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第一次看到本專題的人,建議先閱讀:
《精神科常見藥物篇:藥物的基本知識》《精神科常見藥物篇:藥物辨別 》主要收錄除了SSRIs以外的抗憂鬱劑,基本上就是非主流SSRI類的藥物紀錄集。
其實抗憂鬱劑的選擇挺多的,效果不好就換一種,慢慢試總會有比較適合的,針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這部分只能靠耐心慢慢測試。
筆者是一個喜歡實驗的人,常會要求醫生換藥做測試。
好在我的主治醫生也很願意放手讓我嘗試,這7年療程前前後後換了很多藥,也讓自己了解一些副作用。不過試藥還得是相對穩定的狀態下才可以試,狀況不佳時還是得用最穩定的配方處理。
不過,並不是所有醫生都願意讓患者選藥,基於醫療哲學,醫生仍會希望個案穩定就好。如果你對藥物和自身的情況理解夠多,且像筆者喜歡學神農嘗百草、再來考慮測藥。
全名「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SNRIs)。
是一種主要用來治療重度憂鬱症和焦慮症的藥物,比起作用比較專一(針對血清素)的SSRI來說,多了一個提升去甲腎上腺素的功效,因此對情緒上的影響產生了更多的作用,部分的SNRI同時還能夠治療纖維肌痛綜合症。
這一類的藥物主要有:
就藥理的角度看來,SNRI比起SSRI多提供了提升去甲腎上腺素的功效,而去甲腎上腺素的提升有助於情緒和專注力的改善。表面上看起來像是SSRI的加強版本,但藥理作用更多了的同時,也代表引發副作用的機率也隨之提升,並不是只有好處。
所以整體而言雖然SNRI有著更多的藥理效果、抗憂鬱效果可能會比SSRI還要更強大,但綜合評估起來,卻未必是比較具優勢的選擇。
以醫學「Do no Harm」的觀點來看,藥物的機制是越單純越好,如果SSRI可以處理好病情,未必會動用SNRI。
※醫生表示,躁鬱症對SSRI就很有反應了,理論上用SNRI的風險太高,因此從考慮的藥物清單中除名,故筆者完全沒試過SNRI。
全名「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再吸收抑制劑」(Norepinephrine–Dopamine Reuptake Inhibitor),是一種藉由阻擋多巴胺轉運體(DAT)及去甲腎上腺素轉運體(NET)而達成作用的再吸收抑制劑。
跟SSRI的概念相同,這種藥物也是「降低回收量」而增加濃度的原理運作,並不會讓大腦自己多生產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
理論上,這類的藥物能夠提升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細胞外濃度,進而改變情緒與改善大腦的執行功能。而這類的藥物本身屬於一種精神刺激劑,也就是俗稱的「興奮劑類藥物」。
大部分的興奮劑類藥物都會被列管,多數特別容易上癮的毒品都屬於這類藥物。但請大家注意一個觀念:「合理使用是藥品、不合理的濫用是毒品」,請理性用藥。
研究認為,多巴胺與去甲腎上腺素濃度的提升,能夠帶來欣快的情緒,並同時提升專注力與自我控制的能力。
一些NDRI同時也是對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一線藥物。
研究認為,ADHD的發生,是一種由「腦神經系統發展障礙」導致的疾病,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表現出來的主要特徵就是無法專注、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過度活動等等。而研究認為,針對ADHD患者,使用NDRI類的藥物可以協助提高他們的專注力與自我控制的能力,從而改善這些症狀。
