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公開

[限時免費]-台灣的世代困境:躺平青年 vs 下流老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世代矛盾,還是無聲的集體悲哀?

2025年的台灣,街頭巷尾流傳著兩個標籤:「躺平青年」與「下流老人」。表面上,這是一場跨世代的對立:年輕人選擇放棄,老年人無奈低頭;一方責備對方不夠努力,一方指責對方占盡紅利。然而,當我們試圖揭開矛盾的表象時,真相令人沉默——這不是單純的世代對抗,而是整個社會陷入結構性失衡後的集體悲哀。

躺平的年輕人,選擇以消極的姿態面對現實,對未來不抱期待;陷入貧困的老年人,則在失去支撐後,努力縮減自己的存在感。他們似乎分屬兩個極端,卻又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不再奮鬥」。這種姿態,折射出的並不是世代間的優劣比較,而是整個時代無法提供希望與安全感的無力現實。

我們的社會,究竟怎麼了?從年輕到年老,為什麼「努力」這個曾經被推崇的價值,如今卻成了空洞的諷刺?在這場矛盾中,我們需要的,不是指責某一代人的問題,而是直面整個社會的困局,尋找共同的答案。


第一部分:躺平青年—在現實的重壓下選擇放手

如果說「躺平」是一場抗爭,那麼它的對象,不是某個人,也不是某代人,而是整個讓年輕人無力翻身的系統性困境。對於台灣的年輕世代來說,「躺平」並不是懶惰,而是一種深刻的無奈,是他們在無數次試圖改變命運卻遭遇失敗後的理性選擇。

高房價與低薪資:夢想被現實綁架

「買房」這個曾經被視為人生的必然目標,如今卻成了年輕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根據2023年的數據,房價收入比已飆升20倍以上,這意味著,即使不吃不喝,也需20年才能買下一套小公寓。而在其他城市,雖然數字相對低些,但對於工資微薄的青年來說,仍然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牆。

然而,即便不追求買房,單是租房生活,也同樣讓人喘不過氣。一份調查顯示,年輕人在薪資裡投入租金的比例高達40%以上,這意味著,他們幾乎無法存下任何額外資金去追求更好的生活。當收入僅夠支付基本生活需求,夢想似乎變成了一種奢侈品。而當夢想無法觸及,「躺平」成了自我保護的最後手段。

過勞文化:青春耗盡在疲憊之中

更讓人絕望的是,即便拼盡全力,也未必能換來安穩的未來。台灣職場的隱性「過勞文化」依然根深蒂固。996(早九晚九,一周工作六天)的高壓工作模式,尤其在科技業、金融業等領域,幾乎成為不成文的規則。許多年輕人將大部分的青春燃燒在無盡的加班中,卻發現即使再努力,依然難以逃脫「低薪」和「過勞」的雙重困境。

「為什麼努力,卻依然看不到未來?」這是許多年輕人心中的疑問。當努力變成一場沒有出口的死循環,他們選擇的不是改變,而是放棄。躺平,並不是對工作的抵制,而是對無力現實的一種妥協。

「躺平」的背後:不只是逃避,更是求生

對外界而言,「躺平」似乎是一種懶散的行為,但對這些年輕人來說,這是一種低成本的求生策略。他們不再追求高不可攀的目標,而是選擇縮小生活半徑,用有限的資源過好當下。例如,與其將所有積蓄投入買房,不如專注於租房的舒適度;與其承擔過重的工作壓力,不如選擇低薪但壓力較小的工作。這些選擇看似消極,但背後,卻是他們用理性權衡後的結果。

躺平,並非全然的放棄,而是一種針對現實的自我保護。這些青年知道,改變整個系統的機會微乎其微,但至少,他們能在被壓垮之前,選擇保全自己的心靈與健康。

從追夢者到「躺平族」的轉變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上一代人能苦撐過來,而這一代年輕人卻選擇了躺平?答案並不簡單。上一代人的奮鬥,建立在一個經濟高速成長的時代,而如今的台灣,已經陷入低增長、高成本的困局。過去的努力能換來回報,而現在的努力卻往往無法產生同等的成果。

躺平,不是懶惰的代名詞,而是一代人對現實的無聲抗議。他們用沉默的方式,表達對不公平體制的失望,對資源不均的無奈,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這不是一場選擇,而是一場被迫接受的現實。

