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拓展認知系列-《反動的修辭》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16年《牛津英語詞典》選定後真相」(post-truth)為年度詞彙,它的定義是「連結或指陳情況時,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形塑輿論」,連結到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像是政治商人川普對於言論的不負責任,還有隨著公權力越來越強大,而越來越被限縮議題的第四權,媒體,對於"真相"的挖掘越來越讓人困惑。

後真相時代的來臨,人們不再關心真相到底為何,只關心聽到看到的語言或文字所代表的"感覺",經驗豐富的公關操作者就依此利用真相的繁複面貌,操弄它來將之變成對自己最有利的呈現方式,就像是一場催眠活動,以真相之名包裝情感的煽動。

這類型的操作最印象深刻,拿來舉例又不得罪人的,想提下知名西班牙劇《紙房子》,講述一群搶匪闖進了西班牙馬德里的皇家鑄幣局,自己印製炒票的"搶劫"。在一般人正常的認知裡搶劫的行為,怎麼說都是違反一般道德認知,但劇中腳色們戴上達利的面具,把自己塑造成反抗社會的英雄,控訴國家機器濫用職權在搶奪人民的財富,反而變成輿論的支持方。就這樣在這場貓捉老鼠的遊戲中,一個達利面具,警察與犯罪者的位置被倒調過來。這可以說是社群操作的典範了,未來有機會也再來分享經典的公關著作《有毒汙泥愛你好》。

利用文字的複製性來創造輿論的方向-《紙房子》(圖片取自官網)

這本書討論了幾個有趣內容,首先我們要先走出言辭的矛盾與邏輯,才有辦法討論事情的核心本質。《反動的修辭》這本書分析了三種包裝語言的方式,來檢視反對進步者是透過怎麼樣的修飾,來轉移受眾的注意力,三種方式分別是悖謬論無效論危害論

《反動的修辭》-檢視反對進步者是透過怎麼樣的修飾,來轉移受眾的注意力

悖謬論

這種型態的修辭不會對崇高的目標展開正面的攻擊,相反,被謬論者會先在口頭上表示贊同,然後再想辦法證明,這類型的提案或行動,有著缺失與不周的思慮。被謬論主張這種立意良好的行為,經由一連串超出原本預期的發展,會產生跟所宣稱追尋的目標相反的結果。

法國大革命時期這類型的例子屢見不鮮,因為那時候自由、平等與博愛的訴求,失控演變成公安委員會的專政,以及隨之而來的拿破崙獨裁統治。追求自由反而變成專制,這樣的矛盾與過程讓反對者有理由大喊:「法國人民建構神聖人權以及征服政治自由的努力,只顯露出其無能為力與不值一試;它的結局不僅僅使這個不幸的民族,回復到野蠻和奴役,甚至一整個世紀和一大片歐洲都賠了進去」。

但悖謬論者利用這種預言恐懼的心理來操作群眾,悖謬論的言行目的是在獲得相信他的群眾,這些預言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成真,但通過這種"預言"的方式讓自己像是先知一樣,就有理由可以自我感覺良好。

《反動的修辭》-群眾政治對當時歐洲很大一部份的菁英來說,是很大的偏差(圖片取自 unsplash)

無效論

相較於第一種悖謬論是找著機會挑起對立的好戰言論,無效論的論述是:「事情變動得越厲害,它就越跟原來是一個樣」,像是東歐共產政權建立時,有人問說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差別在哪裡?得到這樣的回答:「在資本主義的體制裡,人剝削人;在社會主義體制裡,剝削的方向正好相反。」

這樣的例子在近代爭取普選上,例如提到全民普選說時嘲諷地說道:代議士不是民選的,是他總有辦法讓選民選上他。這些人認為這些改革制度毫無作用,更多的只是虛偽的謊言,最強勢的人還是能以各種方式得到統治權,改變不了現存的權力支配結構。

不過無效論有個致命論證盲點,因為他把任何改革都看成是一個靜態事件,用一點小錯誤就批評改革,並直接認為這樣的改革沒有任何改進的空間,但忽略文化本身是動態變化事件,政治改革也會隨著時間不斷找出適應的方式。無效論者並沒有認真對待自己的社會意見領袖腳色,以及考慮他自己對事件所產生的消極影響。

