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至此,讀者應該理解,就自然語言的證據來說,「S 是 P」僅僅是多種句式之一,主謂語的區分亦是一種人工化手段﹔從邏輯語構 (logical syntax) 的觀點看,函子/論元結構 (當然也是一種人工化手段) 更能吻合現代邏輯的觀點,並且相當一致。
說都底,將所有句式 (即所有陳述句的句式) 歸約為「S 是 P」本來就是一個陳舊而無用的觀點 (對邏輯來說﹔但對語言學來說則是重要的),約一千八百年前的斯多葛麥加拉學派的邏輯學者早已發現主謂語結構句式的局限性,而自公元十九世紀起,因為弗雷格的革命性研究成果,邏輯學者及語言學者基本上都否定了主謂語結構的作為基本結構分析的取向。
然而,為了建立「『是』的邏輯」,王路堅持移磡就船,持之有恆地誤讀歐洲邏輯史。關於上述引文的第二點,王路重複了「四謂語理論」的誤讀,並嘗試如下論證「是」是句子中「最基本的﹑穩定的語言要素」﹕
王路說的「穩定的語言因素」不外乎中世紀邏輯學者多番探討的非範疇詞。經院派邏輯學者認為有些語句成份不能用作主語,也不能用作謂語。這類語句成份在語構上是用來造句的。王路的說法類似這個說法。非範疇詞有「明確的規定,有一種語法功能」以構造不同的句子。
所謂的「總是不變」可用於大部份的經院派研究出來的非範疇詞,但「『是』總是不變的」便顯然是錯的。由於「是」嚴重多義 (王路是承認的),因而其語構功能是不清晰的 (王路似乎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一階邏輯才採用非主謂結構的句式 (王路自己已給出了例子),也就是說,從邏輯的觀點看,「是」絕對不是「一種穩定的語言因素」(王路卻又不同意了)。
__________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