除此之外,NDRI通常不直接影響血清素系統,被認為促進躁轉的能力很低,所以也被當成是躁鬱症鬱期的主要治療藥物。
常見的NDRI有:
俗稱安非他命。精確的分類似乎是NDRA,但筆者看過很多種不同的分類法,暫且歸類在這裡。
歐美國家部分允許使用來治療重度憂鬱症,台灣目前不行。
這多半不是一般緝毒新聞上聽到的安非他命,毒品的安非他命通常是「甲基安非他命」,毒性與成癮性遠大於苯丙胺。苯丙胺本身是有很大的醫療價值潛力的,但正常的情況下都不會出動,但歐美的文獻表示低劑量就有奇效,生效速度遠大於SSRIs。
由於針對多巴胺的藥物,對改善憂鬱症狀的速度和效果往往比血清素類快,導致學界對憂鬱症的真正生理原因仍有爭議。且NDRI對部分焦慮症的緩解也有效果,對於憂鬱症與焦慮症是否真是由血清素系統的混亂所主導,目前仍屬假設階段。而實際臨床使用上,SSRIs仍被證明是有效的,只是生效速度一般偏慢。
以往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曾廣泛運用於軍事上,以維持士兵的警覺性和提高專注能力。以前美軍也普遍在長時間的飛行任務上使用,現在多用一種比較弱效的提神藥物:Modafinil(莫達非尼)替代苯丙胺,當作「疲勞管理藥物」。
常見藥物名:必博寧。
在歐美普遍當作抗憂鬱劑,使用率不比SSRI類低,在英國特別受歡迎。
可輔助戒菸,戒菸門診會使用的藥物,可以降低菸癮。躁鬱症患者的憂鬱症期間推薦藥物,也作為ADHD治療的副選項,效用較弱,因此沒什麼上癮性。偶爾會因為多巴胺突然上升、出現易怒的狀態。
筆者吃最多的抗憂鬱劑,生效速度比SSRI快上很多,偶爾會有頭痛的副作用,使用至今未曾加速引發躁狂轉換,安全性高。但大量服用有引發癲癇的危險性存在,通常一天一顆就足夠了。主要用的劑量是150mg XR/tab。
筆者曾使用過一天兩顆,雖然有效改善憂鬱,但會顯著頭痛。加上躁鬱症易怒的特質,會處在一種頭很痛然後很生氣的狀態,而因為都在生氣遷怒,所以暫時就沒那麼憂鬱了。
因為對預防躁狂轉換的安全性太高了,有時候憂鬱狀態維持太久時,會想把它換成SSRIs來進行「人工轉躁」。
有趣的是,因為這顆藥和安非他命有類似的「經體內分解後產出的化學構造物」,所以在驗尿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安非他命陽性反應。新聞曾有使用Bupropion的患者驗出安非他命陽性反應,而被警察請去泡茶的事件,警方調閱就診資料之後就放人了。
常見藥品名:專思達、利他能。
主要的ADHD治療用藥,主流的ADHD治療幾乎都是首選哌醋甲酯。某些報告認為,大劑量的哌醋甲酯,效用接近於Amphetamine (苯丙胺),但成癮性相對低,目前列為第三級管制藥物。
而這一類屬於精神刺激劑的藥品,常常都具有提升精神和降低食慾的功效,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減肥。
學理上之所以會降低食慾,是因為腦中多巴胺濃度的增加,本身會引起噁心反應,許多過動症兒童服用NDRI之後主要的問題,大概都是吃不下飯。
原則上,如果家長能夠配合,讓過動症兒童在每天服藥前(通常是早餐後),讓早餐足夠營養,因服藥的副作用而減少中餐是可以接受的,或著於下午時段補充小點心,也是可行的方式。只要藥效退去後的晚餐注意營養,其實過動症藥物的副作用不算太大的問題。
Methylphenidate有長效型和短效型,持續時間從2小時到16小時都有。現實上會根據個案的狀況調整劑量,可控性很高,操作空間很大。只要使用妥當,有機會可以讓藥效在吃飯時間剛好退去。
由於Methylphenidate本身在人體內的代謝時間很短,一般來說每1.5~2小時就可以代謝出一半的藥物,在低劑量的情況下,持續時間甚至不到2小時。這種半衰期短的藥物,只要稍微觀察ADHD患者的狀態、計算一下,就可以避開副作用最大、感到最噁心的那段時間,達到減少副作用的效果。