而這樣的選擇,是否真的能帶來救贖?或者,躺平是否只會讓這一代人更深地陷入困境?這是我們接下來需要面對的核心問題。



第二部分:下流老人—暮年的孤獨與窘迫

如果說「躺平」是一種無奈的選擇,那麼「下流老人」則是老年世代在生活末端的一場無聲抗爭。當昔日的努力未能換來安穩的晚年,當所倚靠的家庭支持逐漸瓦解,他們陷入了經濟窘境與情感孤立的雙重困境。2025年的台灣,「下流老人」這一群體,成了快速老化社會中的沉默代言人。

退休金不足:當勞動的價值化為泡影

根據數據,台灣40%以上的老人儲蓄不足以支撐20年的退休生活。這些人中,大多數曾經是基層勞動者,他們的薪資本就不高,甚至連年金改革後的退休金,也難以滿足基本需求。

即便是中產階級,面對逐年上漲的醫療費用與生活開銷,也難以從容應對。很多老人不得不重新進入勞動市場,從事低薪、高勞力的工作,如保全、清潔員或超市店員。曾經期盼的退休生活,最終變成了一場無休止的掙扎。他們的汗水和時間,在晚年被壓縮成一張張微薄的工資單,映照出整個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

家庭支持的崩解:孤獨無依的晚年現實

在傳統的台灣社會中,「養兒防老」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然而,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與家庭核心化趨勢,這種期待早已不再可靠。子女為了自己的生活和事業,不得不選擇與父母分隔兩地,有些甚至移居海外,讓老人獨自生活。

根據調查,2023年,台灣獨居老人的比例達到20%以上,這些人即使擁有基本的物質條件,情感上的孤立依然不可避免。缺乏陪伴與交流,使得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惡化。老人孤獨症逐漸成為一個隱形的社會議題,而這樣的孤獨,也往往被他們自嘲為「另一種躺平」。

「下流化」的選擇:生活的標準一再降低

與年輕人選擇「躺平」降低生活期待相似,許多老人也在迫於現實的壓力下,選擇壓縮自己的生活需求。他們可能從住院治療改為忍耐病痛,從正常三餐改為簡單充飢,甚至避免參與任何可能增加支出的社交活動。

但與年輕人的「躺平」不同,老年人的「下流化」更多是一種被動的選擇。他們不是因為放棄,而是因為無法負擔。日漸降低的生活標準,背後是對尊嚴與體面的巨大妥協。

下流老人的隱形痛苦:超越物質的匱乏

「下流老人」的困境,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一種情感與心理上的壓力。他們經常感到自己成為社會的負擔,甚至對子女的支持感到愧疚,這種「內化的羞愧感」讓他們選擇隱忍,而不是尋求幫助。

除此之外,他們的孤立感也來自於被社會邊緣化。在台灣,老年人重新融入職場或參與社交活動的機會有限,這進一步削弱了他們的存在感。逐漸地,很多老人甚至不再積極面對生活,選擇隱居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從下流到無聲:晚年的結局誰來改寫?

2025年的台灣,「下流老人」的現象不再僅僅是少數人的困境,而是一個全社會都必須面對的挑戰。經濟上的無力、情感上的孤立,最終化為了一代人的沉默。而這種沉默,也許就是對整個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價值觀錯位的一種無聲控訴。

下流老人並非他們的選擇,而是社會結構與資源配置的必然結果。如何讓這些曾經為社會付出的老人,重拾生活的尊嚴與意義,將是我們不得不解決的難題。


第三部分:世代矛盾,還是共同困境?

當台灣社會的「躺平青年」與「下流老人」看似站在對立的兩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場世代之間的矛盾並非單純的價值觀差異,而是一場結構性困境下的共鳴悲劇。

代際衝突:彼此的誤解,成為無法跨越的鴻溝

不少老一輩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抗壓能力不足,動輒抱怨「太難了」,而不是努力改變。反之,許多年輕人則認為,正是上一代過度佔有社會資源,才讓他們無力翻身。

在輿論與媒體的渲染下,這種誤解進一步激化:

• 老人眼中的年輕人:好逸惡勞,缺乏責任感。許多老人認為,他們當年在困苦中奮鬥,換來的是穩定的生活,年輕人為什麼不努力?

