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殘遊記》裡有句話說:「江南真是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旅行者的眼中,杭州應該能說是浙江省第一印象的城市了吧!這天來品味杭州菜,來到的餐館店名為《四灶兒私房菜》。杭幫菜(浙菜)和上海本幫菜有幾分相似,卻在口味上也有不同,到了杭州,菜品口味比起上海變得更偏鹹一些。
第一道便是杭州的經典印象—西湖醋魚!說老實話,居住在上海的這些年,每當提到杭州菜、提到醋魚,朋友往往都會露出一種無法形容的微妙表情、甚至帶著一絲壞笑,彷彿在告訴沒有嘗過的人,這道名菜是個陷阱!相傳是宋朝一位叫做宋嫂的女性所發明(另外也很出名的宋嫂魚羹就是出自她手!),晚清甚至有杭州本地的文人以「近則供料簡澀,直不見其佳處」來記錄醋魚的難吃,流傳至今。未曾品嚐過的我心想:「到底是多難吃?所有的資訊都說難吃?」抱著這樣心態的我,在今年春天嘗試了第一口醋魚—啊!我覺得蠻好吃的呀!也許是因為台灣人愛吃水產的口味吧,相對來說很清淡的清蒸手法、覆蓋的是濃厚勾芡帶點甜味的醋醬,對我來說真的是順口的。也或許對我來說只要是魚、不要有過重的腥氣、製成熱菜就很難無法下嚥吧(笑)。
這是龍井蝦仁,也是一道口味清淡的菜。傳說起源是乾隆皇帝微服私訪江南時,因為內著龍袍不小心露出一角被店員瞥見,神情緊張之下在製作蝦仁菜餚時誤將碎龍井茶葉當作蔥花灑進了料理,卻因為加了茶葉的獨特香氣被皇上大為讚賞便又傳入宮中,是一道誕生於意外的好料理。
接著是油渣青菜。油渣是指切碎後的豬油、豬皮炸乾之後的產物。特意點了這道菜向大家介紹,倒不是因為它的口味有多特別,而是原來它是杭州菜!這不是巫里老媽餐桌上的常見家常菜嗎!和我一起吃飯的杭州朋友告訴我這道真是浙菜,哇!長知識了!
它叫「炒二冬」,朋友說裡面的筍子是冬筍,還有另一樣醃菜也是冬天的食品,故得名。其實在點這道菜之前,我更想點的是另一道經典湯品,叫「醃篤鮮」,筍子也是一項主要材料,不過朋友告訴我,製作醃篤鮮要使用春筍,鮮味和口感才會正好,現在不是季節,點炒二冬吧!它嚐起來和台灣的竹筍炒肉絲有幾分相似,是鹹香的調味,十分下飯。也許到春天來臨之時,再去一次杭州把醃篤鮮補上!
最後也是一樣台灣人對杭州的刻板印象!小籠湯包!在這裡不得不提前介紹,江蘇和浙江的小籠包都很有名,但浙江的偏鹹、蘇州的偏甜(適合刻板印象裡的台南人,哈),我更喜歡的是這裡的偏鹹口味。不久前網購過江蘇蘇州的冷凍小籠包,已經覺得好甜,卻被無錫的朋友笑說,那你來無錫吃一定更甜。雖然據說台北那間遠近馳名的杭州小籠湯包取名只是因為坐落在杭州南路,但口味上確實是更接近杭州的鹹口,有到杭州旅行的話,喜歡小籠包的饕客那可不能錯過。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印象裡的小籠包已經和這樣的湯包畫上等號,卻好像在現代的台灣逐漸不經常看到厚皮的小籠包—那是北方的麵點,又叫做發麵小籠包,麵粉的香氣還有濃郁的肉餡也是我所喜愛的。也許下一次的旅行地圖,就會飄向北方也說不一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