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易讀,適合對於創業有興趣的入門小白。當初會借閱這本書,也是因為對創業感到好奇,才想翻翻看。
作者主要以基礎核心概念為主,提出了六個對創業的大哉問,分別是「如何尋找生意點子」、「如何建構商業概念」、「創業資金哪裡來」、「如何持續經營」、「是否有足夠收入」以及「如何提升技能與知識」。
即便對於執行細節沒有太多著墨,但是這本書的確提供了方向和輪廓。透過簡潔明瞭的解釋以及作者於每章最後附上的案例,讓對創業有興趣的人,能夠有系統地思考,為接下來的計劃準備。
「發揮強項對社會是一種貢獻,但克服弱點卻是一種自我滿足。」
作者提出的這個概念讓我印象深刻是因為,努力克服缺點通常被視為一種美德。但是作者點出了改善缺點的兩個盲點——所需的「機會成本」以及「影響力」。
以科目為例,如果今天我的英文很好,並且運用這個能力去幫助別人,這便是對周遭帶來益處;但是,如果把時間拿去糾結在「數學爛到不行」這件事,並且努力將能力提升到一般水平,或許個人進步了,卻沒有讓社群共好的價值。
人各有優缺點,要接受社會裡的每個人都是互相依存的關係,透過分工讓利益最大化。 「帶著你的脆弱成功。」比起想著讓缺點消失,不如好好地發揮優勢,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發光發熱。 我想,帶著脆弱面對挑戰所需要的勇氣和精神,或許更甚於追求個人的強大也說不定!
好希望能在小學的時候就看到這本書啊(*‘ v`*)
整本書以漫畫方式呈現,資訊上的視覺傳達也做得細緻。雖然是以中小學生作為目標讀者,但是深入淺出的內容,我認為即便出社會之後,還是能夠讀出一番心得。
現在的工作環境充滿越來越多不確定性,每個工作者要面對的是更頻繁的選擇和適應。每當倦怠湧現,審視一下工作的本質,或許能夠為生活提供不同的視角,用新的方式理解現在的狀態。
社會學家約翰・克倫伯特茲提出的「有計劃的巧合理論」說到:「能好好地生活、工作的人,就能靠自己的力量抓住好的巧合。」
其中,有五種特質讓我們更能夠與巧合相遇,分別是「好奇心」、「毅力」、「思考彈性」、「天性樂觀」、「勇於冒險」。
看到這五個特質,不禁讓我反思自己比較缺乏哪一項。
「堅持」對我來說一直都不是容易的事——好奇心帶領我走馬看花,但是有興趣的事卻不一定能帶來意義。
「堅持到底,才能判斷那件事對自己有沒有意義。」
之後要草率放棄一個剛投入的興趣之前,我會好好把這句話放在心裡,希望能看到更多堅持過後的風景。
這個禮拜看到吳曉樂和蔡康永的對談,其中一題,蔡康永問吳曉樂:
「你會不會想要訓練自己:『不把別人的稱讚當回事』?」
吳曉樂提到岳陽樓記中的「寵辱皆忘」,也就是不讓批評和讚美想影響到自己。
批評倒還好理解,但為什麼讚美也需要被警惕呢?
「重視別人的讚美和批評都來自同一種機制,那就是讓別人決定你的價值的機制。」
當一個人越不了解自己,就越需要透過其他媒介確立自我的價值,最直接的回饋,莫過於外界給予的批評與讚美。
但是一不小心,就會失去自我價值的「主控權」。即便是讚美,過度地「當一回事」,不也是一種令人劃地自限的詛咒?
適度劃清「他人意見」與「自我價值」,反而能夠讓人更自在地去探索生活,不必被框架套牢。「認識自我」就像肌肉一樣,訓練好才能站穩,不被他人的看法或意見壓垮。
不是說從此以後就不能對讚美感到開心,而是要提醒自己「這些外部評價,終究不會比自我評價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