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跳浪藝術節》
這是 #Palafang跳浪藝術節 第四屆。「Palafang」在阿美語意為「來做客、去拜訪」;跳浪既是地名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早期東海岸人們往來需計算浪潮,在礁岩間跳躍式前進。兩者皆有「回家」之意。
從2021年開始,藝術節便以「創造你與花蓮的新關係」為核心,藉由專業策展人邀請藝術家創作,他們眼中的花蓮,並結合在地藝文平台分享生活體驗。而以旅人與當地人間關係為媒介,創造花蓮當代藝術的新想像。
《星際爆裂觀測站》
2024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以「星球爆裂觀測站」為主題,讓觀者在未拜訪前,就對這以宇宙同等尺度的概念,有不同的想像畫面。由馬國鳳、龔卓軍、Nakaw Putun和王玉萍領軍組成的策展團隊,每個策展人有各自的專長。特別是,為了回應花蓮去年地震所受到的影響,邀請了臺灣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馬國鳳特聘研究員帶來米崙斷層鑽井觀測站(MiDAS)的研究成果,讓這次的展場多了科技感。
主題不僅符合地方民眾的生活,甚至服膺了觀光客對花蓮現在的現象,藉由這些對斷層與地震的相異觀點的作品,讓民眾獲得害怕、傷痛以外的感覺與思考。從王煜松在遺址上做採集開始,那群地震寫生團的人們,紀錄了地震後的故事,觀者也從旁了解某些花蓮人是這樣生活的。
而展場小房間內的盧俊翰、陳政道、Ali Istanda胡家瑜,透過各自的藝術形式,以「陪伴」為題,思考我們怎麼看待花蓮這塊土地,跟人一樣也需要休息這件事。而Iyo Kacaw、涂維政則是這場展覽的定心丸,用他們成熟的手法,表達更寬廣。就地震和斷層這件事,思考關於生命、宇宙尺度的大事。而輪播的劉靜怡和貳進,給觀者在感性與理性上區別的想像。
展覽筆記
王煜松 〈花園-花蓮 #九〉
延續著過去花園的作品,這是花園在花蓮的第九個作品,卻是在 浪藝術節的第一次。同樣是球型創作,以及對考古遺址物件好奇的轉換,而有了這件放於花蓮美術館前面,直徑高達2米的裝置。只是擺放的位置我有點無解,而已。
素材取自於嶺頂斷層,這是由花蓮溪出海口的嶺頂岬向南延伸,經月眉至光復鄉東富村,長約三十公里的斷層。2018、2024年的花蓮地震,都被推測與這個斷層有關。原本我還想說煜松這件作品,與地震有什麼關係呢?我都忘記斷層這回事,也忘記斷層帶上的土地可能有些什麼?
然後,地震寫生團真的超酷,可惜我不是花蓮人,也不會畫畫,無法參加啊啊啊!而這又回應到王煜松一直關注的時間問題,花園是以嶺頂遺址的現在去撿拾過去的片段,而去參考未來。而地震寫生團則是行動後,還未思考的藝術行為。
Iyo Kacaw伊祐‧噶照 〈生命的穿透力〉
作品位置在石雕博物館的正門,無論從哪裡看,都想當有震撼力,特別是穿破的那一塊,讓我想起地震後,市區寸斷的場景。然而,Iyo Kacaw想表現的是一種韌性,他用鋼筋和混凝土串接,形成與土地連結的根部;中間穿插著植物,凸顯兩者之間是否能自我修復,及其與土地間相異的關係。
有一絲,與開發抵抗的論述存在。我們甚至可以思考,花蓮這些倒塌的建築物,與這塊土的之間的關係,是否有善的循環在裡頭?而植物如此堅持,在盧俊翰的畫作中也看得到。
盧俊翰〈地鳴後滄桑〉
盧俊翰作為一名畫家,在這次展覽中,貢獻了十一幅畫作。當中,讓我駐足最久的還是那幾幅,花蓮震後的描繪。就像把剛剛經過的蘇花高,山巒上所受到的創傷,成為一種圖騰,就此銘刻在山上,成為印記。〈岩壁的枯木〉這一幅,可以看見灰矇矇的山巒,有著像是被攔腰截斷的樹枝,但他其實還死死抓著土地不放,總有一天,它會重新生長。
陳政道 “Dgiyag Skadang” 〈砂卡噹的山〉
上次看到政道的作品,是在公館 立方計畫空間 展出的〈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這次他關注於日常感知的變化,特別是那些顏色,而這也與盧俊翰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跟樂高交朋友」這其實是一個陪伴的過程,在沙卡噹教會與小朋友玩積木,重新描繪藝術家與小朋友,重新看待這座山的模樣。此外,也透過用樂高塑造,與砂卡噹的山新的關係。
Ali Istanda胡家瑜 〈山,與山〉
前陣子才在鳳甲美術館,看到家瑜的作品。這次策展挺巧妙的,陳政道是以如何陪伴為題,而Ali Istanda則是直接敘述山一直都有人在陪伴這件事。透過兩件作品,一件樹脂版畫,描述洪水故事的後續,鰻魚或大蛇造成地震的神話流傳;及一件裝置壓克力,透出光影,讓與山共存的我們,知道不只我們陪伴著山,山也陪伴我們,甚至山伴隨著自己。
涂維政 地震博物館
涂維政老師的作品令人驚艷,採集地震時的殘餘物件,創造了仿人類學考古遺址現場。站在鷹架上,觀看著底下,我毫不知這是什麼生物,還想說怎麼放了考古在這,這不是應該出現在壽豐的考古博物館嗎?但這其實是老師運用不同部落,對地震的神話,所拆解的身體,像野豬的頭、鯨魚身體、人的腿、牛角,幻想出另一幻想世界,造成地震的原因。
2ENTER 貳進〈擬山行〉
這次跳浪藝術節找貳進參展,也讓我意外,畢竟他們最近的作品實在太多,就連看個白晝之夜都能遇見。當然,有米崙斷層鑽井觀測站提供的資訊,貳進當然能將此轉換為一集結地景、符碼、數位資訊之虛擬風景。觀者站在鷹架上,感受到如小型地震般的晃動時,也能往上看過去的環境資料。而破圖的運用,也讓觀者像是在虛實之間,正如地震發生第一秒時的錯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