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相信天賦決定一切? 如果正確,那麼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又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被陷在被規範的時代,被定義了什麼是成功,例如成功的人生、成功的工作以及成功的成長,當然以社會發展的角度,定義規範也許可以稱之為穩定、可控,但要脫穎而出則必須受限社會的框架,為了符合社會期待,在大多數人之中競爭同樣的成功價值,除了少數可攀頂而上,其餘大部分皆藐於眾人之中。
我一直以為只有所謂的天才配合天時地利才可以爬到最高,直到一本書橫空出世才豁然發現,也許我低估了自己的潛能,也忽略了正確環境因子所帶來的加乘效果有多大。
接下來就由我來帶大家看 暢銷書 隱性潛能,一起來探究書中內容~~
(作者)
作者為_亞當_.格蘭特,不到三十歲即成為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
同時也是TED最受歡迎的演講者之一,觀看數累計超過三千萬次,他一生專注於研究成長學習,美國心理學會也讚譽格蘭特「他改變了我們對工作動機的既有認知,並點出了人際關係可帶來無所不在、強而有力的激勵因子」。
作者認為很多時候輸贏只是當下的狀態,而無法代表你的能力,尤其被定義所謂有天賦的情況下,但有可能只是當純贏在起跑點,而無法代表往後可以發展到的後面的終點。
這本書主要帶領大家如何釋放自己的潛力,不一定要靠與生俱來的才能才能走上高點,只要用對方法與正確的心態,每個人都能將能力最大化,靠後天成長上來。
作者分3部分探討,那麼跟著我接著看下去~~~
(品格技能)
品格聽起來像是個人性格,其實並非如此,書中提及比較像是一種對外事物的價值觀念,而在一些逆境的情況,我們要如何堅守自己的底線,監守紀律去做該做的事,這就是品格技能,不要被人性本能操控,關鍵不在你擁有什麼人格特質,而在你如何去使用它讓自己達到你的目標。
如何成長
我們學習的過程常常會感受到痛苦,有趣的是成長最快也是痛苦的時期,重點是去追求挑戰,人本性想待在舒適的環境,學習過程自然也想輕鬆舒服的學習,但研究發現沒有足夠的數據可以支撐,使用個人熟系的學習方式並不會讓學習變得更快,有時候跳脫熟悉的風格,藉由造成不適感反而激勵你的努力,更往前進步。
這種強配自己跳脫舒適圈的行為,容易造拖延症狀,因此自然很看重個人的紀律表現,拖延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事物太多,更多時候是情緒問題,本能的抗拒不適的感覺,最終阻礙前進,拿出勇氣面對吧,最好的時機點並不是要準備完全,而是當下就要跨出去。
另外,會感到不適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怕犯錯,但犯錯正是吸收更快的練習產物,在學習時犯錯可以把未來風險最小化,如果你在學習新的語言,如果怕犯錯而不敢開口,那麼要到何時你才可以真正的進行溝通呢?孩子學習語言會比成人更快,除了大腦可塑性強以外,有沒有可能是他們根本不怕犯錯呢?
海綿是一種古老的生物,它們度過無數次的自然淘汰事件,並且在大海隨處可見。海綿特性是藉由吸收周遭物質存活,但不僅僅是被動吸收而已,也擅長過濾有毒物質,這種吸收、過濾的能力,使海綿可以長遠的生存下去。適者生存講的不是最強大的物種,而是適應力最好的物種。
如果我們在學習上可以模仿海綿呢,也就是讓自己的學習吸收力極大化,也必須要主動積極去尋找正確的資訊去吸收,進步主要來自於吸收學習的質量而非數量。若一個人過於被動且容易自我滿足時,將阻礙學習,且容易困在舒適的泡泡裡,最後將無法承受批評或接受任何建議。
究竟要怎麼詮釋完美這個詞呢,單純以考試來講的話,就是考100分,非常好理解, 但若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事呢? 我想就會受限於每個人的認知與價值觀,可能根本就沒有完美的時候,人心總是無法滿足於現狀,我們也很難為完美訂出一個指標。
書中提到進步來自於要維持高標準,而不是消除所有缺陷,要做的是讓自己變得更好,可以多方思考分類,哪一部分需要成長,而哪一部分剛剛好就可以了。不要一昧追求別人的認可,重點是不要讓自己失望,要懂得欣賞自己的進步,從做到最好的心態改成努力達成所定的目標,而不是盡力就好的空泛論述。
(動力架構)
這章探討的是在成長的道路上會經歷許多挫折,有時候磨練太過,容易造成身體過勞與心裡疲勞,最後讓我們無法往前邁進,像要登上險峻的山壁,只靠體力與衝勁是沒有的,還必須藉由輔助工具,想要卓越的成長也是一樣的道理。
本書以需要架構鷹架的方法呈現,鷹架是一種臨時的建築輔助設備,為了讓房子蓋高蓋穩,需要架設鷹架便於建築工人作業,而只要完成施工就需要將其拆除,如果套用在學習就是指引方向並給予輔助,讓你可以克服障礙並順利成長的最好方法。
所以應該如何做呢?