• 年輕人眼中的老人:資源掠奪者。年輕人則認為,老一代享受了經濟高速成長的紅利,卻未能留下足夠的空間與資源給後代。

這場看似對立的矛盾,實則掩蓋了兩個世代的共同困境——資源分配不均、經濟結構失衡的結果,正在不斷侵蝕所有人的生存空間。

結構性壓力:壓垮兩代人的相同負擔

當我們撇開表面上的代際對立,就會發現,無論是「躺平青年」還是「下流老人」,他們實際上都在承受相似的結構性壓力:

1. 經濟分配不公

財富過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導致年輕人無法突破階層天花板,而老年人也無法依靠既有儲蓄維持生活。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年輕人選擇不再奮鬥,老人則選擇壓縮需求,形成了同樣的「被迫放棄」。

2. 社會支持的不足

老年人的社會福利逐漸削減,而年輕人面對的高房價、低薪資問題始終無解。當每個世代都需要更多支持時,公共資源卻有限,這導致了世代間的競爭,而非彼此支持。

3. 家庭結構的轉型

過去,傳統家庭是一種代際互助的模式—年輕人養家,老人帶孫。但隨著家庭核心化與少子化的影響,這種模式逐漸瓦解。沒有子女的老人陷入孤立,有子女的老人則承受經濟與情感壓力。年輕一代同樣因為這些期待,倍感負擔。

矛盾背後的真正核心:系統性問題的積累

兩代人表面上的衝突,實則反映出的是社會資源分配與政策設計的失衡:

• 資源過度集中在頂層:無論是房地產投資的暴利,還是勞動薪資的緩慢增長,都讓整個社會的資源分配向少數人傾斜。

• 缺乏長期的政策願景:現有的政策更多關注短期紓困,而非解決深層次的結構問題,比如住房供應不足、勞動市場的僵化等。

• 價值觀的分裂與失衡: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被迫用自己的方式對抗時代的壓力,而這種「被迫選擇」進一步放大了彼此的偏見。

從對立到共識:找到共同的解決方向

當我們不再被代際矛盾的表象迷惑,而是看到問題的核心時,就能明白,「躺平青年」與「下流老人」其實並不是敵人,而是同樣受害的群體。

破除誤解:看見彼此的努力與困難

• 年輕人應該理解:老年人面對的孤獨與經濟壓力,同樣是現代社會的一部分問題。

• 老年人應該理解:年輕人對高房價與低薪資的抗拒,不是逃避,而是對現實的一種理性應對。

建立聯繫:打破代際隔閡

創建更多代際合作的平台,讓年輕人與老人共同參與社會活動,例如互助型社區、跨世代創業計畫等,從而增強理解與支持。

共同推動結構改革

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要兩個世代攜手推動資源分配的公平化,讓每個人無論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能獲得相對應的社會支持與機會。

世代矛盾,並非宿命;從共同困境出發,我們才可能找到通往未來的路徑。


第四部分:突破世代困境的可能性

要破解「躺平青年」與「下流老人」的世代困境,僅靠個體的努力遠遠不夠。我們需要的是社會、政策與文化的全方位介入,才能真正找到解方。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讓兩代人互相指責,而在於從對立走向合作,共同推動改革,重建希望。

政策層面:公平資源分配的基礎設施

1. 強化社會保障:讓老年人有尊嚴地老去

老年人的經濟困境,不僅源自個人儲蓄不足,更是政策保障的缺位。只有加強對退休年金、醫療照護與基礎生活保障的投入,才能讓老年人不必依靠子女或低薪工作延續生活。

• 具體建議:完善長照體系,提升勞保年金保障水平,並對獨居或低收入老年人提供更多補貼。

2. 扶持青年創業與就業:給年輕人希望的起點

面對高房價與低薪資的壓力,年輕人需要的不僅是生存的底線,更需要翻身的機會。政府應降低創業門檻,提供更多靈活就業的選項,鼓勵年輕人在創新產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具體建議:設立青年創業基金,簡化中小企業貸款流程,增加職業培訓與教育補助。

3. 推動居住正義:減少高房價的負擔

居住問題是年輕人「躺平」的重要原因,只有透過政策干預,讓房屋不再成為少數人的投資品,才能讓年輕人重拾對未來的信心。

• 具體建議:推行租金管制政策,擴大社會住宅供應,抑制房地產過度炒作。

文化層面:重建代際間的信任與連結

1. 加強代際溝通:打破誤解與偏見

老一輩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對年輕世代的生活壓力同樣需要理解。同樣,年輕人也應該意識到,老一代的困境並不僅是「早年享福」的結果,而是時代與政策選擇的副作用。