《反動的修辭》-無效論者會把話說得太滿而露餡(圖片取自 unsplash)

危害論

最後,危害論者的論述比較溫和,因為不想跟主流意見產生衝突。危害論的方法是:「反對任何形式的程序變革,但是卻假裝在原則上同意改革者的目標。」最常見的說法內涵像是,人類社會的進步困難重重,任何新進的改革提議,都會嚴重損害我們先前已經達成的成就。

像是許多保守派主張,福利國家會對自由與民主產生威脅,但他們不會說社會福利支出會破壞資本主義的運作,而是認為福利支出會導致通貨膨脹和其他社會不安的結果(人民更安於沒有工作等等),因此會嚴重威脅到民主治理的成果。

這種"預言式"的言論可以在邏輯上自圓其說,因為除了預言錯誤的時候之外,都能證明自己絕對正確,與第一種論述相比,這樣的方式更加危險,是零和心態的展現,只能有一個方式獲得勝利,而舊制度至少不會錯。跟上面幾種論述一樣,他們都不嘗試去尋找解決方案。

《反動的修辭》-"預言式"的言論可以在邏輯上自圓其說,除了預言錯誤的時候之外,都能證明自己絕對正確(圖片取自 unsplash)

總結一下三種論述:

  • 「悖謬論」的論點是:由於世界的複雜、或人類知識的限制,改革只會帶來和目標完全相反的惡果。
  • 「無效論」的論點是:社會發展自有其邏輯,人類的改革措施不能帶來任何改變。
  • 「有害論」的論點則是:改革雖然可能是好的,可是卻會摧毀其他更重要的價值。

另外,反動修辭的標準論述:「我同意你的價值目標,但是⋯⋯」。這個「但是」之後才是反動派的真正想法,用「但是」來轉移受眾的注意力,進而破壞原本論述想表達的內容。這本書寫作的背景年代是因為美國80年代新右派思潮對社會福利制度的攻擊,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不同的制度卻總是用著相似的話語。

《反動的修辭》-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不同的制度總是用著相似的話語(圖片取自 unsplash)

文化動態論與選擇承受的惡

不可否認,想想文明的進步主要過程,幾乎不外乎是在蹂躪社會的過程中產生,加上現代民主社會的典型特質,鼓勵每個人闡述自己的體驗與價值,導致一個人不僅跟大多數同時代的人意見隔絕,也與他人的整體生活經驗疏離,因此任何思想的改變都是需要長時間醞釀以及發酵。

就算是主張進步改革的思想,也非常容易落入上面三種修辭的框架,反擊合理的保守意見,很多推進時代發展的社會改革,追捧讚揚都是馬後炮,在當時可能根本沒人看得清楚未來發展的面目。所以,在這樣的議題上,我們無法迴避的討論到一個核心問題,作為時代洪流的廣大群眾,我們該怎麼樣去辨別真假?

這個問題對每個負責任的人來說都很難回答,因為知識份子或改革者也很難掌控好時代的舵,只能跟隨著善的念頭去盡力做事,並且持續學習與找到跟世界溝通的方法。這也是知識分子要承擔的必要之惡,變動的世界沒有標準答案,而且適合的答案也不斷隨著時間變化,但追隨者又往往需要一個讓人安心的標準答案,好讓自己可以依循,順便逃避思考的責任。

"真相"在這樣的過程中就變得複雜又沉重,因為"是真是假"隨時可以變成一把刺向改革者的利刃;又或者在這一連串的改變下,改革者自己變成了保守者,沉淪在既得利益集團裡。

回到群眾辨別的方式上,與其去找隨時可能會變動的真相,不如去分辨誰去希望推動改革的進步派,誰又是拖後腿的反動者。因為提出改革辦法就不可避免的會提出理念及相應的作為,對於群眾來說可以更清晰的檢視來思考與判斷,也相對尋找真相容易些。對於找出改革者,進步派與保守派有一個很典型的差異指標,就是進步派更多的是關注不行動所產生的風險,而保守派則關注行動所產生的風險。