※特別註明,這一類NDRI導致的食慾變化,依照筆者的經驗,比較傾向於「噁心」而不是「食慾不振」。筆者一直認為醫學界說NDRI導致「食慾不振」是不精確的說法。
「食慾不振」和「噁心」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噁心時、硬吞食物是會吐的,但食慾不振卻是可以正常進食,只是不太會感受到餓,所以不會主動去進食。
某些精神科的藥物也會導致食慾不振,但大多都不是NDRI。筆者認為NDRI引起的食慾問題應該正名為「噁心」而非「食慾不振」。
所以若有ADHD兒童因為藥物而吃不下飯,請不要硬餵,是真的會吐。
其他的NDRI如上述的Bupropion(安非他酮)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當作減肥藥使用,會顯著的引起噁心感,導致不想進食、甚至會反射性的想要嘔吐。
全名「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正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NRIs)。
為一種抑制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的藥品,對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有明顯的作用。
嚴格來說這類的藥物稱不太上是抗憂鬱藥(因為其效果較差),而這類的藥物實際上主要是拿來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正確來說的話抗憂鬱效果只是他的附加作用。
常見的NRI有:
ADHD除了哌醋甲酯以外的選擇,生效較慢,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調到適當的濃度。應該分類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治療藥。
NRIs對多巴胺和血清素系統的親和度不高,而且在抗憂鬱效果上表現不佳,反向證實了單純正腎上腺素的提升,確實對憂鬱症的改善比較無關。
全名「去甲腎上腺素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鬱藥」(Noradrenergic and Specific Serotonergic Antidepressants)(NaSSAs)。即便在分類上有爭議,但還是暫時列在這邊。
這類藥物在台灣主要使用的藥物叫做Mirtazapine(米氮平),在學理上對於抗憂鬱的作用機制與SSRI不同,但研究表明其治療效果相當。
常見的NaSSa有:
屬於早期的四環系抗憂鬱劑,據稱原本開發是要做抗組織胺藥使用(抗過敏藥),後來發現在憂鬱症上有用處,現多被Mirtazapine取代。Mirtazapine實際上就是Mianserin的改良版本,但促睡能力一樣強大。
常見藥品名:舒美寧。
現在較常使用的四環系抗憂鬱劑,具有助眠、鎮靜、提振食慾、抗焦慮等效果,有抗組織胺藥物的效果,像是舊款的感冒藥一樣,令人昏昏沉沉。
引起嗜睡感的能力相當好、非常促睡,可使用在部分憂鬱症伴有失眠的患者。但也有吃了之後反而精神變好的,匪夷所思,但機率很低。作用上比SSRIs來的更廣泛,筆者體感抗焦慮起效速度稍微比SSRIs快一些。
因為有時候會需要早晚各一顆(分小劑量調整),會出現睡前一顆很棒、很促睡,但早上起來一顆之後,很快就想躺回床上的問題。
相對於SSRIs抗憂鬱劑,引起性功能障礙的機率比較小,同時也有提升食慾、止吐的效果。至於強力的嗜睡感,則會在服用大約2週後神經系統會自然習慣,導致不會因服藥想睡(但還是會覺得疲倦)。而久沒吃Mirtazapine之後,這個神經適應就會消失。
