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幸福的兩大死敵:痛苦和無聊。……生活就像鐘擺一般,在兩端之間或激烈或溫和地來回搖擺——要嘛痛苦,要嘛無聊。」
年末島上二手店關門清倉,百元三本,我第一眼就相中了此書,跨年日一口氣讀完。剛在日記本上寫下「無聊」二字,隔天就看到這句話,似有天意。體驗過精彩生活和平淡日常,經歷了悲歡喜懼患得患失,我也常常問自己,幸福是什麼?我幸福嗎?為什麼?
我喜歡這本書通俗簡明,是本面向大眾的哲學書,很有雞湯的味道。叔本華對幸福人生的思考見解,放在現代社會也頗有啟發。他認為決定幸福有三個要素:
同齡人陸續跨入三十,每次聚會都充滿了矛盾和期待,好像到了個似有還無的交叉口:有了積累,暫無拖累,似乎可以重新選擇生活;少了活力,多了顧慮,難以放下已有的挑戰未知。去年於我精彩而關鍵,這本書的出現好像一個小總結,再次提醒我把目光放回自己身上。我在書中得到了力量,也想分享給親愛的朋友。
生活中的幸與不幸,與其說是取決於我們遇到了什麼,還不如說是取決於我們與它們相遇的方式。⋯⋯沒有人能夠超越自己的個性。
叔本華認為,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取向,以及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和追求,決定了我們是否幸福。這有點像半杯水理論:同樣的半杯水,有人看到的是擁有,有人看到的是失去。我們常常會羨慕他人的精彩生活,但這可能只是別人有能力觀察並敘述出來。完全相同的事情發生在一個對生活沒有感知的人身上,或許就是平淡甚至無聊的。
我喜歡書中所說的「不被打擾的閒暇」。雖然我們常常抱怨太忙太累,但其實很多人並不喜歡獨處,若想不到辦法打發時間,便會很快陷入空虛或無聊中。「如果沒有虛假的目標促使其忙碌,閒暇很快會成為負擔。」
然而外在的快樂來源有可能枯竭,不管是活動還是具體的人,只有內在的幸福來源——也就是自己,穩定而持久。精神富足的人沒那麼需要外界的刺激,但我們可能根本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得其樂從何而來。
在生命中的每時每刻都可以做自己。⋯⋯對他來說,幸福或者不幸福,只有一個衡量標準,那就是,他是否能夠完美地挖掘、發揮他的才能,並完成自己的傑作。
我曾是很能獨處的人,尤其在大學時常常一個人行動,總能給自己找樂子。但後來拍拖,近八年沒有單身,在上一段關係後期,我發現自己的快樂很大程度建立在「被愛」上,而非「愛」本身,我能獨處是因為我知道有人在。也就是說,我好像沒那麼相信自己、愛自己了。恢復單身後,我確實花了點時間重新和自己相處,找回節奏。我很滿意目前的狀態,不管日後有怎樣的際遇或親密關係,退一步就是現在的樣子。
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才會使人倍感痛苦。每個人都期望得到更多,但格局限制了我們的視野,視野限制了我們的所得。
這部分比較簡短,有些老生常談。財富帶來幸福,尤其是當我們必需或自然的需求得到滿足時,比如基礎的衣食住行和感官的快樂。但財富也帶來痛苦,守護財富耗費精力,無止盡的追求更因難以滿足不滿而苦痛,就像海水,越喝越渴。
我比較有感觸的一個地方是:衡量幸福,不僅要看一個人擁有什麼,還要看此人想要什麼。這讓我想起了常駐有機農場的人類學好友,多年前我跟她說:「我先努力賺錢。如果有錢買樓,我就能過我想過的生活了。」她的回應是:「這個限制是誰給的?你想要的生活是不是真的需要先買樓?有沒有可能你不快樂,是因為你現在努力追求的根本不是你想要的。」
當然賺錢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我喜歡叔本華的一個點,要入世,要現實。但這提醒了我,賺錢的動機是什麼?不要人云亦人,用全部的平靜和閒暇,去換取無謂的追求。
我們所有的焦慮、憂愁、困擾、迷惑、不安以及操勞,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在意別人會怎麼說。在生活中絕大部分的情況下,他人的想法很少能夠對我們產生真實而正面的影響。
別人怎麼看我們,其實和我們的幸福無關。只有在和人共事時,他們的看法影響了對我們的態度,這些看法才有價值。過度重視別人的想法而引致焦慮敏感,我對這點倒深有體會,花了很多時間解決,也見證身邊人受其困擾。
還是那個人類學好友,在我和父母出櫃而崩潰時勸慰:「你和父母的關係就是你和世界的關係,只是他們擋在了前面。很多點你以為你不在意,其實可能你很在意的。」現在的我,在某些方面還沒有辦法做到全然不在意,但會有意識地練習並實踐。
別人的看法大致可分為「地位」、「榮譽」和「聲望」。作者在這裡花了很多篇幅論述「騎士榮譽」,略冗長,可能和法國當時的文化背景有關。作為亞洲人,我想到更多的是「家庭榮譽」或「集體榮譽」。「榮譽」是別人對我們價值的看法以及我們對這種看法的重視程度。這讓我想到了「自證」——在別人的價值中證明自己,同時也就放棄了自己的價值。
作者特別提到了兩個詞:「虛榮」和「驕傲」。「虛榮」是渴望別人相信自己的價值。相反,「驕傲」則是確信自己在某一方面有至高的價值。看到這裡時,我突然有點感謝自己,閨蜜說我是個很「驕傲」的人,以前理解為自戀,這種「對自我直接的欣賞」確實常常幫到我,讓我能夠把自己從集體和比較中抽離出來。我很少因他人的否定而否定自己。每個人都很棒,我也是。
此外,作為著名的「厭女」哲學家,書中也談到了「性別榮譽」,私以為這部分可以直接跳過:) 好玩的是,我在和朋友分享時,兩個女性密友的反應截然不同:一個提到了人物背景——叔本華和母親關係不好,且第一次單戀以失敗告終,是以對女性並不友好;另一個則翻了個白眼,說「厭女還要怪媽媽囉」。
雖是第一次讀叔本華,許多觀點看法卻不陌生,還讓我聯想到了佛學思想。回顧過去十年,我覺得是一個覺察、觀照、內省、實踐的過程。直到去年我依然會痛苦會懷疑,會孤獨會無聊,但我也知道自己成長了很多,來日方長。本自具足,做一個溫柔而堅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