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改寫自痞客邦部落格〈桌遊《同房異夢》現實般條件未知的合作推理。〉
《同房異夢》的遊戲梗概是玩家們是一群同住的室友,每個人對這棟房子有不同的要求,然而這群人不會直接明講自己的要求,只會透過行動改變房子裡的布局、給他人評語來表達自己的好惡。
而遊戲的目標是,玩家合作布置出能滿足所有人需求的布局。
這與現實生活其實相當類似,每個人各自有很多需求,很多時候人們並不會明講自己的需求;或是自己也不理解,所以無法清楚表達。
然而我們要相處,陪伴彼此,滿足彼此的需求。
我們是怎麼做的呢?
遇到不滿意的情況就升起情緒,用行動去對抗;
過度解讀別人行為的意義,認為彼此的衝突不可調解;
說要溝通、要互相理解,但往往流於片面。
有人累了,懶得再解釋;有人覺得自己表達得很清楚了,是對方不願意用心理解。
最終我們認為彼此的目標是互相衝突的,不存在完美的解方。
但原因是我們過度地誤解他人的需求。
作為一款限制傳達訊息方式的合作遊戲,《同房異夢》是帶入感很強的遊戲,遊戲過程中要透過新增、拆除、替換房子中的擺設,來傳達自己的需求。
如何透過行動去表達意圖,如何解讀別人行動背後的意圖?
每次你做完行動後,其他玩家會對你的行動給予評價。
「這個檯燈放在這裡嗎?我不太喜歡。」
「牆壁換成這個顏色很棒!」
「改成這樣我是不太在乎,但感覺其他人會在意。」
玩家只能表達好惡,不能具體解釋好壞的原因。
檯燈不好是因為它會發光嗎?還是覺得風格不搭?
牆壁的顏色很棒是因為他喜歡這個顏色嗎?還是單純對牆壁的配色有某種強迫症?
相比於一般的推理遊戲,《同房異夢》的一個特色是——「需求條件是發散未知的」。
就像現實生活一樣,偶爾你的言行引發了爭執,你不知道對方在意的事情到底是什麼?
可能是你的用字遣詞、可能是你的語氣、行為舉止,可能是情境,可能是當下對方的狀態,可能是過往經驗或原生家庭的創傷。
試圖去猜嗎?問嗎?未必能得到真實的答覆,也可能讓關係繼續惡化。
遊戲中在「一群人同住一個房子」情境的前提下,各種發散性的條件都是有可能的。
這個特性讓玩家遊玩時會更開闊地想像、推測別人的需求。
而也像現實一樣,有時不是一定要完全理解別人的需求。
很多時候即使玩到最後通關了,玩家們還是沒有真的理解其他人的需求。
只是有種模糊的「感覺」——「是不是只要是這樣,就能滿足所有人了?」
我們猜測某個行動可以完美結束,同時也擔憂著玩家間可能還有尚未調解的矛盾。
例如雖然廚房的牆壁塗著紅色油漆不礙著任何人,但跟物件的美感搭配起來,或牽扯到其他房間的配色、物件擺放的位置,可能最終廚房牆壁的顏色還是得改掉。
我們不斷在建立「對他人需求的假設」,尋找「共識」。
感覺這個人很喜歡這幅藍色的畫,他是不是一定要這幅畫呢?
如果他這幅畫要擺在這裡,我能不能配合呢?
最後跌跌撞撞,或許這幅畫也未必要放在這裡,或許他根本也不是需要這幅畫。
我們用自己的聯想去解讀他人的需求,但這未必是真的。
有時候也是用「試探」的,故意做想像中對方會排斥的行動。
如果引起對方的抗拒,就加深了假設的可信度;
又有時試探了發現對方並不在意,推翻了原本的誤解的信念。
玩到最後,往往以為答案是唯一的,但其實不是。
遊戲中的關卡往往不只一種解答,能滿足所有人需求的布置可能有好幾種。
只是我們在過程中不斷找出適合所有人的布置,一旦有了一小部分的共識,就盡量不去更動,除非之後遇到困難。
最終,我們並不真的了解別人,而是了解到「什麼是大家可接受的」。
為何現實中人們相處也如此麻煩呢?
不能明說自己的需求就好了嗎?
現實是,人們時間有限、能力有限——
解釋、理解彼此的需求,都需要耗費時間與心力。
我們同樣是在一個動態中,透過調整自己的行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自己感到不滿的就表達抗議;很棒的就欣然接受。
別人的需求交給他們自己去處理,如果別人沒爭取就當作沒事。
即使真的了解了每個人的需求,又一定能找到彼此都滿意的交集嗎?
而現實中也未必總是合作的,可能有些人在意自己的需求更勝於其他人的需求。
此時揭露你的需求,未必有助於你實現你的目標,也可能因此被人利用。
好一點的情況是,人們發現他的需求與你的需求不可調和,於是你們也就散了。
遊戲中也有資訊交流的機會,每過幾輪,玩家就可以將一部分的條件傳給其他人看。
交流的機會有限,什麼是別人最需要知道的呢?
只給出片面的資訊,是否也可能造成誤解呢?
掌握了他人條件的人,也可能會自以為好心地幫倒忙,因為沒有完整理解他人的需求。
玩完這款遊戲,是否會見識到自己對他人的不理解呢?
是否輕信了自己心裡對他人的猜測、懷疑?
人是如何理解他人的?又要如何表達才能被人所理解呢?
什麼是自己特別在乎的,什麼是可以退讓的。
如果你能真誠交流的機會只有此刻,也是彼此最後的耐心,什麼是你最想讓對方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