最後,分享作者在書中給了我們兩個成熟"立場"所需具備的元素,這兩個元素跳脫是非對錯的框架,或許在面臨選擇的困難時,可以當作踏出那一步判斷的推手:

1.行動與不行動都伴隨著危險與風險。兩者的風險都應該詳細檢查與評估,盡最大的可能防範。
2.我們無法預知所有事的後果,所以記住一句話:最壞的情況不一定總會發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小的世界
74會員
189內容數
閱讀時喜歡拆解書的含意,有時候會扭曲原意,有時候會借題發揮; 生活時喜歡探索社會的邊界,有時候會充滿興奮,有時候會充滿無奈。 希望在這裡找一個歸宿,一起聊聊書聊聊天
不小的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4/09/01
《蜃樓》是一部描繪19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小說,聚焦於海南經濟特區的投資與挑戰。男主角張明舶在面對名利與道德的抉擇中,揭示了房地產行業的種種陰暗面。故事中,角色們在社會變革中掙扎求存,探索善與惡的界限,展現了人性在艱難環境中的掙扎與抗爭。作者嚴歌苓以深刻的筆觸勾勒出這個時代的豐富情感與人性光輝
Thumbnail
2024/09/01
《蜃樓》是一部描繪19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小說,聚焦於海南經濟特區的投資與挑戰。男主角張明舶在面對名利與道德的抉擇中,揭示了房地產行業的種種陰暗面。故事中,角色們在社會變革中掙扎求存,探索善與惡的界限,展現了人性在艱難環境中的掙扎與抗爭。作者嚴歌苓以深刻的筆觸勾勒出這個時代的豐富情感與人性光輝
Thumbnail
2023/11/16
《使女的故事》是一部反烏托邦的故事,但他跟《美麗新世界》、《一九八四》又有點不太一樣,同樣都是思考生存世界合理的樣子,但《使女的故事》更彰顯了女性的被壓迫。在男人更容易掌握武力的事實下,女性更容易成為被妥協的犧牲者
Thumbnail
2023/11/16
《使女的故事》是一部反烏托邦的故事,但他跟《美麗新世界》、《一九八四》又有點不太一樣,同樣都是思考生存世界合理的樣子,但《使女的故事》更彰顯了女性的被壓迫。在男人更容易掌握武力的事實下,女性更容易成為被妥協的犧牲者
Thumbnail
2023/11/03
「能從眼眶姦出淚的叫悲劇,從嘴角榨出笑的叫喜劇,姦跟榨/煎跟炸的差異在於油的多寡,故事一旦太油是不能稱悲的。」
Thumbnail
2023/11/03
「能從眼眶姦出淚的叫悲劇,從嘴角榨出笑的叫喜劇,姦跟榨/煎跟炸的差異在於油的多寡,故事一旦太油是不能稱悲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比起明目張膽的謊言,刻意曲解後的真相往往更加危險,因為它不僅更難分辨,還能躲過事實查核中心的狙擊。一組偏頗的事實與遭到誤解的數據,在缺乏正確脈絡的情況下被串聯成一套故事情節。接下來你會發現,片面的數字、故事,都只是其中一些元素。各行各業的溝通老手會利用這些元素,呈現某種世界觀,進而塑造世界的樣貌。
Thumbnail
比起明目張膽的謊言,刻意曲解後的真相往往更加危險,因為它不僅更難分辨,還能躲過事實查核中心的狙擊。一組偏頗的事實與遭到誤解的數據,在缺乏正確脈絡的情況下被串聯成一套故事情節。接下來你會發現,片面的數字、故事,都只是其中一些元素。各行各業的溝通老手會利用這些元素,呈現某種世界觀,進而塑造世界的樣貌。
Thumbnail
致謝 微批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100
Thumbnail
致謝 微批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4100
Thumbnail
本書歸納出的反動修辭(reactive rhetoric)分別是: 悖謬論:改革會導致完全相反的結果,例如希冀的是財富更平均的分配,但卻適得其反得出不良後果;無效論:社會的發展有如自然定律,任何改變的企圖註定失敗;危害論:改革或許是可欲的,但會摧毀原先的良好傳統。 Hirschman以
Thumbnail
