥物應用上,有著一種被稱為「血清素綜合症」的症狀。
一般而言,過高的血清素將會引起自律神經異常、肌肉不正常活動、精神錯亂等問題。在臨床上,這樣的症狀通常都出現在併用兩種以上會影響血清素系統的藥物時發生,因此,現在已經很少會併用兩種以上的血清素型抗憂鬱劑了。
各種SSRI的特性
針對憂鬱症類型,常見使用Fluoxetine(氟西汀)、Escitalopram(艾司西酞普蘭),前者是作用較平衡、後者是作用專一、高效拉升血清素濃度。
其他幾種SSRI則有特殊性,有的擅長處理焦慮症、有的擅長處理強迫症。但共通點都是對憂鬱狀態有效。
以下介紹的都是學名,藥單上通常都會有學名註記。市面上同樣成分的非原廠藥很多,無法一一列舉,因此只紀錄學名。
Fluoxetine(氟西汀):
可能是社會中最知名的抗憂鬱劑,原廠藥名「百憂解」,然而原廠已經退出台灣,百憂解已經成絕響。現在拿到的多是台灣自製的仿製藥,然而效果與原廠基本上沒什麼差,不用太過擔心。
效用平均,相對溫和,由於原廠藥已經在台灣停止供應,現在幾乎都是國產的學名藥。常用低劑量治療焦慮症和自律神經失調,也是調整腸躁症的選擇,用處很多。
Paroxetine(帕羅西汀):
在SSRI系列藥物的比較中,被認為針對血清素系統的效果較其他SSRI弱一些,作用機制和其他SSRI不太一樣。統計上停藥症候群發生率較高,針對焦慮症效果較好,較不容易導致躁鬱症「躁轉」。
曾是筆者憂鬱期測試過的主力藥物,但體感來說似乎比同類藥性弱一點,且效果明顯不如Escitalopram。
Sertraline(舍曲林):
美國統計上最常使用的SSRI抗憂鬱劑,統計上認為Sertraline對抗焦慮症效果突出,據美國FDA統計,副作用比起其他同類低,且廣泛通用各種憂鬱、焦慮、恐慌等症狀,加上藥價較低,廣受美國人歡迎。
(美國的藥物很貴,藥物便宜是一大考慮重點,因此偏愛Sertraline是可以理解的)
Fluvoxamine(氟伏沙明):
統計上表示針對強迫症效果優於其他SSRI,除此之外,抗憂鬱效果沒有比同類特別顯著,與其他SSRI差不多。但針對強迫症特化這點倒是挺少見的,因此有它的特殊地位。
Citalopram(西酞普蘭):
在Escitalopram(艾司西酞普蘭)開發成功之後,使用率降低。大部分被Escitalopram取代,只有少數特例會使用,例如對其他SSRI的耐受性不佳或有過敏反應時,才會被拿出來。
Citalopram被取代的原因,是因為本身的分子結構會互相干擾,造成抗憂鬱效果減弱。把這個有問題的結構去除之後,便成了Escitalopram。
Escitalopram(艾司西酞普蘭):
是Citalopram經過分割後,只剩下右側結構物的Citalopram,所以加上「Es」表示它是Citalopram的右邊結構。
一般來說,醫學上在通用名稱前加入「Es」、「S」的藥物,常是指某化合物的右側結構物,而「L」就是左側結構物,例如帕金森氏症使用的「L-多巴胺」。
很多藥物的分子是有分左右側的,兩側效果未必一樣,有時候還會互相干擾減弱藥效,所以才被分割出來。
Escitalopram的效果強、純度高、起效快,被認為是最純粹的SSRI,針對血清素系統的能力較其他SSRI高,是現在臨床上主要憂鬱症治療藥。同時引起躁鬱症「躁轉」的能力也比其他同類還強,能顯著驅動躁轉機制。
筆者早期真的受不了鬱期的時候,在醫生同意下就會搬出來救場。服用兩至三週後幾乎能穩定轉成躁狂型態。因此不建議躁鬱症患者使用,不是人人都能這樣玩。
除此之外,SSRI都有共通的副作用,比如噁心感、頭痛、腸胃不適、性功能受影響等,推斷都是針對血清素系統生效,進而產生的副作用。但副作用的強度不一,與劑量有關,也有些人幾乎不會感覺到副作用。
SSRI停藥症候群
即便SSRI系列的藥物在許多醫學研究上已經表明了它們的安全性,但這一系列的藥物,仍舊有長期使用後的戒斷問題。
而關於藥物戒斷的發生並不是SSRI專有的特性,且嚴格來說,「藥物戒斷」一詞實際上比較傾向於描述「成癮」且有覓藥行為的狀況。
實際上,許多會對精神造成影響的物質,例如酒精、尼古丁、大麻以及各種類的鎮靜劑等,在長時間、大量的使用之後,如果突然停止攝取這些物質,身體就會出現強烈的反彈效應,因而產生許許多多複雜的斷藥症狀。
這類的症狀主要都與「感覺異常」有關,例如頭痛、腹瀉、失眠、昏眩感、疲憊感、身體顫抖、坐立難安、知覺麻木或異常等等。而研究顯示,隨著藥物使用的時間拉長(如服藥時間達一年以上),戒斷之後的症狀出現機率會更高,造成的反彈效果會更加的嚴重。
而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對於長期使用精神藥物而有停藥需求的人,一般會採取階段停藥法,也就是隨著時間逐漸減少藥物的劑量(如逐月減半劑量等等)。
基本上,除非是症狀非常嚴重的病患,不然使用的劑量應該都在相當低且安全的範圍內。就現實的層面看來,除非體質對某些藥物特別敏感,否則實際上並不容易產生停藥症候群。
除此之外,抗憂鬱劑不是只有SSRIs做為選項,仍有其他種類的抗憂鬱劑,供臨床醫師評估使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