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患者的處置不僅僅止於急救與穩定,接下來的觀察與監測至關重要。此階段的目標是確保患者的生命徵象穩定,預防二次損傷,並為康復計劃打下基礎。
1. 急症穩定後的監測目標
生命徵象監測
- 血壓(BP): 確保收縮壓維持在目標範圍(如休克患者>90 mmHg)。
- 心率(HR): 持續監測是否有心律不整或心動過速。
- 呼吸速率(RR): 注意是否有呼吸困難、代償性過度呼吸。
- 血氧飽和度(SPO2): 保持在94%~98%,COPD患者為88%~92%。
臨床狀態觀察
- 意識狀態: 使用GCS評估患者是否逐步清醒或維持穩定。
- 尿量: 每小時尿量>0.5 mL/kg為正常,顯示腎臟灌注良好。
- 疼痛程度: 通過VAS量表監測並適時調整鎮痛藥物。
2. 監測的核心技術與設備
1. 床旁監測儀
- 功能: 實時監測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與呼吸頻率。
- 適用情境: 心血管、呼吸或多發性創傷患者。
2. 動脈血氣分析(ABG)
- 目的:
- 關鍵指標:
- pH(正常值:7.357.45)、PaO2(>80 mmHg)、HCO3-(2226 mEq/L)。
3. 尿管與導尿裝置
- 功能: 持續監測尿量,反映腎臟功能與循環狀態。
- 適用情境: 休克、腎功能受損或液體管理需求患者。
4. 血糖與電解質監測
3. 常見急症後的監測重點
1. 心血管急症
- 心肌梗塞患者:
- 持續心電圖監測,防止心律不整(如室性心律過速)。
- 觀察再灌注療效(如ST段是否回復正常)。
- 心源性休克患者:
- 密切記錄血壓與心輸出量,確保藥物(如正性肌力劑)效果良好。
2. 呼吸系統急症
-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ARDS):
- 使用機械通氣患者,監測通氣參數(如PEEP與潮氣量)。
- 血氣分析監控氧合指數(PaO2/FiO2)。
- 氣胸患者:
3. 多發性創傷患者
- 內出血患者:
- 監測血紅素水平與凝血功能(如PT/INR)。
- 持續觀察生命徵象,警惕再次出血。
- 骨折與術後患者:
- 預防深靜脈血栓(DVT),可使用壓力襪或抗凝藥物。
4. 團隊分工與溝通
1. 團隊分工
- 醫師:
- 護理師:
- 持續記錄生命徵象、尿量與疼痛評估結果。
- 確保監測設備功能正常,並及時匯報異常狀況。
2. 信息共享與交接
- 定期召開病情討論會議,更新治療計劃與監測目標。
- 在交接班時使用ISBAR模式確保信息完整傳遞。
5. 案例分析:監測在急症後的應用
案例1:術後內出血患者的監測
一名50歲男性接受腹腔手術後,血壓逐漸下降,心率加快。
- 監測重點:
- 生命徵象:持續血壓監測顯示收縮壓降至85 mmHg。
- 血液檢查:血紅素下降,懷疑再次出血。
- 經床旁超音波確認腹腔內積液,緊急回手術室止血。
案例2:ARDS患者的監測
一名35歲女性因肺炎合併ARDS接受機械通氣治療。
- 監測重點:
- 血氣分析顯示PaO2/FiO2下降,提示氧合惡化,調整PEEP參數。
- 胸部X光顯示肺部浸潤改善,氧合指數逐漸回升。
6. 結語
急症後的觀察與監測是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透過對生命徵象與臨床狀態的精確監控,急診團隊能及時發現潛在風險,並提供目標導向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