• 具體行動:設立跨世代對話平台,例如社區論壇或公共討論會,讓兩代人直接交流,減少信息失衡帶來的偏見。

2. 鼓勵代際互助:讓兩代人變成彼此的資源

代際之間的支持,應該從家庭的局限走向更廣泛的社會互助。年輕人可以從老一輩身上學習經驗,而老一輩也可以從年輕人的創意與活力中受益。

• 具體行動:推廣代際合作的志願服務,例如讓退休人士成為年輕創業者的顧問,或讓年輕人協助老人使用科技。

3. 轉變價值觀:減少對「成功」的單一定義

現代社會對成功的定義過於狹窄,房子、存款、職位成為唯一的標準,而忽視了幸福的多樣性。年輕人與老人都需要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找到符合自己階段的成就感。

• 具體行動:在教育與媒體中,強調多元成功價值觀,讓不同選擇的生活都能被尊重。

個人層面:改變心態,從被動走向主動

1. 青年世代:從「躺平」到「靈活應對」

躺平並非真正的解脫,而是一種暫時的逃避。年輕人需要改變對「努力無用」的偏見,重新找到行動的意義。

• 具體行動:嘗試探索新的職業方向,接受失敗與調整的過程,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成長軌跡。

2. 老年世代:從「下流化」到「再參與」

老年人的「下流化」,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對社會角色的失去感。主動尋求社會參與,不僅能改善經濟條件,更能重拾尊嚴與價值感。

• 具體行動:加入社區活動或志願服務,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年輕世代,成為家庭與社會的橋梁。

從對立到共存,世代的下一步

2025年的台灣,躺平青年與下流老人的故事,其實是同一個結構性問題的兩面。他們之間的矛盾,並非必然的對立,而是系統性失衡下的兩種表達形式。

當我們拋開指責與偏見,選擇從結構上解決問題,從文化上重建信任,從個人層面主動調整時,這場世代困境的轉機或許並不遙遠。畢竟,真正強大的社會,不是依靠一個世代的獨自奮鬥,而是靠兩代人攜手合作,共同找到破局的方向。


結語:從撕裂到共生,走向共同的未來

2025年的台灣,躺平青年和下流老人,並不是簡單的世代分裂,而是被結構性困境壓迫下的兩面鏡像。他們選擇的姿態——無論是停下腳步的年輕人,還是縮減存在感的老人—都在呼應一個現實:我們的社會,正在失去支撐每個人追求尊嚴與希望的能力。

這樣的困局,絕不是某一代人的錯。老一代並非全然享受紅利,年輕人也並非純然懶惰。他們都是歷史進程中,被結構性不平等與快速變遷裹挾的無力者。而真正需要被追問的,是這個系統:為什麼資源總是傾向極少數?為什麼努力不再換來回報?為什麼代際間的信任逐漸瓦解,卻沒有人真正願意修補?

要突破這場困境,台灣需要的不僅是政策上的改革,更是態度上的轉變。年輕人需要看到未來的可能性,而不是被高房價和低薪資壓得喘不過氣;老年人需要感受到自己依然是社會的價值資源,而不是無用的包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代際之間的連結與支持,將對立化為力量,將彼此的不滿轉化為共識。

社會的未來,不會單靠年輕人的奮鬥或老年人的隱忍就能實現。當我們學會從彼此的角度看問題,當我們願意共建一個讓所有人都能安身立命的社會,我們才有可能真正走出這個集體的困局。

畢竟,無論處在生命的哪一個階段,我們的需求與渴望是如此相似:有尊嚴地活著,對未來抱有希望,並在這個社會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這一場世代矛盾,其實是一場我們共同的革命—它不僅為了彼此的現在,更為了所有人的未來。


如果你覺得這段文字讓你得到了片刻的啟發,那麼邀請你加入我們的《點亮計畫》。加入後除了能支持創作者,還可解鎖更多付費文章,用微小的力量一起點亮更多人的生命。我們相信,每一個閱讀的瞬間,都能為世界帶來一點溫暖和力量。