全名「血清素拮抗劑和再攝取抑制劑」(SARI),屬於較早期的血清素調節型抗憂鬱藥,這一類的藥物在台灣常用的有:
常見藥品名:美舒鬱。
有鎮靜催眠效果,被當作是助眠藥品使用。
Trazodone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副作用,碰到的機率不高,是會讓海綿體不正常充血,可以在完全沒有性慾驅動的情況下啟動性功能,而且效果很強。
使用者會因為過度充血而感到極大的疼痛,甚至需要就醫處理,在性功能上可說是沒有任何實用價值,還有危險性。
許多影響血清素的藥物通常是讓性功能減弱、興致缺缺。就筆者所知,常見的血清素類藥物唯一可以反向啟動性功能的,就只有Trazodone。但原因不明,且未必會發生,到底為何會如此依舊是謎,筆者就碰過這個副作用,極痛。
宣傳上通常會說能治療憂鬱症,但對憂鬱症是否有幫助仍存在歧異,可以增進身體代謝。某些理論認為有改善憂鬱傾向的效果,但比起藥比較像健康食品,建議合理補充,但不要當成藥物。
筆者自己長期試過,認為魚油對躁鬱症這種體質性的問題來說,可以說是不要期待有用。
高濃度會有抗凝血反應,生理期注意攝取量,有可能會加大出血量。
※合理使用量(WHO版):成人一天不超過1800mg。有部分衛教手冊認為1200mg就好,有效劑量眾說紛紜,但多了確實會影響凝血。尤其是配合維生素E使用,會讓凝血能力更加降低。
一種「褪黑素受體激動劑類抗抑鬱藥」,被分類為NDDI(Norepinephrine–Dopamine Disinhibitor),主要與退黑激素進行作用,主要的用途是調整生物鐘與促進睡眠。
市面上還有輔助退黑激素的保健品,而退黑激素類型的藥物效果不一定好,醫學界對此仍有爭議,部分認為對於改善睡眠和抗憂鬱的效果不優於現在的SSRIs類藥物,但認為相當安全,基本上不太有副作用。
輕度失眠患者可以考慮保健品版的「退黑激素促進劑」,至於有沒有效、效果是不是明顯就因人而異。有一說要把環境弄到超黑,連眼睛都要矇死效果才好。某種程度上,這種東西很看體質。
常見藥品名:怡必隆。
能夠緩解焦慮狀態,主要用於治療焦慮症,比較像是抗焦慮劑。和SSRI一樣作用於血清素系統,但是屬於效果較弱的類型,好處是不像BZDs會有上癮風險。
筆者曾因為服用低劑量的Buspirone三天後快速躁轉,評估有可能只是巧合,也可能對Buspirone有特殊反應。目前當作潛力股,作為有可能有特效的抗憂鬱劑,留在未來需要時可能會出動。
基本上在抗憂鬱劑裡面算是二線選擇,因為其效果比較弱,且也要至少兩週以上才會生效。對於急性的焦慮、恐慌發作幫助有限,還是得吃鎮靜劑才可以壓制住。
常見藥品名:永康緒。
老藥的逆襲。
Flupentixol是第一代抗精神病劑、Melitracen是三環系抗憂鬱劑,現在兩個一起低劑量使用。除了當作特殊的抗憂鬱劑之外,因為有止瀉的效果,被當作腸躁症藥應用,效果極好。也可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有些微提振精神的能力,抗焦慮能力較強。
因為內含物劑量都很低,很難引起顯著副作用,但和SSRIs一樣,有機率會影響性功能,但沒有SSRIs這麼明顯。
生效速度上比SSRIs更快,效用比較直接、且抗焦慮效果有時候比SSRIs還好。這是因為三環系抗憂鬱劑作用標的更廣泛的緣故,而作用對象廣泛,本身就表示引起副作用的可能性更高。
但由於這個複方的劑量實在很低,基本上應該不會特別有感覺到副作用。
屬於對症狀使用,本身不是出自精神科,來自心臟血管類組。
本身也不是抗憂鬱劑,只是可以壓制部分症狀,在焦慮症治療上有臨床應用價值,故列舉於此。
基本上這一類的藥物原本是用來治療心律不整、高血壓及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等症狀的降血壓藥。其作用機理為阻斷交感神經系統中與腎上腺素相關的物質,以針對心悸、冒冷汗、顫抖、過度緊張、焦慮等狀況進行舒緩。
