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休息了很久、睡了很多,仍然覺得很倦怠、注意力無法持續?親愛的,那是因為,需要休息的不是身體,而是大腦!
《最高休息法》一書中,揭露了全世界菁英們,讓大腦休息的七個方法。這些方法,都是經過耶魯大學精神醫療研究實證的。而且,全世界的菁英們,都是這樣讓大腦休息的,非常值得大家參考!
《最高休息法》的作者久賀谷亮,是一位畢業於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在美國執業的日本醫師。書中結合了小說和七個方法,以科學與實例,教導讀者,什麼是真正的休息。
雖然腦袋只佔體重 2%的重量,然而,它所消耗的能量,卻佔了身體總消耗能量的20%。而這些被消耗掉的能量中的60%~80%,大多都用於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DMN)。
所謂的DMN,是指由內側前額葉皮質、後扣帶皮層、楔前葉、頂葉頂下葉等所構成的腦內網絡。它是一種,即使大腦在發呆時,也會運作的模式,類似汽車的怠速狀態。因此,我們就算什麼都不做,還是會感覺累!
那麼,大腦若無法獲得休息,會怎麼樣呢?持續且長久的大腦疲勞,會導致憂鬱的心理疾病。因此,大家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
以下七個方法,經過科學實證,可幫助我們,建立抑制D M N運作的大腦結構。
正念呼吸法可以幫助大腦,將意識從過去和未來中,導向當下。功能是減低大腦壓力、抑制雜念控制情緒、改善免疫力,以及提升注意力及記憶力。
2.發現自己在想事情的時候—動態冥想
「動態冥想」的目的是,讓大腦擺脫疲勞的「自動駕駛模式」。方法有步行冥想、以站姿進行動態冥想、以坐姿進行動態冥想,還有在進行其他任何生活中的活動時,有意識的注意身體的感覺。功能是,改善注意力及專注力,並實現心流的狀態。
壓力是一種腦內現象,長期累積會導致身體不適。使用「呼吸空間」這個方法,能夠改變腦部結構,以及對壓力的感知方式。
執行的方法有三個步驟,首先,注意到壓力造成的影響。接著,將意識集中於呼吸。再來,將意識擴大至全身。這麼做的目的,並不是要以理性去壓制壓力,而是要創造,處理理性與情感和諧並存的大腦狀態。
當腦中雜念叢生時,腦部也會累積疲勞感。想像自己站在月台上,像個旁觀者一樣,看著來來往往的電車(想法)。此時,只要替反覆出現的想法取個「名字」,就能改變對雜念的「認知」,進而抑制思考的重複迴圈。
大腦在承受過多壓力時,杏仁核就會失控,只要持續冥想,就能讓理性的額葉發揮功能,平衡大腦結構。RAIN的四個步驟如下:認知、接受、調查、保持距離。目的是,創造不被杏仁核挾持的大腦結構。
在遇到不喜歡的人的時候,可藉由培養內在對他人的愛與仁慈,抑制對他人的負面情緒,建立不易累積疲勞的大腦狀態。
當大腦不舒服的時候,會透過自律神經及荷爾蒙,反映在我們的身體上,進而導致局部疼痛。透過身體掃描的方式,可建立應付疼痛的大腦結構。
在七個正念休息法中,最引起我注意的,就屬第六個「溫柔的慈悲心」。執行溫柔的慈悲心有三個步驟:
1.做10分鐘的一般正念冥想
2.在心中想像為你帶來壓力的那個人,感覺自己身心的變化
3.在心中念誦以下三個句子:
「希望你能避開各種危險,平平安安」
「希望你幸福,安心自在」
「希望你健康」
去祝福你討厭的人,是不是很反直覺?
這讓我聯想到,在《不生病的藏傳煉心術》中,提到的一種西藏特別煉心法。不但要去感謝宿敵、仇敵、和傷害自己的人,還要視他們為吉祥如意的珍寶。
他們認為,「不好的事情發生了,表示惡緣惡業正在逐漸了結,這其實是好事情。」這個方法的原理是,將良善的意念自心中輻射出去,一旦念頭轉了,心境也就轉了!
回到「溫柔的慈悲心」這個正念休息法,它能培養愛、憐憫、溫柔、同情、寬容、喜悅和感謝等情緒,也能相當即時地降低,後扣帶皮層的活動量。
表面上看似是去祝福別人,但以腦科學來看,其實是一種,培養內心正面情緒的技術。
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了大腦的需求,而這正是造成疲勞與焦慮的根源。透過《最高休息法》中提出的七種方法,我們不僅能有效地為大腦充電,還能改善整體的心理健康,讓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都能更專注、更有活力。
除了七種最高休息法以外,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還有另一個發現。那就是,「完美主義」和任務導向的「必須思維」,都會讓腦部產生疲勞感,難怪佛法總是強調「不執著」這個概念。
大腦的休息法追求的,不是像去豪華渡假村渡假,那樣短暫的解放感,而是當我們回到日常後,仍能持續感覺幸福的狀態。
但願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大腦療癒法,讓心靈與大腦重新獲得活力,面對每一天的挑戰。
#塔妮雅閱讀
#2024年第6本
@悅知文化
《最高休息法》博客來購書連結:https://shoppingfun.co/3Ieww
塔妮雅的閱讀沙龍:https://vocus.cc/salon/tanja_read