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是一門藝術,其目的不僅在於展現歌者的嗓音與技巧,更在於將歌曲的情感與內涵傳遞給聽眾。而要讓聽眾聽得懂歌詞的內容,咬字清晰是最基本的要求。清晰的咬字能讓每個字句都準確無誤地傳達,避免因發音模糊而讓聽眾產生誤解。其次,語速適中也至關重要。過快的語速會讓聽眾難以跟上歌詞的節奏,而過慢則可能讓歌曲失去活力。因此,掌握適當的語速,才能讓歌曲既流暢又富有感染力。第三,斷句合理是確保歌詞意義完整傳遞的關鍵。合理的斷句能讓句子結構清晰,邏輯分明,從而讓聽眾更容易理解歌詞的深意。
以下是以古體詩詞譜曲的一首《鷓鴣天》,這首作品被《清平樂》電視劇所採用,成為劇中的經典插曲。這首詞出自宋代詞人夏竦之手,原文如下:
《鷓鴣天》·宋 夏竦
圖片來源:
這首詞描繪了一位女子在離別之際的複雜心情。她無心梳妝,愁容滿面,面對即將遠行的愛人,心中充滿了不捨與無奈。她害怕自己的眼淚會讓對方更加傷心,因此強忍淚水,舉杯相勸,甚至希望自己能先醉倒,以逃避離別的痛苦。
方格子不支援B站影音的嵌入,請按連結觀看!「不如飲待奴先醉」這句,由於它與前闕的「樽前祗恐傷郎意」在結構上相對應,而「祗恐」二字在演唱時被重複了兩遍,因此「飲待」也被重複唱了兩遍,變成了「不如飲待,飲待奴先醉」。這樣的斷句方式雖然在旋律上可能顯得對稱,但從語意上來看卻顯得不夠合理。聽眾很可能會因為這種斷句方式而無法理解歌者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這也提醒我們,在演唱古詩詞時,除了要注重旋律的美感,更要確保斷句的合理性,以準確傳達歌詞的內涵。
隨著科技的進步,媒體傳播的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早期的報紙、傳單、海報,到後來的電視、電影,再到如今的網際網路串流平台,傳播的範圍與速度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無論是海內還是海外,資訊的傳遞幾乎無所不在。然而,正因為傳播的力量如此強大,我們更應該謹慎對待所傳遞的內容。無論是有意還是無心,錯誤的資訊或表達方式都可能帶來摧毀性的影響。
以詩詞吟唱為例,正確的平仄發音和合理的斷句,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更是充分發揮詩詞旋律美感的關鍵。古詩詞的平仄規律是其音樂性的基礎,只有在正確的發音基礎上,才能展現出其獨特的韻律美。而合理的斷句則能讓詩詞的語意更加清晰,讓聽眾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情感與意境。因此,所有有志從事詩詞音樂創作的人,都應該以戒慎恐懼的態度對待這項工作,確保每一句歌詞都能準確、優美地傳遞給聽眾。
總之,唱歌不僅是聲音的藝術,更是語言與情感的結合。無論是古詩詞還是現代歌曲,只有在咬字清晰、語速適中、斷句合理的基礎上,才能讓聽眾真正聽懂歌詞的內容,並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與美感。希望所有音樂創作者都能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作品,讓每一首歌都能成為打動人心的經典之作。
以下視頻,先用台語語音,後接中文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