特別感謝衣食父母vic chen

avatar-img
8會員
45內容數
全職文字創作者 用最樸實的語言,講出最有溫度的大道理 如果你剛好需要一點光 我的故事就在這裡,等著照亮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思齊書房 的其他內容
成年人的友情,或許不再像青春時那般頻繁聯繫或無話不談,但卻更顯深刻與珍貴。它存在於忙碌生活的縫隙中,是彼此心底的默契與支持。得意時,它是真心的喝彩;失意時,它是無聲的陪伴。最好的友情,不在於聯繫的頻率,而在於關鍵時刻的「我在」,讓人安心且溫暖。這篇文章,帶你重新認識成人友情的深度與力量。
人際關係的本質,其實可以濃縮為四個字:「請吃、吃請」。在這些簡單的日常互動背後,藏著人情世故的真諦:交換資源、加深信任、建立情感。無論是友情、愛情,還是職場合作,真正長久的關係,不僅依賴利益,更需要真誠與回饋的支撐。當你懂得在利益之外尋找共鳴,人際的回報,將遠超你的預期。
心窮,不是物質的匱乏,而是內心的荒蕪。它讓我們失去希望、熱情與自信,困在迷茫的牢籠中。擺脫心窮,從重建內在開始:找到目標、點燃熱情、培養自信,讓每一步努力都成為通向富足的基石。無需等待「完美時機」,內心的力量隨時可以讓人生逆轉。從現在起,為自己踏出第一步,迎接充實與自由的新生活。
成年人的友情,或許不再像青春時那般頻繁聯繫或無話不談,但卻更顯深刻與珍貴。它存在於忙碌生活的縫隙中,是彼此心底的默契與支持。得意時,它是真心的喝彩;失意時,它是無聲的陪伴。最好的友情,不在於聯繫的頻率,而在於關鍵時刻的「我在」,讓人安心且溫暖。這篇文章,帶你重新認識成人友情的深度與力量。
人際關係的本質,其實可以濃縮為四個字:「請吃、吃請」。在這些簡單的日常互動背後,藏著人情世故的真諦:交換資源、加深信任、建立情感。無論是友情、愛情,還是職場合作,真正長久的關係,不僅依賴利益,更需要真誠與回饋的支撐。當你懂得在利益之外尋找共鳴,人際的回報,將遠超你的預期。
心窮,不是物質的匱乏,而是內心的荒蕪。它讓我們失去希望、熱情與自信,困在迷茫的牢籠中。擺脫心窮,從重建內在開始:找到目標、點燃熱情、培養自信,讓每一步努力都成為通向富足的基石。無需等待「完美時機」,內心的力量隨時可以讓人生逆轉。從現在起,為自己踏出第一步,迎接充實與自由的新生活。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親愛的,我把香菜、鹽酥雞、鳳梨酥、珍珠奶茶變成一首歌😆😆😆希望大家喜歡~
如果你喜歡看動畫、漫畫,或許會覺得這些作品相當賺錢,但實際情況並不如想像中美好。雖然日本動漫產業據說有超過 2 兆日圓的市場規模,並持續推出各式各樣的作品,然而身處第一線的動畫師卻常面臨低薪、工時長等艱辛環境。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你心中有故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出來?   你想寫小說,打開文檔,卻發現自己的腦袋跟word一樣空白?   你想動筆,卻發現每個人寫的小說都長得不太一樣,讓你無從參考?   那麼,這篇針對小說格式的教學文,應該可以幫上一點忙。   許多人都想寫小說,卻不是每個人都注重基本格式。然
親愛的,我把香菜、鹽酥雞、鳳梨酥、珍珠奶茶變成一首歌😆😆😆希望大家喜歡~
如果你喜歡看動畫、漫畫,或許會覺得這些作品相當賺錢,但實際情況並不如想像中美好。雖然日本動漫產業據說有超過 2 兆日圓的市場規模,並持續推出各式各樣的作品,然而身處第一線的動畫師卻常面臨低薪、工時長等艱辛環境。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著一個老年人組織的社會派作品,探討高齡社會和年輕世代的貧窮問題。敘述了一群高齡男女以及年輕人,雙群像的交融和相似的生活。作者透過人物的悲劇性命運,呈現出人們在寂寞下的孤獨與心靈層面的掙扎。
Thumbnail
今天無意識刷到這部影片,想跟大家分享,近年來,中國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躺平」或「擺爛」,這種現象反映了當前年輕人面臨的種種挑戰與壓力。這些挑戰與壓力源於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社會階層固化、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以及財務自由的困難。對於許多人來說,35歲這個年齡似乎成為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現代年輕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以一個真實的故事作為引子。年輕一代注重工作意義、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喜歡嘗試新事物、擅於運用科技,並重視自我實現。提醒讀者不要用老一輩的標準去衡量年輕人,並提出建議如何尊重、支持和激發年輕人的潛力。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面對人口老化的趨勢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老與幼之間的差異?到底怎麼樣才算老?本文提出了許多觀點,並探討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的差異,以及如何在心態上面對和因應這些變化。同時,也討論了老化和世代差異的相關議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年輕世代「延後成為完整的大人」的世界潮流,雖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調查,但用來觀察台灣社會也還貼切。 前陣子有個超過3000萬觀看,在英語世界流行的短影音話題,年輕人開始比較,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他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完成什麼「人生里程碑」?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看到許多我認為仍年輕的人都說自己老了,都自稱大叔、阿姨,如果只是覺得心累了或是自嘲還好,或者只是希望換來“看起來很年輕啊”、“還沒有到老啦”之類的都沒關係,有點跟不上時代的流速也沒關係,隨波逐流也好,不要被時代的漩渦吞噬就好,老派、慢活也是一種人生風景。 年輕人或者青年,一般認為的年輕族群