以上這些症狀,其實就是自律神經失調常常會出現的,故也是拿來處理自律神經失調的藥物。
在精神科的領域中,這類的藥物由於能夠短暫舒緩焦慮的症狀,因此被當作是一種短期抗焦慮藥來使用。主要的目的在於讓焦慮的生理症狀不要擴大,以阻止一種「因為害怕自己焦慮、以至於更加焦慮」的惡性循環。
而實際上,許多精神科藥物都有鎮靜與抗焦慮的效果,一般來說,乙型阻斷劑類藥品的標的物在腎上腺素,主要用途是解決當前不適的生理症狀,而不是用來根治焦慮症,屬於症狀應對用藥。
常見的乙型阻斷劑有:
還有超級多種,都在心血管科,各種類型都有,持續時間可長可短、也有生效速度極快(服用後1~3分鐘完全釋放)、可以高速控制急性心悸和心臟病的。
由於不能根本性的處理焦慮和自律神經失調,目前用來治療各種焦慮症的主要用藥,其實仍是抗憂鬱劑。
研究認為,抗憂鬱劑對於血清素系統的效果,同時也可以減輕焦慮症的症狀,而在臨床上,憂鬱症與焦慮症時常有所謂「共病」的現象,也就是憂鬱症和焦慮症常會同時發生。而這樣的現象或許也說明了,這兩種精神疾病在生理上可能有著類似的原因。
其中Propranolol(普萘洛爾)應該是最常使用在焦慮症的β- blockers,能廣泛的降低焦慮和心臟過速,甚至可以給人一種與世無爭的超凡入聖感。其他幾種還是對付高血壓和心絞痛等心臟科的問題為主。
乙型阻斷劑在精神科多是用來應對「有預期的」焦慮症,包含表演前焦慮、上台報告緊張等,要提前30~60分鐘服用。如有此需求也可以和醫生討論拿這類藥。
筆者認為Propranolol生效速度太慢,體感約1小時才會有效,說要應急好像不是很合理,所以多是針對已知的焦慮事件提前服用。但生效之後效果不錯,可惜持續時間不夠長(3 ~ 6小時是極限),現在心臟科有更快速生效的藥物來應急。後來多被BZDs(苯二氮平類藥物)取代,已經離開筆者的藥單很久了。
※Propranolol是乙型阻斷劑的老藥,就是效果太慢、偏弱效,才被丟來精神科治療比較弱的焦慮症狀用。好處是不會有耐藥性和上癮性,也不會像BZDs吃了會昏沉,所以適合上台報告使用。
※先說結論,醫療用大麻在部分國家是證實有效的藥物,但若是流竄黑市的娛樂用大麻,那不只沒用、還會造成更多問題。
人類使用大麻治病,從古希臘時代以來、到二戰之前都是常態,當時不覺得大麻是毒品,而是很普通的鎮靜草藥。是20世紀中期之後,由歐美率先研議管制、之後才在世界各地都被列管。
因此,把大麻當作禁品,其實是很近代的事情。
不論是不是醫療用,在台灣目前都沒有合法,這個部分是開來科普大麻的,因為大麻在治療憂鬱症上有其地位。
自人類有部落文化以來,大麻就是遠古時期普遍使用的宗教和醫療藥物,在歐亞大陸並不罕見,是很普通的植物。廣泛生長於溫帶以下的地區,是天然的致幻藥草,但各地的品種不一,野生種大麻的效用差距很大。
以往,大麻在地中海周圍很常見。以前醫藥知識不發達的年代,歐洲人很早就知道要用大麻緩解疼痛。而野生大麻甚至在路邊草叢就有,跟雜草沒什麼兩樣,長的也很像隨處可見的雜草。
醫學上,大麻之所以可以治療憂鬱症,是因為大麻內部有非常多種精神活性物質。主要有精神活性的,包含大麻二酚(CBD)與四氫大麻酚(THC)兩種,除此之外,還有未確切了解的各種物質,達上百種。
其中大麻二酚(CBD)是主要有醫藥價值的物質,除了可以緩解亢奮狀態之外、還有抗焦慮、抗憂鬱和緩解疼痛的效果,以往曾是拿來治療精神疾病的一種藥物,亦有專門提取CBD作成的藥物。
而四氫大麻酚(THC)除了有更強的鎮痛效果以外,可以促進食慾、治療癲癇,但在高濃度時會產生幻覺與欣快感,是容易被濫用的物質,各國皆加以管制。
在歷史上,現代醫學還沒出現、在第一顆抗精神病劑還未出現以前,許多精神症狀都會考慮用大麻來醫治。特別是憂鬱症,在1950年代以前,治療憂鬱症時都會考慮使用大麻。其快速令人放鬆、恍惚而感受不到悲痛感的效果,一直都是治療憂鬱症的選擇之一。