本書歸納出的反動修辭(reactive rhetoric)分別是: 悖謬論:改革會導致完全相反的結果,例如希冀的是財富更平均的分配,但卻適得其反得出不良後果;無效論:社會的發展有如自然定律,任何改變的企圖註定失敗;危害論:改革或許是可欲的,但會摧毀原先的良好傳統。 Hirschman以
Thumbnail
這是本挺有立場的書,是從哲學的角度討論後真相的時代,面對一個資訊爆炸、很容易找到各種似是而非的訊息,究竟應該如何面對。 過去總覺得有一個共同得以認識的事實存在,儘管各人對事實的感受不同,多數人仍認為客觀存在不容質疑。然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流通得比過去還快,所面臨的挑戰竟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窘境,人
Thumbnail
這是本挺有立場的書,是從哲學的角度討論後真相的時代,面對一個資訊爆炸、很容易找到各種似是而非的訊息,究竟應該如何面對。 過去總覺得有一個共同得以認識的事實存在,儘管各人對事實的感受不同,多數人仍認為客觀存在不容質疑。然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流通得比過去還快,所面臨的挑戰竟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窘境,人
Thumbnail
這本書的出現是因為川普。 從川普競選到當選美國總統後,其言行一再顯示他對「事實」毫不在意。比如,說自己在總統選舉中得到的票數是自雷根以來最高,而這完完全全不是事實。又比如,他可以無視主流的科學研究成果,輕率說出氣候變遷是個騙局。
Thumbnail
這本書的出現是因為川普。 從川普競選到當選美國總統後,其言行一再顯示他對「事實」毫不在意。比如,說自己在總統選舉中得到的票數是自雷根以來最高,而這完完全全不是事實。又比如,他可以無視主流的科學研究成果,輕率說出氣候變遷是個騙局。
Thumbnail
既不闡述真相也不掩蓋事實,那就是放屁 — 《放屁》2019
Thumbnail
既不闡述真相也不掩蓋事實,那就是放屁 — 《放屁》2019
Thumbnail
這又是一篇讀者敲碗系列的讀書心得,本來覺得老生常談,這主題的書近來有很多出版品了,但這本書還是有它值得一讀的地方。 故事先從批判思考開始,說明上個世紀的兩個危機如何透過理性判斷度過,然後展開一個以合理思考判斷為探討主題的系列分析。從常見的陰謀論、網路酸民和彩虹騙術為基礎,說明當情緒先在特定操弄中被激
Thumbnail
這又是一篇讀者敲碗系列的讀書心得,本來覺得老生常談,這主題的書近來有很多出版品了,但這本書還是有它值得一讀的地方。 故事先從批判思考開始,說明上個世紀的兩個危機如何透過理性判斷度過,然後展開一個以合理思考判斷為探討主題的系列分析。從常見的陰謀論、網路酸民和彩虹騙術為基礎,說明當情緒先在特定操弄中被激
Thumbnail
後真相時代的來臨,人們不再關心真相到底為何,只關心聽到看到的語言或文字所代表的"感覺",經驗豐富的公關操作者就依此利用真相的繁複面貌,操弄它來將之變成對自己最有利的呈現方式,就像是一場催眠活動,以真相之名包裝情感的煽動。
Thumbnail
後真相時代的來臨,人們不再關心真相到底為何,只關心聽到看到的語言或文字所代表的"感覺",經驗豐富的公關操作者就依此利用真相的繁複面貌,操弄它來將之變成對自己最有利的呈現方式,就像是一場催眠活動,以真相之名包裝情感的煽動。
Thumbnail
人們對政治、文化、歷史產生絕對的冷感,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無法再相信何者是真?何者是偽?
Thumbnail
人們對政治、文化、歷史產生絕對的冷感,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無法再相信何者是真?何者是偽?
Thumbnail
我們的良心,在一個極度隱微的意義上被收買了......?
Thumbnail
我們的良心,在一個極度隱微的意義上被收買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