Thumbnail
人生70才開始,越活越年輕的時代來臨。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也就是五人之中就有一位超過65歲,老年生活如何精彩度過和保持身心靈的健康,是面對超高齡化社會來臨的重要課題。失去活動力,即缺乏運動和長時間久坐,是影響年長者慢性疾病和失能發生的重要原因。完善的生活空間,對於年長者的活動力具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年輕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然而,近年來興起的「躺平」現象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躺平代表了一種消極態度,即放棄追求個人成長和成功,而選擇過一種平靜的生活。然而,這種態度的蔓延程度讓人深思不已,引發了對社會環境和政策的深入探討。 什麼是躺平? 躺平是指一種消極的心態
Thumbnail
最近國泰世華CUBE App推出的「美股定期定額」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進行跨境理財(但讀者仍需根據自身需求審慎考量),除了享有美股定期定額的新功能,也同時享有台股定期定額的功能,可以一站滿足我們理財的需求! 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線上開台股證券戶+複委託戶,流程最快僅需要5分鐘。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著一個老年人組織的社會派作品,探討高齡社會和年輕世代的貧窮問題。敘述了一群高齡男女以及年輕人,雙群像的交融和相似的生活。作者透過人物的悲劇性命運,呈現出人們在寂寞下的孤獨與心靈層面的掙扎。
Thumbnail
今天無意識刷到這部影片,想跟大家分享,近年來,中國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躺平」或「擺爛」,這種現象反映了當前年輕人面臨的種種挑戰與壓力。這些挑戰與壓力源於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社會階層固化、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以及財務自由的困難。對於許多人來說,35歲這個年齡似乎成為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現代年輕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以一個真實的故事作為引子。年輕一代注重工作意義、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喜歡嘗試新事物、擅於運用科技,並重視自我實現。提醒讀者不要用老一輩的標準去衡量年輕人,並提出建議如何尊重、支持和激發年輕人的潛力。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面對人口老化的趨勢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老與幼之間的差異?到底怎麼樣才算老?本文提出了許多觀點,並探討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的差異,以及如何在心態上面對和因應這些變化。同時,也討論了老化和世代差異的相關議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年輕世代「延後成為完整的大人」的世界潮流,雖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調查,但用來觀察台灣社會也還貼切。 前陣子有個超過3000萬觀看,在英語世界流行的短影音話題,年輕人開始比較,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他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完成什麼「人生里程碑」?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看到許多我認為仍年輕的人都說自己老了,都自稱大叔、阿姨,如果只是覺得心累了或是自嘲還好,或者只是希望換來“看起來很年輕啊”、“還沒有到老啦”之類的都沒關係,有點跟不上時代的流速也沒關係,隨波逐流也好,不要被時代的漩渦吞噬就好,老派、慢活也是一種人生風景。 年輕人或者青年,一般認為的年輕族群
Thumbnail
人生70才開始,越活越年輕的時代來臨。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也就是五人之中就有一位超過65歲,老年生活如何精彩度過和保持身心靈的健康,是面對超高齡化社會來臨的重要課題。失去活動力,即缺乏運動和長時間久坐,是影響年長者慢性疾病和失能發生的重要原因。完善的生活空間,對於年長者的活動力具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年輕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然而,近年來興起的「躺平」現象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躺平代表了一種消極態度,即放棄追求個人成長和成功,而選擇過一種平靜的生活。然而,這種態度的蔓延程度讓人深思不已,引發了對社會環境和政策的深入探討。 什麼是躺平? 躺平是指一種消極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