至於躁症和幻覺等容易激動的精神症狀,雖然理論上大麻可以讓人放鬆,但這種類型就不太會用大麻。當時醫療使用的大麻品種仍可能會強化幻覺,有時候會引起躁症和思覺失調症患者產生更嚴重的幻覺,導致不必要的麻煩。
而為了將大麻的危害性減到最小,現今的醫學培育了許多品種的大麻,透過選擇性的培育,將大麻簡單的分成兩種類型,包含醫療用大麻和娛樂用大麻,其在本質上有所差別。
醫療用大麻專注於培育「高CBD」、「極低THC」的大麻品種,而娛樂用的顯然是反過來。在醫療用大麻合法化的國家,要取得醫療用大麻,多是只要處方籤就能在藥局購買,不是什麼罕見的東西。
除此之外,因為大麻內部還有數百種有精神活性的物質,多少也會導致一些精神症狀,目前仍在研究如何配種出更有醫療價值的大麻。同時,培育娛樂用大麻的商人,也在想盡辦法把大麻改的「更HIGH、更迷幻」。
基本上,就毒性來說,大麻未必比菸酒來的高。
某些社會學的論述認為,開放大麻合法使用,反而能讓吸食重大管制毒品的人變少。因為如果有低廉又方便取得的娛樂藥物可以使用,癮君子們就不用花大錢去黑市買重大管制毒品了。
當然,這都是理論,現實上應該沒有幾個政治家,會願意為了這些有毒癮的人,研議開放大麻使用。一個處理不當,自己的政治生涯也就斷送在這些大麻上,何苦為了這些癮君子的選票,賭上自己的政治生涯?想來也是沒有道理。
現在大麻文化最普及的國家,大概是荷蘭。荷蘭人把吸食大麻當成和喝啤酒沒兩樣的事情,是對大麻管制最鬆的歐洲國家。群聚呼麻對荷蘭的年輕人來說,可是一種社交時尚。
而在荷蘭流行一種叫做「Coffee Shop」的店,聽起來很像是咖啡廳,但其實是賣大麻相關產品的店家,可見荷蘭對大麻的管制之鬆散,幾乎不以為意。
(有一說這種店連蕈菇鹼類都賣,這是一種強大的致幻劑,會令人產生強烈幻覺,相思樹皮、非洲死藤裡面也有類似的物質。實際上是一種植物為了保護自己不被蟲啃咬而生的神經麻痺物質)
近年來,泰國也曾在2022年有限度的開放娛樂用大麻,但在2024年初時,又宣布將會禁止。此禁令消息一出,馬上讓亞洲各地的「麻友」趕緊衝去泰國,免得以後被全面封殺就沒得呼了。
因為,問題不是只有大麻這麼簡單。
在市場上,因為有許多「特殊THC品種」的流通,導致吸食者使用後的精神狀況難以預期。在泰國開放娛樂用大麻的期間、在特定的娛樂街區中,街上就充滿了神情呆滯、意識不清的人,有些人隨地而坐,神情恍惚、半夢半醒。
畢竟,娛樂街上流通的,「不可能只有大麻而已」。如果只是單純用大麻或許還好,但部份的人就是不會「只單純用大麻」。我想,泰國面臨的情況,看到這裡的讀者應該都很清楚,為何泰國政府想在大麻政策上緊急煞車了。
在開放娛樂用大麻之後,大量的「麻友」爭先恐後地湧入泰國,在娛樂地區呼個過癮,自然造成很多治安問題。大麻政策雖然替泰國賺了大量的「觀光財」,但後續的社會效應也衝擊著泰國的社會,可以理解泰國政府對這個決策肯定是又愛又恨。
總而言之,在台灣政府哪天開放醫療用大麻使用前,黑市中拿到的大麻,可想而知,基本上不可能是醫療用大麻。那些娛樂用大麻對於憂鬱症的治療是沒有價值的,不需要考慮了。
基本上抗憂鬱劑的使用很廣泛,很多也是來自其他專科的藥物,是誤打誤撞變成抗憂鬱劑的。正如歷史上第一顆抗精神病劑本來是拿來手術前鎮靜一樣,後來才發現居然是可以對抗精神病的神奇藥物,還寫下了藥物革命的里程碑。
若對於SSRIs的反應不佳,通常就會碰上這些藥,有些老藥仍有應用價值,只是副作用通常較多。但由於劑量已經調低,通常都不明顯。
但根據筆者的經驗,比起SSRIs針對血清素系統作用,這些作用能力「廣而不精」的舊藥,其實反而生效稍快、且抗焦慮的能力比SSRIs來的好。估計就是因為這些藥物在腦中廣泛作用,因此能更有效的抗焦慮。
這也令人懷疑,對於焦慮症的治療,是否SSRIs是第一首選?儘管現在的經驗上,都推崇使用SSRIs作焦慮症和憂鬱症的用藥,但筆者自己的經驗上,並不認為SSRIs全然優於這篇中列舉的藥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