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初春小雨》,小巧而清新, 「初春小雨潤如酥」一句,尤為後人津津樂道,可說神來之筆,是為點睛之作。
歷來多人為此詩作評注,其中清人黃叔燦《唐詩箋注》:
“草色遙看近卻無”,寫照工甚。正如畫家所設色,在有意無意之間。 「最是」二句,言春之好處,正在此時,絕勝於煙柳全盛時也。
於今,對於「勝」的解釋,也是從這裡,全盤接收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的觀點,認為是動詞,「遠遠超過」的意思! 然而真的只有一種語意嗎? 會有如此的反思,是從「勝」的發音想起! 中文有破讀音字,也就是憑藉讀音差異區分語義,“勝” 字便屬此列,其讀音有二,一聲“ㄕㄥ” 與四聲“ㄕㄥˋ”,日常使用中四聲更為常見。當讀音為一聲時,作「任」「堪」 之意解,如「勝任」 。在這首詩作裡,「勝」 處於平聲位置,按格律理應讀一聲,可如此一來,釋義若照搬「勝任」 之意,顯然不通。由此只能推斷,彼時「勝」 字的一聲與四聲兩種讀音及相應語義應是並存的,恰似第二句「草色遙看近似無」 中的「看」 字,在此處需念一聲那般。語言在漫漫歷史長河裡,處於持續的進化演變進程,字音、字義的分化想必是後來逐漸形成之事, 康熙字典的紀錄可為佐證:
古人三聲通用,必謂上去異訓,不可通押,此宋人拘泥之過也。
(可再參考文章:用唐詩三百首解讀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錦官城的重到底什麼意思。)
再來,這個「勝」只能當動詞嗎? 字典中「勝」還可以當名詞用!如:
1.形容事物優越、美好。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登了此亭,江山多在眼前,風帆起於足下,最是金陵一個勝處。
2.特指優美的山水或古跡。《警世通言·兪伯牙摔琴謝知音》:“只因覽勝探奇,不顧山遙水遠。”
故而對於“絕勝煙柳滿皇都” 一句,便可詮釋為:“皇城之內,處處皆是在那雨霧朦朧之中,彷若煙靄幻夢般的初春柳色,構成一片美不勝收的景緻。”承接上句詩意,一年之中當下此時最為美好的春日景緻,理當是此句所描繪的「滿城如煙柳色」,又或許,是那「天街灑落的細密春雨、遠處似有若無的朦朧清綠之色,加上滿城隨風輕擺的依依楊柳,三者相互交融,共同勾勒出初春時節最為曼妙動人的景緻。」,因此「絕勝」,即是「絕景」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