若是人持續在做同一件事情,久了容易流於形式,最後感到麻木,甚至開始變得痛苦起來,其實就是因為熱情已經消耗殆盡,開始感到十分無趣,又加上之前盛行的1萬小時定律,使許多家長、老師們建立一種信念,一直堅持刻意練習就能快速提升熟練度,但這個概念卻不能把萬事一概而論。研究顯示若是制式化的標準流程動作,刻意練習才有明顯的幫助。
卓越的成長者通常是受到內心熱情驅動,可以避免被拖延症影響,但除此之外我們該如何做呢? 作者提出可以導入刻意玩樂的活動,為什麼遊戲容易讓人感到沉迷,也是因為我們覺得有趣,並不會感到無聊,刻意玩樂鷹架可以由老師、教練設計,當然也可以自己設計,重點是讓我們長期維持樂趣,讓練習充滿玩樂也不施其挑戰性。
學習進步緩慢不是讓人最痛苦的一點,最痛苦的是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再進步,感覺身心受到了能力的上限,無法再往上走了,停滯不前也意味著成長的結束,科學也證實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元逐漸衰退,對運動家而言停滯的現象尤其明顯,但現實卻是並非直線下降。
現實是當我們在停滯時,通常會經歷衰退期,才會再度開始提升,雖然聽起來讓人難以接受,但也是因為我們有時會需要導入新方法,我們不得不經歷試錯的過程導致後退一大步,一切都是為了超越以往的成就。
那麼我們如果要踏入一項新的領域,或是學習新的技能,最初是不可能找到完美的道路指引,就是專家也不會有萬用的方法,通常我們只需要一個指引就足夠了,然後就算是專家也不一定擅長當老師,麥可喬丹交初學者籃球真的比體育老師教好嗎?科學證實:當你越來越擅長此事,你對傳達教導此事所能力,往往會越來越差,也就是所謂的知識的詛咒。
有時追求卓越會需要成長的心態,不過環境也同樣重要,周遭若無人幫忙架設鷹架,可以說成效微乎其微,那麼也許我們就必須自建鷹架,幫助自己克服障礙,然而書中提到其實還有一個好方法,那就是與人互相學習,也就是共同搭組了鷹架,最好的學習成果不僅僅是你可以獲得高分,也同時可以對他人進行指導,這有助於你更加融會貫通。
作者提到教導他人可以培養我們的能力,而給予他人建議則可以提升我們的信心,前者為教學相長,後者則叫做輔導效益,這是指在引導他人克服困難後,我們對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也變得更有信心,輔導效益的重點在於提醒我們已具備了達成任務的條件,來提高自我的期望。
(機會系統)
前面2部分講的是品格技能釋放與鷹架建立,都是在講如何釋放隱性潛能,那如果要有更加宏大的成就,我們就必須要想辦法大規模創造機會,就需要建立相關系統讓更多人受惠。以往我們認為天才的存在是因為生來擁有天賦,卻忽略生活環境帶來的影響,也就是各自慣習的差異,富有的環境能使夢想更偉大,目標更長遠。但如果制定系統創造機會呢? 弱勢者也有可能成為卓越的天才。
怎麼建立良好的系統,就是本章要帶給大家的重點:
學校是學生獲取知識與學習技能的地方,但受限於教育方針不同,學生的成長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作者以美國與芬蘭的教育系統做了比較,發現有很大的不同
美國: 關注一開始嶄露天賦的學生,認為天賦一開始就會展現,只有優秀學生能獲得培養
芬蘭: 認為人人都有機會,只是還沒開發出來,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相應的資源
因此教育的影響也反應國家人民的價值觀。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學生的能力,也讓教師更了解學生呢? 經濟學家研究發現,關鍵不再教師的作法,而是在於學校的系統, 芬蘭改革教育提出一種新的方法,被稱為迴圈教育,教師不只是帶領學生一個年級,而是陪學生提升一個年級,這種教法效益在於教師有更多時間理解學生,從教師演變成擔任人生導師,除了教導上課內容,也幫學生尋找生活熱情,並朝著目標前進。
大多數公司在解決問題時,常常把員工聚集起來召開腦力激盪,但大多數時候成效不佳,原因在於雖然是大家一起開會,但主導決策往往是特定的長官或專家,很多意見常常會被無視掉,個人部分也會因為內心自我的考量,不敢提出意見,深怕被他人認為愚蠢,所以腦力激盪常常變成沒有意義的會議。所以不如先把各自的想法都書寫於紙上,在開會檢討, 確保所有的想法都有提出。
而在一般公司環境,機會通常都是以梯子系統存在,你的上司決定你的成長,也決定你的建議能不能往上送達,書中也提到使用網格系統取代,也就是要往上傳達建議是不只一項管道,主要目的也是消除你繞過上司越級行為的懲罰,讓你的創意可以被傾聽到,也確保可以得到應有的考量與處置。
企業在徵才時,往往都是以當下的成就當篩選基礎,例如擁有什麼證書? 做個什麼相關工作? 往往忽略了生活環境和背景,導致篩選條件偏向於過去出色的成就,而不考慮克服多少逆境,吃過多少苦難,與成長的幅度。
研究也指出過去的工作經驗多寡,與你未來的工作績效無法有正相關,關鍵便在於並非你在一份工作做的多久,而是你在一份工作做的多好? 但以這樣做確認就要確保之前的技能可以用在下份工作,否則仍然無法產生效益。
所以我們需要把無法量化的因子顯現出來,我們都知道表現不能只看能力,我們還必須看事情的難度,但我們無法分類難度挑選,真實是我們會比較青睞那些比較簡單完成但很高分的人,而不是有難度但拿不錯分數的人。
最後只看整體平均是不夠的,應該要考慮的是進步的幅度,我們不該以單一指標當衡量的標準,為了衡量一個人潛能,也必須確認在陡坡攀爬的距離,並仔細觀察技能與能力,潛能所代表的最終象徵,不是你到達的山頂有多高,而是你走過距離有多遠,以及你幫助別人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